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文化发展的周期性特征及其启示

西方文化发展的周期性特征及其启示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55(2009)05-0041-05西方文化发展的周期性特征及其启示轩传树,胡俊(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上海200235)摘要: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西方文化不仅保持了历史上的连续性,而且表现出高潮相间的周期性特征。

如果根据文化成果所能达到的文明高度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西方文化发展进程先后出现过三大高潮。

分析这三大高潮出现的背景和条件,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自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启迪价值。

关键词:西方文化;三大高潮;条件;特征;规律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但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和怎样建设文化。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是“构成一个社会或社会集团特点的、具有区别意义的所有精神与物质、理性与感性特征”。

①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物质性入手,把文化定义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即是说文化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表明人类所达到的由人同自然界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历史发展水平,并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紧密联系。

从文化的存在属性看,由于地域、民族、历史时段的差异以及相应的创造文化的主体、手段和环境这三个基本条件组成的差异,迄今出现了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段相适应的古代文化、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与不同意识形态相一致的资本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发展中国家文化;基于宗教、民族、传统等因素而区别开来的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儒教文化、佛教文化、犹太教文化等;由地域性质所规定的西方文化、东方文化、伊斯兰文化、拉美文化、非洲文化,等等。

就文化发展的进程而言,每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也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和发展的周期性。

如果根据一种文化在不同时期创造的文化成果所能达到的文明高度、对当时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动力以及对其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看出该文化发展的高潮以及由高潮所表征的周期性。

分析这种周期性特征及其产生的社会条件,总结其背后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揭示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收稿日期:2009-06-30作者简介:轩传树(1969-),男,安徽长丰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胡俊(1978-),女,安徽芜湖人,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研究生。

项目成果:本文为上海市委宣传部2008年委托课题“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古今中外思想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成果①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主持召开的世界文化政策大会通过的《世界文化宣言》,对文化进行如是定义。

2009年9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Sep 2009第3卷第5期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Vol.3,No.5为推进我国文化大发展提供借鉴。

这里仅从西方文化在古代、近代和现代所出现的三次高潮谈起。

一、“光辉的希腊”和“伟大的罗马”在世界文化史上,古代希腊和罗马创造了古代文化的辉煌,它们直接影响了以后欧洲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不仅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而且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可以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1](P220)古希腊之所以“光辉”,是因为它在文学、艺术、哲学、史学、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具有“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企求的地位”,[1](P468)以至于千年后的文艺复兴也不得不再度挖掘其文化的精髓(主要体现在人性与理性、民主与开放、自由与平等),并以此为武器创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

古罗马之所以“伟大”,不仅仅表现在其用了50年左右的时间把人类居住的几乎整个世界都置于其统治之下,更是因为古希腊所创造的文明光辉经罗马人之手发扬光大。

罗马人对西方文化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罗马法和行政体制了。

欧洲文化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的传统即源于罗马法,甚至当代西方普遍实行的议会两院和三权分立制度,都可以说是对罗马政治传统的发展和表现。

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都是在刚刚步入奴隶社会这一大的时代背景下走向辉煌的,其兴起的条件及其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繁荣的奴隶制经济,尤其是古希腊繁荣的奴隶制商品经济,是其文化大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

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1](P220)奴隶制商品经济的繁荣,使雅典不仅成了世界各地商人荟萃的地方,而且成为希腊学术文化的中心。

2.文化事业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充分重视,尤其是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存在,为古代希腊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雅典民主政治时代,工商业奴隶主一般总是推选博学多才的人物执政,执政者不仅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而且乐于接近知识分子,热心文化事业并能积极采取发展文化事业的措施。

3.多神的宗教信仰,以及宗教上的宽容为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在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的全盛时期,都允许公民思想上一定自由,也比较讲求学术民主。

在这种政治和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出现学派蜂起、百宗争立的学术艺术繁荣局面。

4.以开放的姿态,主动吸收外部世界的先进文化成果,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借鉴。

希腊民族主动接受埃及、西亚文明古国早已发展和积累的文化成果,并与本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过外来文化。

罗马人在创造自己文化过程中深受近邻的伊达拉里亚文化、希腊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从希腊文化中为自己攫取营养品,他们丝毫不怕丢失罗马的特色,而且心甘情愿地走上希腊化的道路。

