安全性评价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技术,最早是由美国道化学公司于1964年开发的,二十多年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各国相继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评价模式。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以生产设备为主体,逐一分析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物质的火灾和爆炸特征以及工艺过程中各种潜在危险因素,从而为防止事故,保证安全生产提供了具体和可靠的依据。
但尚未形成一套通用的、完整的评价方法。
第一节安全性评价的概念一、安全性评价的定义安全性评价(SafetyAssessment)也称危险性评价或风险评价,它是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预测和度量的一种科学方法。
就是对系统存在的危险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程度的评价,以寻求最低事故率、最少的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企业进行安全性评价,可使宏观管理抓住重点、分类指导,也可为微观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是实现现代化科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实现“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保证职工安全和健康”的有力措施。
二、安全性评价的内容安全性评价包括以下的基本内容:(1)危险的辨识主要是查明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的种类,范围及其存在的条件。
(2)危险的测定与分析即通过一定的事故测定和危险分析(包括固有的和潜在的危险)。
对系统内可能出现的新的危险及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生成的危险,进行进一步分析,分析可能造成的伤害和损失。
(3)危险的定量化把系统中存在的危险进行定量化处理,对其危险程度及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进行客观的评定,用以划定安全与危险,可行与不可行的界限。
(4)危险的控制与处理为消防危险采取消除、避开、限止和转移等技术措施以及检查、教育、训练等管理措施。
(5)综合评价进行危险度等级的评定并进行概率安全评价,然后同既定指标或标准相比较,判明所具有的安全水平,进而找出改善安全状况的最佳方案。
三、安全性评价的分类安全性评价一般可分为三种情况(1)对过去状态的安全评价通过对以往事故资料的分析评价,使人们了解该系统的危险源和危险程度,以寻求有效的对策。
(2)对系统设计阶段的安全评价预测系统的危险性,以便尽可能在设计制造阶段减少或消防系统的危险性。
(3)对正在运行的系统的安全评阶在事故发生前对已存在的工艺过程,设备情况,环境条件,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等综合情况作安全方面的概括。
这对消除危险,防止灾害和更好地保证系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工业安全性评价的分类:(1)按各评价对象不同的阶段分为:1)事前评价:事前评价是系统计划的一个重点。
因为通过评价和预测所获得的信息,可在事前评价阶段加以修正,系统安全性和投资效益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阶段。
2)中间评价:中间评价是在系统研制途中,用来判断是否有必要变更目标和为及时采取对策进行管理的有效手段。
3)事后评价:当系统开发完了投入使用时,便可对整个项目进行事后评价。
评价的要点应抓住安全性的评价、技术的评价、经济的评价和社会的评价。
事后评价是在定量地掌握已达到的目标的安全水平,同时确认目标以外的安全效果的方法。
4)跟踪评价:某个项目完成以后,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经过多年安全性调查和评价,它对以后的安全工作有什么贡献以及所波及的效果。
这种评价也可以称之为“追加评价”。
(2)按工业安全管理内容分为:1)工厂设计的安全性评审:对新建工厂和应用新技术的不安全因素,通过评审,消灭在计划设计阶段。
一些国家已将它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2)安全管理的有效评价:反映企业安全管理结构的效能,事故伤亡率、损失率、投资效益等。
3)生产设备的安全可靠性评价:对机器设备、装置、和部件的故障和人机系统设计,应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进行安全、可靠性评价和方法。
4)行为的安全性评价:对人的不安全心理状态的发现和人体操作的可靠度通过行为测定评价其安全性。
5)作业环境和环境质量评价:是指作业环境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影响和工厂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
6)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危险评价:评价化学物质在生产、运输、贮存中存在的物理化学危险性,或已发生的火灾、爆炸、中毒等安全问题。
(3)按照研究角度的不同,安全评价可分为:1)技术评价:是指新科学技术成就的就应用所产生的正负效果。
例如新装置、新产品对社会、经济影响等方面的评价。
2)经济评价:指对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评价。
例如事故损失率、安全投资效益影响企业经济结构变化等方面的有关问题。
3)社会评价:指对引起社会问题题的评价。
例如对社会发展、社会生活、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和危害。
(4)根据评价方法的特征可分为:1)定性评价:即依靠人的观察分析能力,供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进行评价的方法。
2)定量评价:即主要依靠历史统计数据,运用数学方法构造数学模型进行评价的方法。
3)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指两种以上方法的组合运用。
这种综合常表现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综合,有时是两种以上定量评价方法的综合。
