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 8 章 热控制系统

第 8 章 热控制系统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1 卫星热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2)设备的温度要求 卫星上各种仪器设备工作模式、热特性不同,对温度的
要求也不同,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常温要求。星上大部分电子设备要求的工作温度范围在 0~40℃,波动值也要求不超出这个范围。
恒温要求。为保证星上的精密仪器设备(如遥感系统中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3 热分析计算
航天器内部热平衡计算平衡方程式: T T T dT q p 1 2 3 mc d qp ——仪器发热功率,W; R1 R2 R3
T1——仪器与安装面平均温差,℃; R1——仪器与安装面传导热阻,℃/W;
T2——仪器与周围物体的平均温差,℃;
热容吸热防热层
利用防热层材料的热容量吸收 大部分气动热的一种防热方法。
结构层
ddd ddd
机理:在返回舱结构的外面 包覆一层热容量较大的材料, 这层材料吸收大部分进入返回 舱表面的气动热,从而使传入 结构内部的热量减小。
热容吸热式防热结构原理图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4 再入卫星的防热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辐射式防热结构防热原理示意图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4 再入卫星的防热
特点:辐射防热结构只能在热流密度较小的条件下使 用;辐射防热结构虽受热流密度限制,但不受加热时
间的限制;辐射防热结构外形不变,可以重复使用。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R2——仪器与周围物体之间的辐射热阻,℃/W;
T3——仪器与周围气体平均温差,℃;
R3——仪器与周围气体间对流换热热阻,℃/W。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4 再入卫星的防热
返回式卫星在完成轨道任务后,有效载荷的回收舱会 返回地面。需要进行相应的热防护。 热环境:外热流变化大,大气制动造成飞行器在大气 层中高速飞行时遇到热障。 防热途径:设计合理的气动外形,减少气流的气动加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4 再入卫星的防热
2)辐射式防热结构 a. 机理与特点
辐射式防热结构就是利用耐高温并有高辐射特性的外表面, 以辐射散热方式对气动加热进行防护的结构形式。为此,设想 一个防热结构,如下图示。 (a) 辐射防热结构(由3部分组成:直接与高温环境接触的外蒙 皮;内部结构;外蒙皮与内部结构之间的隔热层) (b)(隔热材料与外蒙皮贴合,热导率 k=0); (c)外蒙皮与隔热材料间留有空隙,两者间仅有辐射传热,向内 无辐射,辐射系数ε’=0)
2 热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3)设计措施的选择
热设计是通过各种热控措施来实现的。选取热控措施的
一般原则:先考虑使用被动热控方法,再考虑使用主动 热控方法。设计顺序是先考虑卫星壳体内、外表面的热
控措施,再考虑卫星内部的热控措施。设计时要合理组
织卫星内部热交换过程,注意与其他分系统设计的配合。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1 概述
2)微重力
在空间微重力作用下,舱内因温差而产生的气体自然对流换热非常 微 小,可以忽略不计。
3)空间外热流
航天器的空间热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地球反照、地球热辐射 太阳辐射:太阳不断地向空间辐射大量的能量,其辐射密度为S= 1353±21(W/m² )。 地球反照:通常用地球反照率来描述地球反照的强弱程度。反照率 最高可达100%。 地球热辐射:可把地球当作250K左右的绝对黑体,向航天器热辐射。 (太阳:5762K的黑体)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2 热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2)设计工况的选择
最低温度工况:通常组合了航天器在轨道上可能遇到的
各种使航天器处于最低温度的极端热条件,包括最小受
晒因子,最小受照截面积,航天器内部最小发热功率, 涂层热特性为初始值,太阳常数为低值等条件的组合。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471.6(铝合金临界使用温度) 733.7(钛合金临界使用温度)
4
1100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8.2 来自星热设计4 再入卫星的防热
下图为飞行器的几种再入外形。
(a)弹头 (b)再入卫星 (c)载人飞船 (d)行星再入器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4 再入卫星的防热
1)热容吸热式防热结构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烧蚀防热结构的典型形式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3 热分析计算
卫星的热计算主要包括轨道计算、外热流计算和温度计算三个 方面,贯穿卫星整个研制过程以及发射和运行的全过程。
