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案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多角度分析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进步,以唯物史观了解农业是古代封建政权的主要经济基础,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实证探究宋元时期商业兴盛和城市繁荣的史实,理解边境贸易、民间贸易与宋元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分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历程,掌握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认识宋朝商业繁荣的背景。

【难点】全面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与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谈话法)、图示法、归纳法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联想理解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教学视频短片)五、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中国辽宋夏金元史的相关短片。

教学视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并以此来提问: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状况如何?引发学生思考,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①首先,教师出示本课课件,展示重点知识;学生自主学习,圈点标注;②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解决疑问;③最后,全班采用问答法的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知识要点提纲如下: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宋朝的农业①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三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③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2)辽夏金元的农业: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2.手工业的发展(1)制瓷业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色彩多变,质感浑厚。

②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

③宋元时期的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①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都城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宋朝商业的繁荣(1)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2)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2.货币量的增加(1)北宋钱币年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2)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3.海外贸易的繁荣(1)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2)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中国的商品则以香料、珠宝等为主。

(3)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等。

4.城市的兴盛(1)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人口多时均超过百万,市场活跃,交易频繁,娱乐活动丰富多彩。

(2)元朝恢复临安的旧称杭州,它被外国旅行家称为“世界最富丽名贵之城”。

(3)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三、经济重心南移1.南移的进程(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2)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

(3)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4)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5)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2.南方文化的进步(1)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2)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四、社会的变化1.社会门第观念的淡化(1)隋唐时期,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

(2)宋朝门第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

科举制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

2.人身依附关系的放松(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贱民阶层。

(2)宋朝贱民数量显著减少,家内服役多来自雇佣。

(3)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3.国家适当放松对社会的控制(1)宋朝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2)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4.金元时期的社会变化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社会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环节三:巩固提高①首先,教师出示相关文字和图片等史料,并且提问探究问题。

②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所示问题,教师从旁加以引导;③最后,小组推荐代表发言,教师适时精当点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探究一:两宋农业与商业的发展材料一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

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刺激了人们对麦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

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

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

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中国社会史研究新探》材料二(东京)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的“市”与唐朝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1)南北物种交流;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复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外来物种的引进;新物种的培育。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探究二: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影响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陆游《渭南文集》互动探究(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提示:(1)从西汉到南宋,经济重心逐渐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2)北方战乱较多,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也重视发展;南方地理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等。

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一起按课件所示本课结构框架图,结合教师板书设计,采用问答法的形式,归纳总结本课所学。

作业:学生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课下完成课时作业。

六、板书设计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1.农业(1)宋朝农业(2)辽夏金元农业2.制瓷业3.冶炼4.印刷业二、商业和城市的繁荣1.商业繁荣2.城市的繁荣三、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2.影响四、社会的变化1.门第观2.科举观3.婚姻观4.人身束缚5.社会控制七、课时作业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A.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B.封建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C.高产农作物品种的推广D.复种技术在南方的普及答案:D解析:宋朝生产工具并无质的变化,宋朝粮食的增产主要归功于南方,南方无霜期长,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的复种技术的推广创造了条件,复种技术的推广是宋朝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

2.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朝(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倾向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答案:C解析:材料中耕织户下面进行了详细的分工,说明当时手工业出现了专业化的倾向,故C项正确。

3.宋朝文献中,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山市、野市、草市、小市、虚、舍、图、集、场等词语。

这反映出当时( )A.市场管理有待规范B.农村商业发展C.农业生产地位下降D.城市类型繁多答案:B解析:“大量出现虚市、亥市、村市……”说明宋朝农村商业得到发展,故B项正确。

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

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答案:D解析: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商帮是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朝中叶,排除A、B、C三项;北宋初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故D项正确。

5.“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

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D.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答案:D解析:“蹴鞠”是足球的前身,是一种体育运动,“满城尽高俅”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丰富多彩,D项正确。

6.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

宋元以来,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亦被称为“瓷路”。

这反映出中国( )A.瓷器技术高度发展B.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C.丝绸贸易逐渐衰落D.瓷器种类增多,产量提高答案:B解析:宋元时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对外销量越来越大,因此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反映出中国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故B项正确。

7.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

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

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其目的是( )A.保护佃农利益B.增加政府收入C.维护地主特权D.规范租佃关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得出当时主要是为了对租佃关系进行规范,D项正确。

8.南宋学者袁毂感叹:“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贱者贵,皆交相为盛衰矣。

”这说明当时( )A.抑商政策的取消推动了经济发展B.农业与工商业处于平等的地位C.社会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等级秩序D.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农业的衰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昔之农者,今转而为工;昔之商者,今流而为隶。

贫者富而贱者贵,皆交相为盛衰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的流动变化,导致社会等级秩序变化,故C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