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 传输线波动方程及其解

1.2 传输线波动方程及其解


式中,a为同轴线内导体的外半径,b为外导体的内半径。 常用的同轴线的特性阻抗多为50Ω或75 Ω, 个别情况也有用60 Ω或其它值的。
小结:
一.传输线方程及其解 ●正向行波、反相行波、电磁波的叠加性 ●电压波、电流波 ●γ=α+jβ的意义,无耗时: j , LC ●相速、等相面 L U ( z) U ( z) 二. 特性阻抗的概念: Z c
1.2.1 传输线波动方程
(一) 时域传输线方程
对于Δz的集总元件电路等效: 由Kirchhoff’s 电压定律
i ( z, t ) u ( z, t ) Rzi ( z, t ) Lz u ( z z, t ) 0 t
由Kirchhoff’s 电流定律
i ( z, t ) Gzu ( z z, t ) Cz
(1-26)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它是一个实数(纯电阻),单位为Ω(欧姆)
注意:特性阻抗的单位虽然为Ω,但它并不表示损耗,而是反映传输线在 行波状态下电压与电流之间关系的一个量,其值仅取决于传输线的L和C, 即所填充的介质和线的横向尺寸,而与线的长度无关,而且,可近似地认 为与频率无关。
1.2.3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U ( z ) U1e
I ( z ) I1e
jz
U 2e
jz
(1-23)
jz
I 2e
jz
(1-24)
其中A、B为电压和电流的复振幅,是待定积分常数,由边界条件(这 里是传输线始端和终端的电压和电流)确定。
e
jz
e jz 沿+z方向传播的波,相位是滞后的 分别表示相应的相位: e jz 沿-z方向传播的波,相位是超前的
(二)时域传输线方程的解
(由频域解直接得出) 复振幅A、B,可以表示为绝对值和其相位因子的乘积:
A1 | A1 | e j1
A2 | A2 | e j 2
B1 | B1 | e j3
B2 | B2 | e j 4
电压、电流瞬时值形式为 :
u ( z, t ) Re[U ( z )e jt ] | A1 | cos( t 1 z ) | A2 | cos( t 2 z )
dz
d 2 I ( z) 2 I ( z) 0 dz 2
(1 8)
( R jL)(G jC ) j
γ 是复传播常数,是频率ω的函数.
(1 9)
1.2.2 传输线波动方程的解
(一)频域传输线方程的解
U ( z ) U1ez U 2ez (1 10)
即:
jU1e jz jU 2e jz jLI1e jz jLI 2e jz
1.2.3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上式对任何的z值都应成立,因此必须有:
U1 LI1
即:
U 2 LI 2
U 1 L L ; I1 C
U2 L L I2 C
(1-29) (1-30)
由边界条件确 定常数U1和U2
1.2.4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边界条件
可以分为以下3种情况:
1.已知传输线的终端电压和电流 2.已知传输线始端电压和电流; 3.已知信号源的电动势、内阻抗和负载阻抗。
1.2.4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边界条件
1. 已知传输线终端电压Uℓ和电流I ℓ (重点)
/
——波阻抗
描述TEM波
●均匀无耗传输线上的行波电压和行波电流之比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Zc
描述均匀无耗传输线
1.2.3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将式(1-23)和式(1-24)重写如下
U ( z ) U1e j z U 2e j z
I ( z ) I1e
将上两式代入式
Δz的集总等效电路
R = 串联电阻 (Ω/m) L = 串联电感 (H/m) G = 并联电导 (S/m) C = 并联电容 (F/m)
导体损耗 介质损耗 返回
1.2.1 传输线波动方程
i(z,t)
i( z l , t ) + u( z l, t )
u(z,t)
-
传输线l的集总元件电路等效
举例:双导线特性阻抗的计算
将表1.1-1中所列的双导线传输线的L和C值带入到式(1-26)中,得:
Zc
1

