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修辞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文段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以下: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隐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

1、比喻1、定义比喻,即表示两种不同程度的事物,彼此之间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法。

2、结构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分类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

⑴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⑵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

典型形式是:“甲变成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形容花多)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老王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⑶借喻。

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比喻反革命暴力)⑷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

4、构成条件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就不是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

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⑴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⑵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⑶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心理负担)5、常用比喻词像、好像、若、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般、一样、成了、是、变成2、夸张1.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方法叫夸张。

2.种类⑴扩大夸张。

故意把事物说的“大、多、高、深、强”等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⑵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实说的“小、少、低、浅、弱”等的夸张手法。

例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长征》(指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就像是泥丸一样的轻而易举跨过)⑶超前夸张。

用一件事物将来的将来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形容这种事物现在的状态,或把一件事物将来的状态提到现在的状态之前的夸张手法。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子的香气来了。

”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红楼梦》王熙凤)3、举例日理万机日月如梭三头六臂怒发冲冠一日千里一字千金百发百中胆大包天寸步难行一步登天一日千里一毛不拔一尘不染3、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增强语势,突出某事物某特征,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⒈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⒉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基本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1、正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代才子解缙少年是神童,年纪不大,名声可是不小。

某次遇到一位高官,老先生十分不服气,想你小小年纪名声这么大,到底能有多大的能为,于是故意刁难他,出了这个上联,表面上是描述芦苇的生长状态,实际上借双关来教训解缙,小小年纪不要太轻狂,须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解缙立马就对了下联,意思说别看你胡子一把的年纪,也没什么真本事。

2、反对。

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对敌人),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人民)。

3、串对(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

例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水调歌头·游泳》)6、设问(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强烈情感。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自问自答)7、反问(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又称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加强语气,突出了什么,表达作者某情感。

例句:我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寓答于问)8、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榆钱饭》(“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⑤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9、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来的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用反语的表达效果讽刺了清国留学生在日本不学无术)10、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11、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1、意义双关利用词的同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境遇。

2、谐音双关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例】“道是无晴却有晴”中的“晴”表面上是晴天的晴,内含感情的“情”。

12、顶针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用符号表示就是“ABC,CDE”.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举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传十,十传百一而再,再而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愚公移山》)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13、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范仲淹( 意思是不因“物”﹝所处环境﹞或“己”﹝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物”或“己”而悲。

)14、回环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

回环就是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联系。

回环可使语句整齐匀称,能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

例如: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15、移情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写说者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这样的修辞手法叫做移情。

运用移情修辞手法,首先将主观的感情移到事物上,反过来又用被感染了的事物衬托主观情绪,使物人一体,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的强烈感情,发挥修辞效果。

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意思是:感叹国家遭逢丧乱,花朵溅滴悲伤的泪;痛恨一家流离分散,鸟儿叫唤惊动忧愁的心。

花开、鸟叫是自然界的现象,是没有人的情感的,诗人运用移情修辞手法,才能写出这样感人的诗句。

16、拈连拈连(niān lián),指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拈来用到乙事物上,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

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

例句:好哇,大风,你就使劲地刮吧。

你现在刮得越大,秋后的雨水就越充足。

刮吧,使劲地刮吧,刮来个丰收的好年景,刮来个富强的好日子。

例句中的“刮”,本来是用于甲事物“大风”的,这里顺势“拈”来“连”在乙事物“丰收的好年景”和“富强的好日子”上,使不搭配的动宾结构,在超语言常规的用法下,巧妙自然地拈连起来,生动别致地表现了美好的愿望。

17、比拟1.概念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等几种形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