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宝宝说谎行为分析与对策宝宝到了两三岁时,你会发现,宝宝会说谎了。
对于2~3岁的宝宝,说谎并非完全是品德问题。
但是,如果你一笑置之,不分析、不教育,宝宝便得到了不断强化与练习说谎的机会,养成说谎的坏习惯,甚至积习难返,贻误终生。
其实,对宝宝说谎,一方面你不必惊慌失措,另一方面要仔细分析宝宝说谎的心理,然后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宝宝谎言真真假假1、天真幼稚,无意说谎2岁的洋洋上了幼儿园,他总是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偷偷拿回家。
当老师和妈妈发现以后,洋洋大哭大叫:“这是我的,就不给!”洋洋当着老师的面撒谎,妈妈很尴尬。
分析:2~3岁的宝宝,由于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的局限,对于发生的事情表达不准确,或者对物品的归属概念模糊,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是自己的,他出于无意会造成许多说谎的假象。
对于这样的宝宝,一方面要帮助他分清“时间”与“所有权”的概念,另一方面还要在日常生活中教育他“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回家”。
2、想像力与现实混淆时,无意说谎明明看见森森在玩小飞机,也想玩一下,却遭到了森森的拒绝。
于是,明明对森森说:“我家有一个比你更大的飞机,比你的好玩多了,还能在天上飞很长时间呢!”一旁的明明妈吓了一跳,心想:“我什么时候给他买过会飞的飞机呀!这孩子什么时候学会撒谎了?”分析:2~3岁的宝宝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头脑中经常产生出许多极其生动、逼真的想像。
他喜欢夸大其辞,有时会用虚构的言辞来抬高自己,虚荣心得到满足,或者用幻想的语句作为未能实现的愿望的补偿,作为克制和掩饰自己失望心理的手段。
这种与想像、愿望有关的说谎,具有自我陶醉的特点,能使宝宝获得象征性、代偿性的满足。
小结:以上两种说谎为无意说谎,并不属于真实的谎言,也不属于是非善恶的范畴,它与宝宝的心智发展水平相关,只要发现得早,教育与改正还是比较容易的。
3、想实现某种愿望时,有意说谎幼儿园老师告诉亮亮爸爸:“亮亮真是个好孩子,把拣到的钱包交给了老师,里面竟然有100元钱呢!”经过爸爸与老师的沟通,发现亮亮拣的钱包正是爸爸刚刚莫名其妙丢失的钱包。
原来,亮亮看到老师用小红花奖励拾金不昧的“好孩子”,也想得到老师的表扬,就编了个谎话。
分析:宝宝的愿望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的,如玩具与零食等;另一种是精神的,如希望得到父母和他人的表扬。
有的宝宝会出现因为物质欲望和精神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说谎的现象。
4、逃避惩罚时,有意说谎欣欣玩妈妈的口红,不小心把口红弄断了。
妈妈气急败坏地对她大叫,并且严厉地惩罚她。
过了几天,欣欣又把妈妈化妆盒里的小镜子摔坏了,想到上次挨骂的事情,欣欣胆战心惊,悄悄地把化妆盒扔进了垃圾箱。
妈妈找不到化装盒,问欣欣是否见到了,欣欣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没有!”“坏事”没被妈妈发现,欣欣既害怕又暗自得意。
分析:宝宝做了错事,害怕遭受体罚,害怕失去爱抚,为了消除这种恐惧的心态,会出现说谎的行为。
特别是面对一些性格粗暴、态度严厉的父母,宝宝往往不敢承认自己的过失行为而支吾说谎。
4、模仿行为,有意说谎邻居向雷雷妈借数码相机,妈妈推说:“真不巧,相机被一个朋友借走了!”雷雷有点不明白,相机明明就在抽屉里,妈妈怎么说借走了?过了两天,舅舅来借相机,还没等妈妈张口,雷雷就说:“相机被借走了!”妈妈大吃一惊,非常尴尬。
分析:现在,成人社会与大众媒体中存在着不少说假话的行为,容易被宝宝模仿。
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宝宝的面说些小谎话,那么宝宝很快就能学会说谎。
小结:上面3种说谎行为是有意的,是真实的谎言,是不诚实品质的最初表现,父母如若不及时教育、认真对待,宝宝说谎就会成为习惯,进而影响他品德的健康发展。
4岁儿童在想些什么?4岁孩子非常好动、嘈吵,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说“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小肌肉活动发达,剪贴、系带、画图都很技巧地做到。
他们很顽固及会发脾气,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之起伏可能影响至成年。
4岁的孩子对自己开始有一个整体的观念,以前认为手是手,脚是脚,并非自己的一部分,现在觉得除了手脚以外体验到整个身体,甚至会有“心”的存在。
例如:两三岁时不知道母亲的意向,不管母亲心里想什么,但现在会察言观色。
4岁有惊人的想象力,有时根据他所编成的故事,使成人觉得他在说谎话,其实他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
4岁的孩子已经非常健谈,心理所想的,嘴巴就表达,对于生日会提出请谁不请谁的意见了。
由于丰富的想象力,4岁的孩子对事实与虚构分不清。
因此别以为他是存心说谎的坏孩子,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之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到4岁半以后这种真实与虚构分不清的现象慢慢消失,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之心理现象。
成人应有坚定的原则去照顾及引导,应耐心地满足其因为好奇所引起的发问,并多做户外活动,以发泄其旺盛的精力。
5岁儿童的心理特征这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年龄,很友爱,喜欢留在家中,母亲是世界的中心,乐意帮助母亲。
一、体力——大肌肉十分发达,跳高、跳舞、律动都做得很好。
极喜欢绘画,会学写数目字、文字、日常的工作如穿衣、如厕、系鞋带都可以自己做二、情绪——稳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做事认真,有责任感,有同情心,事情做得不好感到焦虑,自尊心极强,成功时会感到骄傲三、智慧——思想仍简单,专注能力可达20分钟~30分钟,很喜欢听真实的故事,对问题会生疑向。
例如:为什么?怎么变成这样子?小脑袋常生问号,做事持久、有次序,会先想想才做,有耐性及恒心四、社交——对母亲仍十分重要,开始由家庭到邻居到学校,喜欢与同伴玩耍,会辨别好坏,做错了事会埋怨别人五、行为上应注意之点:很好问,成人应耐心倾听及解答。
