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基”迎国检专题片解说词永昌县城关第一小学是一所具有70多年历史的县属城镇小学,跨越两个世纪的沧桑砥砺,薪火传衍、教泽绵绵,在这方古朴而文明的净土上,积淀了深厚的教育文明底蕴,进入新世纪,全体一小人拥道德入心,揽责任入怀,蓄生活之美,谱写了一曲曲充满时代精神的育人之歌。
(可用钟鼓楼画面,永昌地图画面)优质的教育资源走进城关一小的大门,你会深切地感觉到这里浓郁的育人氛围。
始建于1991年的主教学楼见证了学校十几年突飞猛进的变化。
2001年建成的逸夫教学楼和2006年建成的中国银行爱心楼,则以其年轻的姿态和勃勃生机,预示着学校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
(校门画面,三座楼的画面)县上四大班子领导经常深入学校了解情况,调研工作,和学校教师一起共商教育发展大计,县教育局更是将关口前移,精心指导学校工作,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正是他们和城关一小全体师生,共同铸就了学校今天的辉煌。
2009年,学校自筹资金56万元,对主教学楼进行了维修,2008年和2010年学校先后投资60多万元,进行了大规模校园“五化建设”,初步实现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文化氛围浓厚,育人环境优雅的校园建设目标。
2011年,利用“两基”迎国检有利时机,学校多方筹资140多万元,对学校操场进行了全面改造,铺设沥青运动场1.4万平方米,另用水泥硬化地面近3000㎡为今后铺设塑胶体育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藏书4.3万多册,几十种报章杂志的图书阅览室,价值10多万元的音乐器材和道具服装,按照国家二类标准配备的科学、数学仪器室和美术器材室,功能齐全的计算机室、多功能室教室和舞蹈训练厅一应俱全。
学校按照一楼传统文化,二楼现代教育文化,三楼地方文化和校本文化的格局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宣传橱窗、手抄报专栏、温馨提示语构思独特,新颖别致。
优良的育人环境是一幅名画,多彩的校园文化是一本名著,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墙一壁,无不涵盖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和治校理念,已经产生了“让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的魅力。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提出了本校教师的六种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严谨执教的敬业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
针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学校确定了教师专业六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善于学习,向学习型教师发展;刻苦钻研,向研究型方向发展;一专多能,向专家型方向发展;与时俱进,向创新型方向发展;自我激励,向成就型方向发展;终身从教:向事业型方向发展。
我校坚持以在职培训提高为主,采取请进来传经,走出去学习,理论上探究,实践中磨练的形式,在教学研究中提出了“问题即课题,行动即研究,改进即成果”的教育教学科研思路。
鼓励教师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善于总结、积极推广,使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科学的管理模式当历史涌动的潮流把城关一小推向浪遏飞舟的改革激流中时,敏锐而具有前瞻性的一小领导班子加强自身建设,转变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同时,身先士卒推行学校内部教育教学改革。
可以说,一次次的改革酝酿、修改完善、乃至最后定型出台的管理制度,无不渗透着新的理念,折射出新的思想。
我校依据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确定了“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全员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
(李校长)校训“尊德问学”,将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体现了德育为先,质量为重,构建和谐,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厚德、博学、勤思、笃行”,“勤奋、严谨、求是、创新”和“自主、合作、勤奋、乐学”的“三风”建设目标,勉励全体师生为办一流学校,创一流业绩建功立业。
如何将办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践策略,把普遍共性的教育理念内化为新鲜个体的教育教学行为,是最艰巨的、最生动、最有效,也是最需要创新的工作。
“教之道、德为先”,学校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理念,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基础,以学科渗透为渠道,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家庭社会为依托”的德育格局。
构建了“横向贯通、纵向发展”的学生德育分层目标体系,创设了“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赵校长)三月份的安全教育月,五月份的校园文化艺术月,九月份的民族精神教育月,元旦、清明、六一、七一、中秋、十一,以及世界环境日,法制宣传日等重要节日和重大纪念日,已经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征文活动,知识竞赛,清明扫墓、主题队会、五小活动、专题报告、模拟法庭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体验,体现了我校德育近、小、新、实的特点。
每周周一的国旗仪式,隆重庄严,少先队员的国旗下致词,学校领导热情洋溢的讲话,已经成为教育激励学生最重要的课堂。
世界环境日大型主题活动,让学生意识到关注地球、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是每一个地球人的崇高职责。
各中队开展的“保护生态环境,拯救地球家园”的主题队会,环保征文、环保知识竞赛、“绿色标语”征集,景区环保调查,环保小课题研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弯弯腰,动动手,擦一擦墙上的污渍,洗一洗电杆上的广告,捡一捡草坪上的杂物;自己动手栽培花草盆景,美化教室,净化心灵。
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实则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理顺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找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结合点,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为此,学校聘请公检法领导和片警担任法制副校长和校外辅导员,每学期一次的法制教育专题报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法律对于提升道德层面的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学校还编写了《永昌城关一小学校法制安全教育三字歌》,成立了全县第一个少年交通警校,每逢活动日,少年交警和县交警队警员一起执勤。
