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

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探究实验中
苑益萍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多于探究性实验,定量实验多于定性实验,要求学生设计或参与的实验过少。

以往的实验课,就是教师教学生“动手”做实验,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主要教学形式。

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限于教学生学会教材中给定的一种方法,或者验证一个已知的事实。

教师十分重视“动手”的规范训练;强调教学生“学会使用——”,“学会制作——”,强调学生要了解实验的直接结果;强调学生要记住“应该如何做”,而不够强调“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更不强调“更好的做法是什么”。

这样,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只是把前人做过的实验依葫芦画瓢地重复一遍,收效甚微。

感觉做与不做一个样。

这种模式显然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能力的培养。

现代生物学的实验教学思想是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地设计、操作过程,获得具体的经验,从而达到形成、巩固并扩充科学概念和理论的目的。

如初中的“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结构和成分的探究”“探究反应速度”等。

实践也证明,学生主动参与这些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完成知识构建,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而且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那么如何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完成课标、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又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现仅就自己多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实验的组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如课本中穿插的光合作用的发现、青霉素的发现等)都是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熟悉探究实验的一般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组织好一堂好的实验课是生物实验教学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探究的一般模式来引导学生,让他们逐步的观察,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

二、观察、产生问题感并做出适当的假设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

通过观察,学生能产生一定的问题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一些问题的情境,如可将与问题产生直接相关的具体事物呈现出来,以此引导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

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已学过的有关知识或经验,尝试用言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即做出假设。

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这个实验时,教师可出示给学生下列材料——打破休眠期的完整的种子,子叶被虫
咬过的种子,剪去部分胚的种子,处于休眠期的完整种子,被煮熟的种子等。

让学生判断哪些种子能萌发,哪些种子不能萌发,并思考为什么。

学生可以讨论并谈出个人的看法,此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产生明确的问题指向,即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自身条件是有完整的胚并打破休眠期。

三、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方案设计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选择代表以适当的形式表达自己小组实验方案。

在这过程中小组间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并引起争执,学生为弄清楚是非,往往会以比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实验活动中。

有时个别学生会提出一些有一些创设性的设计方案来,教师对此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适当的鼓励。

如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空间,教师只适当介绍实验内容、目的,实验器材、提出纪律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开展实验。

实验时,因为当时季节问题,鲫鱼比较少,价格较贵,所以我们选用小金鱼,实验时发现金鱼比鲫鱼灵活很多,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立刻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

怎么办?当时教师做了适当引导:“你们可以抓住鱼直接滴在口中观察,也可以尝试在不伤害小鱼生命情况下采用其他方法”。

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

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

”方法二:“将鱼放在桌上蜡盘,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方法六:“减少水,使鱼游速减慢”。

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

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巨大的。

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提供自由空间。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积极观察、思索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实验过程的安排
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出一个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从过程中获得具体经验和方法训练。

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改变追求统一结果的习惯,引导他们关注探究的过程。

最好的办法是要求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实验记录能如实反映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一个小组参与实验的全过程,掌握具体、准确的学生操作的细节;同时要注意全面巡视,了解整体情况;还应收集来自小组长和课代表的反馈信息,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便教师能及时的给予指点和帮助纠正。

有时一个实验只能在课堂上完成一
部分,其余需在课后完成。

这时教师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做,应该不定时地去督促、指导和学生一起把实验完成。

五、结论的提出
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就能对该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

如果结论与我们的假设不一致,那么,首先教师应和学生分析实验过程,看看有无错误的地方,甚至可重复几次实验。

若得出的结论仍与假设不相符,证明假设是错误的,教师就得和学生一起重新思考,提出新的假设,再设计新的实验,直至找到正确的结论。

总之,学习是种能动的过程,是学生要亲自动手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实验过程更应该如此。

教师不应把重点放在传授知识等传统的做法上,而是努力创造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探究、查阅资料和分析讨论等一系列的科学实验活动。

在中学生物实验及其他教学活动中:(1)少一点灌输验证,多一点启发探讨(2)少一点指责压制,多一点宽容引导(3)少一点包办限制,多一点激励创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生物探究实验中
参评组别:生物
姓名:苑益平
工作单位: 西宁十中
职称:中教高级
联系电话:
邮编:8100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