这年龄很爱家,父母的和睦对其心理影响特别大,需要平静快乐的家庭生活。
如何对待进入“反抗期”的孩子有些父母对孩子进入“第一反抗期”的变化不能理解,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因此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在此时的行为表现,而认为孩子变坏了、不乖了,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他们的人格偏异。
如有的孩子因为家长过多的干预,就此形成胆怯、畏缩、不敢进取、不能独立自主;有的变得表面温顺,而内心充满怨恨、矛盾,总想伺机发泄;还有的孩子对父母非常怨恨,并且以冲动、拒食、破坏等各种形式来进行反抗。
如何对待进入“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呢?以下几点意见可供参考。
1.尊重孩子儿童萌生自我意识,独立性就开始增长了,他们在不断地观察和模仿,什么事都想自己做。
如他们要自己洗脸、自己穿衣、自己拿筷子吃饭等。
随着独立性的增长,他们产生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总是不愿意让别人说他们一点不好。
虽然他们的动作很不熟练,做起进入“反抗期。
这时期的孩子开始表现得特别不听话,逆反心理强烈。
他们处处要与父母“作对”,大人要他这么干而他偏要那么干,事事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别人如果要干涉他,他就会发火;他们脾气顽固、不近情理,嘴里一说出想要什么,就非得马上到手不可,不肯妥协、忍耐和顺从;他们好发脾气、好耍威风,常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喜欢发号施令,在家里简直像个“小皇帝”。
他们常常弄得父母束手无策,父母觉得“这小儿变得难管教了”。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时孩子已进入了“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是儿童自我意识迅速成长的表现,也是发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小儿一般从2岁开始进入“第一反抗期”,4岁左右达到高峰。
在进入“第一反抗期”之前即2岁之前,来要花费很多时间,做的还不像样,但是,家长仍应尊重他们,让他们学着去做,并且给予鼓励。
千万不可嫌孩子做得慢或做得不好而埋怨孩子或从中阻拦、包办代替,这样会伤害孩子正在萌生的独立性和自尊心。
2.坚持原则这个时期的孩子常常会提出一些不应该提出的要求。
例如,在上街之前,明明向他讲清楚了今天不买玩具,可是一到商店,看到橱窗里的玩具,他就非要买,不然就又哭又闹,赖在地上不走。
这时,家长必须坚持原则,说话算数,向孩子讲清道理,不能依从他,并且赶快把孩子带走。
尽管他还依依不舍,也无可奈何。
使孩子明白事先讲定的话应该守信用,无理的要求是不能得逞的。
这样他们就会渐渐地懂得在生活中还有“可以”、“不许”、“应该”等一些概念,是非分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转移注意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力有限,但又不自量力,常常要干一些他们于不了的事。
这时,家长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一边给予表扬,一边分配他干另外一件事,并向他说明“你还小,等长大了就可以做这些事了”。
4.口径一致在一个家庭里,每个成人对孩子的情感是不一致的,教育方法也会有差异。
如父母在管教孩子而爷爷、奶奶却要护短,或父母自己的情绪忽冷忽热,高兴起来对孩子亲热非凡,不高兴起来把孩子痛骂一顿。
孩子年龄小,不知道接受哪个要求才对,而且也会给他们的不合理的愿望、需要和坏习惯制造“防空洞”。
因此,在一个家庭里,成人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必须口径一致,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也会增加他们情绪上的反抗性和不稳定性。
5.耐心诱导对孩子的反抗家长不能采取“高压政策”,要冷静对待,并且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的,是因为家长对孩子不了解,受了“委屈”,使他们的独立愿望不能实现,还是因为家长动辄训斥打骂,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只有真正地了解他们,耐心诱导,因才施教,才能促进亲子间的和谐关系。
22种儿童常见心理疾病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越来越受到关注。
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面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该求教心理医生。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
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
爱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
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
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
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
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
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言语发育延迟是指儿童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儿童迟缓,发展也比正常儿童缓慢。
一般认为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者均属于言语发育延迟。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
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
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