由于各评价方法都有它的适用范围和缺点,综合评价兼有多种方法的长处,因而可以得到较为可靠和精确的评价结果。
四、安全性评价的意义1.是预防事故的需要在工业生产中,各种工艺过程和生产装置,都是为了把预料和资源转变成半成品或成品,而这种转换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程度。
因此,必然会有一部分剩余的能量或剩余的物质不能被控制,可能会造成对生命的危险和资产的损失,甚至会导致社会的灾难。
这种负效益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且这些影响在建设以及生产的初期阶段也是不容易被觉察的,所以为了保障生产,必须从预防事故这一根本目的出发,对建设项目和生产运行中的安全性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
2.是制定安全对策的需要现代工业生产需要应用现代各种科学领域的知识和专门技术,综合采取管理、技术和教育等综合对策,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体系,因而要进行安全投资。
安全投资必须讲究效益,这就有一个方案优化的问题。
系统安全所指的不仅是有效地控制并消防危险,而且包含在系统的运行周期、操作效率和投资费用方面达到最佳的配合。
也就是要考虑最佳的综合效果。
在可行性研究中进行安全论证,可以预先判明所建项目及应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主要危险及其可能产生的各种后果,确保在决策过程中考虑所包含的危害,以便于正确选择厂址、合理布局、确定正确的技术路线和基本防灾对策。
在系统的设计中进行安全评价,可以鉴别设计中薄弱环节,以便于及地纠正,这是一种最经济地获取系统安全的方法。
3.是加强安全管理的需要从国家宏观的安全管理来说,通过安全管理评价,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危险性的情况及其对社会的危险程度,可以使安全管理部门、监督监察部门及时了解整个社会生产的安全状况,部署监督监察力量,以便于确定重点管理范围与对象。
对于已投入运行的企业进行安全性评价,可以全面地掌握企业及系统的安全状况,进一步修订安全规程,改善防灾设施与组织,使企业具备应有的防灾能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4.是实现本质安全化的需要通过安全性评价,使得凡是需要人操作的设备、系统、在人的操作失误后,应能够自动保障人身和设备、系统的安全。
如设计各种安全联锁装置、程序控制系统等,即使人操作失误,设备、系统能拒绝执行,确保安全。
通过安全性评价使得设备、系统应具备自我保护能力,即当故障发生时,能够自动切除故障部分,切入备用部分或安全地停止运转,并发出警报,以便操作人员及时发现与维修。
第二节安全性评价的要素和标准一、评价要素系统的目的性与集合性是联系在一起的。
若干要素集合在一起最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要素的集合,因此评价目标是评价的出发点,是评价目的的具体化。
通过制定目标,把评价所达到的要求落到实处。
建立要素集是逐项落实总目标的结果。
总目标应当是直观的、具体的。
为此要进行总目标的分解,即将总目标分解为各级分目标,直到具体、直观为止。
在分解过程中要注意使分解后的各级分目标与总目标保持一致,分目标的集合一定要保证总目标的实现。
另外,建立要素集必须符合相关原理,即①相关性——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
②层次性——形成阶层性的功能团。
③整体性——掌握结构的核心。
运用相关性原理不断分析,而后逐步组合设计掌握要素集。
也可以信息结构、分解总目标建立要素集。
图10-1为工业安全系统评价的要素集或目标树。
图10-1评价要素集(或目标树)2.危险性评价的基本要素安全评价是根据评价目标确定对象,然后寻求对象的一切不安全因素和一切安全因素,并给以权重。
通过对大量事故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导致灾害性事故的基本因素,可分为二大类型:一是由于不安全的状态所引起的:二是由于不安全的行动所引起的。
具体地说就是物的原因、人的原因和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为了预防灾害性事故的发生,就应当从消除导致事故的主要原因着手进行危险性分析和预测。
(1)物的原因主要是设备、装置的结构不良,强度不够、磨损和劣化,有毒有害物质及火灾爆炸危险性物质、安全装置及防护器具的缺陷等因素。
此外,对各种机械、装置、管道、贮罐等在整个系统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在什么情况和条件下可能发生故障,这些故障对系统的安全可能发生哪些影响,各种有毒有害及危险性物质的储存、运输和使用的状况,都应当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于防范和控制。
(2)人的原因主要是误判断、误操作、违章作业、违章指挥、精神不集中、疲劳以及身体的缺陷等。
化工厂所发生的重大火灾、爆炸等事故中,半数以上的原因是由于误操作造成的。
所谓操作是指在生产活动中,作业人员在操作或处理异常情况时,对情况的识别、判断和行动上的错误。
在危险性大的生产作业中,保持作业人员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是避免发生事故的重要环节。
(3)环境条件主要是作业环境中的色彩、照明、温度、湿度、通风、噪声、震动以及由于邻近的火灾爆炸和有毒物质的泄漏弥散等可能形成的次生灾害。
二、评价标准1.安全标准系统安全性指标的目标值是事故评价定量化的标准。
如果没有评价系统危险性的标准,定量化评价将失去意义。
这将使评价者无法判定系统安全性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改善到什么程度才算是系统物的损失和人的伤亡为最小,因此一些国家都制订实现的目标值。
我国政府制订具有法律作用的产业安全卫生法,针对设备、装置的设计、安装、改造等颁布一系列国家安全标准和检查规范。
根据这些法制、标准、规范进行评价,确认系统安全性。
2.系统安全性等级正确地划分危险性等级,根据危险性等级的大小,轻重缓急地整改隐患,这对消灭事故隐患、提高安全技术水平具有实际意义。
对危险性等级的划分和评价,大体上采用相对的和概率的方法,主要包括:1)根据同类系统或类似系统以往的事故经验教训,指定分类等级。
2)利用安全系数或安全阀值来评价危险性。
3)评价者根据过去的经验,按自己的见解,指定一系列数值为尺度评价危险性。
4)依据损失率概念。
损失率(Rrr)等于损失严重度(Srr)乘以损失频率(F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