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
根据以下材料,归纳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 材料一 下列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人民教育出版 社1956年版:“洋务运动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利用外 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岳麓书社2004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 价中包括:“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材料四 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 曲折而复杂,对比国内学术界进行的不同的 解读和阐释。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 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巨变中的近代绅 商》、《晚晴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 边缘走向中心——晚晴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 团》。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是社会群体。
材料五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 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 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 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 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
材料二 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 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 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人教版必修1教材
材料三 袁世凯施用两面派的手法,在逼迫清 朝皇帝退位的同时也骗取了革命派的信任。
——人教版必修1教材
• 史料 •
• •
史实
史论(历史解释)
京师同文馆 派遣留学生
是什么 相对客观
适应洋务运动需要 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为什么(因果分析) 怎么样(价值判断) 主观性、多元性
历史解释在高考中题型中的体现
• 1、选择题:原因--结果型和现象--本质型
•
问词你认为等
• 2、主观题:广义上的历史解释包括了历史事实叙述和解 释
• 概括主张、内容、指出特点(是什么?),说明、指出 原因,分析背景(为什么)、评价影响(怎么样),论 文题阐述、评述等都属于该能力的考核要求。
材料一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 筹划海防,10年之间,初步建成北洋、南洋、 福建三支海军。为了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洋 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培 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派留学生出国 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人教版必修2教材
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李鸿章有可敬、可责、可怜之处。
基本赞同
答案:
李鸿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建近代海军,兴办新 式学堂等,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洋务运动单纯引进西方 先进技术,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最终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 道路。
的中国人倡导向西方学习和变革运动的影响;近代资本主义的 兴起,城市发展。 • • 这些事物的出现,促进了人们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变 化,推动社会变革。
小结史实解释型答题思路
• 1、概括信息,形成观点 • 2、阐释论证(史实分层) • 3、解释因果 • 4、价值判断
类型二 观点评价型
(2014上海卷 梁启超论李鸿章) 李鸿章所以为一世俗儒所唾骂者以洋务,其所以为一世鄙夫所趋重者亦以洋务,吾之 所以重李责李而为李惜者亦以洋务。谓李鸿章不知洋务乎?中国洋务人士,吾未见有其 比也。谓李鸿章真知洋务乎?何以他国以洋务兴,而吾国以洋务衰也?吾一言以断之, 则李鸿章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是役(指甲午战争)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 盖十九世纪下半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示战前决之,何也?世运愈进于文 明,则优胜劣败之公例愈确定。实力之所在,即胜利之所在。 各国并立,生存竞争,惟利是视。……李鸿章之手段,专以联某国制某国为主。……于 中、日之役,则欲嗾(唆使)俄、英以制日,……卒之未尝一收其效,而往往因此之故, 所失滋多。胶州、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事,不得不谓此政策为之厉阶 也。……要之,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以中国今日之国势,虽才十倍于李鸿 章者,其对处之策,固不得不隐忍迁就一时也。此吾所以深为李鸿章怜也。
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
• 1、时代背景、指导思想(史观)不同 • 2、立场不同:阶级、民族、政治立场不同 • 3、掌握的史料的多寡的差异 • 4、研究的角度、方法不同 • 5、研究的深入程度,认识水平
三、怎样进行历史解释
类型一 史实解释型
材料一 将零散而混乱的过去信息整理成有条理的 历史知识是历史解释的基本任务;探讨因果是历史 解释的重要形式。 材料二 历史解释包括了了解事实的真实含义,寻 找不同史实之间的关系,最后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梁启超《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一名李鸿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
主要是弄清几个问题:评论的客观对象是什么?评论者 的主观认识是什么?有几个观点?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观点1 梁启超肯定了李鸿章所从事的洋务活动,又批评李 鸿章不懂得国家强大的根本所在; 观点2 指出李鸿章应该对甲午战争的失败负一定的责任, 但国家的实力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观点3 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得不偿失,引发列强瓜分狂潮, 但内政不修是外交失利的根本原因。
武汉市东湖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 ——以晚清时期为例
唯物 史观
家国
史料
情怀 历史核 实证
心素养
时空 观念
概念解析
历史解释是指以 为依据,以 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 态度、能力与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
一、什么是历史解释
辨别教科书和教学中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
材料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商朝一度被认为 是“传说中的时代”,随着19世纪末甲骨文 的发现,后来被认为是“信史时代”。
材料三 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 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 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 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 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 通商战争”。
——李剑鸣 《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材料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 料三的现象进行解释
• 参考答案
• 图4所示集中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 • 具体表现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变
迁、大众传媒的更新等几个方面。 • • 鸦片战争后,西方工业文明对传统中华文明的冲击;部分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