2 2 D D2 d 2 1 ln D D d ln 两导体之间的距离, / 匀、线性、各项同性无界介质
(1 3)
i( z, t ) u ( z, t ) Gu( z, t ) C z t
(1 4)
分布参数电路的偏微分方程
时域传输线方程
电报方程
return
1.2.1 传输线波动方程
(二)频域传输线方程
对于时谐电磁波:
u( z, t ) Re[U ( z )e jt ]
是电磁波在均
( , ) 中的波阻抗。
1.2.3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自由空间中: 0 则波阻抗 特性阻抗 ●一般介质中: 相对介电常数为
120
1 10 9 F • m-1; 36
0 4 10 7
H • m-1
0 377 120
(1 6)
E j H
H j E
1.2.1 传输线波动方程
d ( Eq1 5) 计算 , 并代入 公式(1-6)得: dz d 2U ( z ) 2U ( z ) 0 (1 7) 2 dz d(Eq1 6) 计算 , 并代入 公式( 5) 得: 1
1.2.3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A1是正向行波电压U+(z)的复振幅,B1是正向行波电流I+(z) 的复振幅,A1/B1的值具有阻抗的量纲;
A2是反向行波电压U-(z)的复振幅,B2是反向行波电流I-(z) 的复振幅。A2/B2的值也具有阻抗的量纲。
因此定义一个阻抗: L U ( z) U ( z) Zc C I ( z) I ( z)
i( z, t ) Re[ I ( z )e jt ] | B1 | cos( t 3 z ) | B2 | cos( t 4 z )
结论: 传输线上任意一点的电压和电流是正向和反向 传播的电磁波的叠加;
1.2.3 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在无界介质中,TEM波的电场和磁场之比等于
注意:坐标原点取在线的终端(负载处),用 z 做坐标变量.
由1.2节求得的线上任意位置U(z) 和I(z),坐标原点在负载端 时U(z)和I(z)为: (1-31) U ( z ) U 1e j z U 2 e j z
1 I ( z) (U 1e j z U 2 e j z ) Zc
Zc 1

D D2 d 2 ln d
2 2 120 ln D D d d

r ,相对导磁率为 r ( r 1),则由式(1-27)可得:
D D 2 d 2 276 D D 2 d 2 Zc ln lg r d r d
由此可以看出,待定常数 U、I不是孤立的,已知一个可以求出另一个。 因此式(1-23)和式(1-24)可写为:
U ( z ) U1e j z U 2e j z U ( z ) U ( z )
(1-12) (1-13)
返回
U1 j z U 2 j z I ( z) e e I ( z) I ( z) Zc Zc
C I ( z) I ( z)
同轴线的特性阻抗
未解决的问题 确定常数A和B 三.均匀无耗传输线的边界条件
1.2.4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边界条件
说明:如图先把坐标原点取在线的 始端,坐标用d表示,求出电压和 电流表达式 然后再换算为坐标原点取在终端 (负载处),坐标为z的表示式。
Zg Eg ~
内阻抗
Zc
α为衰减常数,表明电压或电流经过单位长度传输线后振幅减小的常数;
β叫做相位常数,表示单位长度上电压和电流相位的变化量,单位为rad/m。
1.2.2 传输线波动方程的解
在微波波段由分布电阻和分布电导的影响相对于电感 和电容来说很小,即R<<ωL,G<<ωC,故
j , LC
通解为
(1-32)
式中, U1ejβz项:随着z的增加相位是超前的,说明波是 由始端(信号源)向终端传播的,称为入射波;
U2e-jβz项:随着z的增加相位是滞后的,说明波是
由终端向始端传播的 ,称为反射波。
1.2.4 均匀无耗传输线的边界条件
终端电压和电流为:
U (0) U 1 U 2 U l
j z
(1-23) (1-24)
I 2e
j z
0
(1 5)
(1 6)
dU ( z ) ( R jL) I ( z ) dz dI ( z ) (G jC )U ( z ) dz
得到:
U1 je jz U 2 je jz jL( I1e jz I 2e jz )
双线传输线:两根铜导线,条件:
l
a
1.2.1 传输线波动方程
i(z,t) + u(z,t) i(z+Δi,t) + u(z+Δz,t) i(z,t) + u(z,t) z Rz i ( z z , t ) +
Lz
Gz
u ( z z, t ) Cz
-
z
z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