严格的教学管理,先进的教学策略,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师把关注兴趣、尊重规律、培养能力、渗透德育作为落实三维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为大班额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做了有益探索。
(卢校长)为了落实学生全面发展、特长发展的目标,学校构建了“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
学校在完善教学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永昌县城关一小教学工作“六个一”基本要求》和《永昌县城关一小教学工作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
以“优化过程、做实课堂、教会学习”为基本出发点,寻求教与学的“五个结合点”,一是教书和育人的结合点;二是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结合点;三是面向全体与分层培养的结合点;四是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点;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结合点。
使课堂教学做到“一重”——重学生的心理认知需求;“二精”精讲重导,精练重效;“三自”——指导自学、自主探究、自我构建;“四实”——精心备课求实在,课堂教学求实用,作业布置求实际,面向全体求实效;解决“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教师上课,说课的画面)近几年来,学校有针对性地对活动类课程进行了重新构建,设置了三大板块六个方面的学习内容,实现了“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发展目标。
张志宇同学发明的防近视帽在甘肃省科技创新大赛上获三等奖,赵姝雯、王斌、李玉玲、蒋玉清等同学的书画作品在省级刊物《学生天地》上发表……为了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在上好体育课,做好“两操”的基础上,大力提倡踢毽子、滚铁环、掷沙包、跳皮筋等地方性体育活动。
2009年全县第十一届全民运动会开幕式上,我校选送的800人的校园集体舞,荣获全县团体操表演唯一一等奖,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
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我校采用多元化、开放式的学生评价方式,从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体质健康与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与特长发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采取优点+鼓励的模式,突出评价的激励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个闪光点都装入《学生成长记录袋》中,成为激励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丰硕的办学成果如果说学校管理、教育资源是办好一所学校的两大基本要素的话,那么,教育教学成果则是体现办学效益的重要标志。
近几年来,我校在县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办全省一流教育的工作目标,按照德育为先、强化主题、扩展两翼”的工作思路,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民主管理,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努力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要求,创造性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学校的名片,是体现办学思想,提高办学效益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多年来,我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四大办学特色。
特色之一:诵唱结合学经典早在2008年,在做实做细现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我校着力进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研究与实施。
中华经典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淀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
无庸置疑,她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
鉴于此,学校对《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中庸》、《论语》通过筛选,编辑成册,让孩子们在诵读中亲近中国文化,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化,在热爱中创新传统思想,在创新中弘扬民族精神。
这一举措,把孩子的视野引向了经典诗文的美丽田野,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雅之美,让孩子们精神生命的根须深深扎在了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
特色之二:规范“两操”求质量早操和课间操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增强学生整体意识、大局意识,协作意识的有效方法。
为此,学校提出了使“两操”达到全市一流水平的奋斗目标,每学期开校初都要组织全体师生观看电影《大阅兵》,中国军人整齐的步伐、宏大的气势,深深触动了全校师生的心灵。
在此基础上,按队伍整齐、步伐有力、口令响亮、精神饱满、动作规范、节奏一致的要求着手整顿“两操”,并每天进行评比考核,不但提高了“两操”质量,而且培养了学生认真做事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
特色之三:科研兴校重实践学校承担的国家和省级重点课题《小学德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深化研究》圆满结题并获得甘肃省第七届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转换教师角色,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创新”研究》获得甘肃省第六届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阅读、写字实施的途径和方法》圆满结题并获得甘肃省第七届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近年来,我校为了突出科研兴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于2009年创刊了校刊《晨钟》,激励全校教师注重理论学习,强化科研意识,提高专业水平,增强教学效益。
强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特色之四:特长培养讲实效根据全员发展、和谐发展、特长发展、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学校组建了舞蹈训练队、管乐队、书画训练班、科技小组,当你把目光投向那里时,你会看到:图书阅览室里,那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