5.从文化发展的着重点来看,希腊文化重于基础学科的研究,几乎所有现代基础学科都能在古希腊那里找到根源,罗马文化则重于实用学科的探讨。

重视实用学科,是为了能够直接为罗马人对外军事远征提供服务,为维系庞大帝国统治机器的运转增加力量。

也正是由于不断征服,疆土不断扩大,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除了军事镇压、宗教麻醉和社会道德规范以外,必须借助于法律的手段,所以,才造就了古罗马文化在法律和法学上的高度发展。

二、以人权对抗神权的“文艺复兴”和倡导科学理性的“启蒙运动”西方文化在辉煌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之后,经过了就连“哲学也成为神学的婢女”的漫长的中世纪,才迎来发展的新的一次高潮,即以人权对抗神权的“文艺复兴”和倡导科学理性的“启蒙运动”。

从13世纪末14世纪初开始,欧洲大陆尤其是处于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封建社会内部陆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欧洲封建社会开始处于危机时期或者说向资本主义转型时期。

这种危机和转型必然体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并且呼唤舆论的先导。

新生的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封建和神学的束缚,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希望借助古典文化,以创造本阶级的新文化。

于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渐渐地结成了同盟,“理性”和“自由”成为新生的资产阶级挥动的两面旗帜。

所以,就文艺复兴的根本内容和实际影响而言,这是一场开始于意大利而后波及整个西欧的以人权对抗神权、以理性对抗迷信的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

它在批判天主教会和封建传统的同时倡导科学、文明和理性的进步,从而促进了那个时代的世俗化倾向,促使中世纪混乱的欧洲逐渐走向有序,强大的民族国家代替了多元的贵族领主和分散的乡村。

这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大致可以包括为: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构成文艺复兴运动的基本条件和根本动力。

2.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在中世纪的基础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恰好起到了传播新知识和通过教育把人从自然的状态脱离出来进而发现自身人性的作用。

特别是城市国家作为商人和作坊主组成的政府,他们对商业和手工业采取保护政策,并以同样态度对待具有世俗倾向的新文化。

为推进新文化,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在政策、经济和荣誉上优待人文主义者。

3.13世纪欧洲大瘟疫的爆发,导致了上帝万能论的动摇和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索。

社会危机促成人文主义兴起,反抗封建专制逆流更使其高涨。

4.新大陆的发现,使人们不再生活在帽子和鞋之间,人们盲目自足的尴尬境界被打破,理性进入重组的时代。

异体的刺激动摇了宗教教条,而教会人士为了解释与加强天主教教义而造成先前的古典学术的复活,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现唤起了人们对自身和历史的反省。

[2]与文艺复兴相比较而言,启蒙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和第三等级其他劳动阶级、阶层的思想代表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封建势力的运动,其斗争的矛头直接对准封建专制制度和为这种制度辩护的天主教反动势力。

从形式上看,这是一场由启蒙学者发起、主要集中在哲学领域并以倡导理性与科学为根本内容的运动,实质上,它不仅拥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且直接面向群众并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宣传对象。

启蒙运动在法国,乃至在整个欧洲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和有说服力公众舆论,这种舆论使人们的头脑由神学转向科学,由迷信转向理性,以追求幸福代替清修,以乐观代替悲观。

它不仅为法国大革命做好了思想和舆论准备,而且对欧美许多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欧洲的思想文化都发挥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可以说,它影响了18世纪,也影响了今天,甚至影响了世界近现代史的整个发展进程。

大致看来,启蒙运动发生的社会条件和文化背景包括: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后封建精神枷锁的初步解除,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到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资产阶级力量也随之壮大。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拥有政治上的权力。

资产阶级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的要求,就必须通过在意识形态领域开展反封建斗争,从理论上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必要性,构建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

因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启蒙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2.从哥白尼到牛顿,从迪卡儿到斯宾诺莎,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在不断地进步,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朴素唯物论的新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因此,启蒙运动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3.提倡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运动,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启蒙运动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宗教神学的怀疑和批判,并进一步借鉴了近代科学成就,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一起,用科学理性对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进行直接而彻底的批判。

4.荷兰和英国的迅速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衰落,英法争夺中法国的战败,以铁的事实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较之封建制度的优越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