1)热计算的作用
为热设计提供基本依据; 热设计过程中需要通过热计算来确定各种热控措施的效果, 进行多方案比较; 为热环境模拟试验提供环境模拟依据; 预示卫星在轨寿命期内的各种温度变化,包括预示偏离设计 运行工况可能产生的温度偏差。
炭化烧蚀材料的剖面分层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4 再入卫星的防热
3)烧蚀防热结构 烧蚀防热结构由3个主要部分组成:烧蚀层、隔热层和内
部的承力结构。
烧蚀层:主要作用是进行烧蚀反应以达到防热、散热目的; 隔热层:主要是阻隔烧蚀层剩余的热量向内部结构传递;
承力结构:就是航天器的本体。
1)热容吸热式防热结构 基本特点:防热层的总质量与传入的总热量成正比; 防热层表面形状和物理状态不变;这种防热方式所用 的材料或受熔点的限制,或受氧化破坏的限制。
缺点:效率不高。
优点:简单易行。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4 再入卫星的防热
美国“双子星座”宇宙飞船的交会与回收、再入控制舱锥段的吸热防热结构图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2 热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1)热设计的基本条件
卫星的任务; 卫星的轨道参数及姿态状况; 卫星的构型和仪器设备的布局; 卫星各仪器设备和部件的材料、尺寸、质量、功耗、必要的 热物理性质、工作周期及工作寿命等; 卫星各仪器设备和部件的工作温度范围和温度变化速率要求; 卫星的总装测试、环境模拟试验和发射场地的环境条件及其 对热控的要求; 各种被动、主动热控方法的性能特性、工艺水平和使用条件。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1 概述
4)地球大气环境
密度极低,对卫星的热平衡没有影响。
航天器热平衡示意图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1 卫星热设计的任务和原则
1)热设计的任务 卫星热设计的任务就是根据卫星飞行任务的要求以及卫
星工作期间所要经受的内、外热负荷的状况。采取各种热控
措施来组织卫星内、外的热交换过程,保证卫星在整个运行 期间所有的仪器设备、生物和结构件的温度水平都保持在规 定的范围内。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3 热分析计算
2)热计算的基本过程
建立热网络数学模型;
用原型热平衡试验数据修正热网络数学模型; 根据修正后的热网络模型及其误差分析计算,计算所需 的温度值;
比较计算、试验和飞行遥测数据,对热分析计算进行评
价。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2 热控系统的方案设计
2)设计工况的选择 设计工况就是进行热设计所依据的一个或几个特定的热 工况。卫星的热工况是很多的,必须选择一些典型的、有 代表性的热工况作为热设计的依据。 最高温度工况:通常组合了航天器在轨道上可能遇到的
各种使航天器处于最高温度的极端热条件,包括最大受晒 因子,最大受照截面积,最大地球红外辐射与地球反照热 流,航天器内部最大发热功率,涂层最大退化,太阳常数 为高值等条件的组合。
4 再入卫星的防热
b. 辐射式防热结构的组成 蒙皮,主要功能用以辐射散热,外表面要处理成具有较 大辐射系数(≥0.8)的特性,向内表面的辐射系数应尽 可能低; 隔热材料,功能是将外蒙皮与内部结构隔开,并阻止热
量向内部传递,材料热导率要小;
飞行器本体结构。 除此以外,还有将以上三部分连成整体的连接体。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2 卫星热设计
4 再入卫星的防热
3)烧蚀防热结构
烧蚀:就是材料在再入的热环境中发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学 反应的总称,在烧蚀过程中,利用材料质量的损耗,获得了 吸收气动热的效果。 整个烧蚀材料从开始受热到 发生烧蚀的全过程会在整个烧蚀 材料里形成三个不同的分区, 即炭化区、热解区和原始材料区。
境有:
1)宇宙真空和深空低温
当气压降至10-3Pa以下时,气体的传导和对流传热便可忽略不计。
因此,航天器与空间环境热交换几乎完全以辐射形式进行。 宇宙空间背景上的辐射能量极小,辐射能量仅约 10-5W/m² ,它相
当于3K绝对黑体辐射。 空间对航天器来说是黑体:认为航天器的自身辐射全部被宇宙空 间吸收。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第八章 热控制系统
§8.1 概述 §8.2 卫星热设计 §8.3 卫星热控制技术 §8.4 卫星热试验
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
§8.1 概述
卫星热控制系统的任务是通过对卫星内外热交换过程的控制,保 证星体各个部位及星上仪器设备在整个任务期间都处于正常工作的 温度范围,为卫星正常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最主要的热环境是空间热环境,而与热控制有关的基本空间环
3 热分析计算
整星热平衡计算方程: qse qI qc AT 4 mc dT d qse——舱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地球反照和地球表面辐射热流 之和,W; qI ——舱内发热功率,W; qc ——相邻舱段热交换热流,W; σ——斯蒂芬-玻而兹曼常数; ——舱表面平均发射率; A——舱表面辐射面积,m² ; T ——舱表面平均温度,K; m——舱质量,kg; c ——舱平均比热容,J/(kg· K); ——时间,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