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宣传标语1、保障性住房是我省“一号民生”工程2、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保民生、促和谐的一大举措3、建好保障性住房为建设国际旅游岛提供有力保障4、住有所居应保尽保5、推进民主工程构建住房保障体系6保障性住房建设要保安全、保质量、保进度7、保障性住房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8、住者有其屋人民安居乐业9、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10、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11、住房保障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12、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要坚持立足国情需要13、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基本住房保障性住房分类即“限套型、限房价、竞地价、竞房价”。
为降低房价,解决本地居民自住需求,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
目前情况来看,首批限价房规定:限价房的套型建筑面积全部为90平方米以下。
经济适用房指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经济性是指住宅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比较适中,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及其建筑标准上强调住房的使用效果,而非建筑标准。
经济适用住房面积需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住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
廉租房廉租房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者。
在房价疯涨,经济适用房走入困境,百姓居住难的背景下,廉租房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能成为了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救命草”。
据调查,廉租房户型设定是以一居室、两居室为主,建筑面积原则上按一居室套型建筑面积35平方米,两居室套型建筑面积45平方米,三居室套型建筑面积55平方米。
三个项目中的三居都不高于55平方米,名副其实的“袖珍”小户型。
政策性租赁房指通过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机构,按照市场租价向中低收入的住房困难家庭提供可租赁的住房,同时,政府对承租家庭按月支付相应标准的租房补贴。
其目的是解决家庭收入高于享受廉租房标准而又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这个概念正好被定格在新出炉的“租赁型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房以租代售,可以说是将经济适用房变成“扩大版的廉租房”。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简称商品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
着重分析上海市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经济适用住房是政府以划拨方式提供土地,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政府指导价出售给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经济适用房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的特点。
经济性是指住宅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比较适中,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及其建筑标准上强调住房的使用效果,而非建筑标准。
经济适用住房面积需要严格控制在中小套型,中套住房面积控制在80平方米左右,小套住房面积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
上海市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条件(一)申请家庭成员在本市实际居住,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连续满7年,且在提出申请所在地的区(县)城镇常住户口连续满5年。
(二)申请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平方米(含15平方米)。
(三)3人及以上申请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39600元(含39600元)、人均财产低于120140元(含120140元);2人及以下申请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人均财产标准按前述标准上浮10,即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43560元(含43560元)、人均财产低于132014元(含132014元)。
(四)申请家庭成员在提出申请前5年内未发生过住房出售行为和赠与行为,但申请家庭成员之间住房赠与行为除外。
同时符合上述标准,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30周岁的单身人士(包括未婚、丧偶、或者离婚满三年的人士),可单独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经济适用房弊端经济适用房已经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十多个春秋,政府推出经济适用房的初衷是为了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
国家为了支持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对经济适用房项目规定,免收土地出让金,减免多项税费,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在政策措施制定方面予以扶持。
这就降低了开发商的建设成本。
由于经济适用房的价格通常要比商品房低10%-20%,因此,在当今商品房价格高不可攀的情况下,经济适用房便成了市场中的香饽饽。
但从现实情况看,经济适用房的种种弊端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一经济适用房并不经济。
经济适用房搞价格双轨制的基础是存在一个收入准入线,然后把人群一分为二,非此即彼。
这条线定低了,买得起没资格,有资格买不起,经适房销售不出去;定高了,供应不起。
以上海当前经济适用房的价格为例,上海划线在人均年收入27600元,居然比上海平均收入还高,哪里可能一半的人都可以去住经济适用房。
而且会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摇号,不够分,那就只能摇号,摇号其实是很荒谬的事情。
人均年收入27599元的人和收入为0元的人一样的机会,还不荒谬么。
任何时候,只要比收入准入线低一元就有机会中大奖,多一元则毫无机会,要去忍受高市场房价。
二房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由于开发商、监理部门和买房者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偷工减料现象时有发生,被揭发后还时常以建造经济适用房利润低为由替自己的违规行为开脱。
有些开发商为了压缩建设成本,通常要提高住宅的容积率,这就使得经济适用房大多呈现三大弊端:楼间距太窄、见阳光不多、人多电梯少。
而且在部分保障房建设部门官员看来,你本来没钱买房,政府花大价钱帮你建保障房,已经是莫大的恩赐了,你还有什么理由挑三拣四的?正是因为有这种观点,经济适用房才成为劣质房。
如果这些房子问题成堆,改善低收入人群居住条件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市场上不断传出部分住房宽裕的官员和高收入者通过各种渠道取得一套甚至多套经济适用房进行投资或者出租。
这样不仅使政府的补贴以及公众资源流向了非目标对象,而且给政府权力的寻租提供了机会。
经适房价格是周边商品房一半还不到,每平方米差价5000-7000元,每套住房就可套利30-40万,即使是有限产权(个人与政府7:3分享),买者也能套利大部分。
事实上,当前中国社会,只要有“利差”,得益最多的一定不是普通老百姓,肯定公务员等体制内人士优先,这些人开低收入证明太容易了,就算假证明被查出来了,能有任何惩罚么?在寻租成本非常低、寻租收益非常大的背景下,寻租根本无法控制。
保障住房一定要从消除谋利空间入手,让收益与成本基本匹配。
否则打着民生旗号的住房保障,只会加剧社会不公正,败坏政府声誉。
在经济适用房各种弊端日渐暴露的情况下,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经济适用房已经走进死胡同,强烈呼吁取消经济适用房制度。
笔者认为,废除经济适用房制度不可行,一方面因为经济适用房确实是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由于经济适用房有利于抑制房价的快速上扬。
针对种种弊端,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经济适用房制度。
(这个我感觉太理论太官方了,但是也实在不知道该怎么提出不错并能得到执行的建议)首先要严格审核购房者的资格,避免申请者以伪造的个人信息进行骗购。
我们要严厉追究骗购经济适用房的业主责任,并对出具虚假证明的单位进行大力度的惩罚以及曝光,对揭发骗购经济适用房的个人进行奖励。
其次要对地方政府机关进行严格监督,发现违规购房行为,决不手软,对违规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从而约束地方政府不去滥用职权,使更多的经济适用房能够为中低收入阶层所购买。
第三有很多人质疑开发商在放号的过程中存在着猫儿腻。
为了使放号过程更加公平合理,必须把住房分配与开发商严格分开。
政府应与开发商各司其职,开发商专心建房,而住房分配则要由政府指定的机构专门负责,并要加强对此类机构行为的监督。
第四建设更多的经济适用房用以销售。
倒卖房号现象之所以会普遍出现,还因为物以稀为贵。
提高经济适用房项目的建设比例,使更多的中低收入者能够通过正规渠道买到经济适用房。
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房价快速上涨,降低资金追逐房地产的热情,对防止国外热钱流入、抑制流动性过剩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最后要大力发展廉租房。
它可以用来满足中低收入者的不同需求。
购买经济适用房需要一定的购买力,而对于那些处于生活最低保障线左右的人群,拥有一套经济适用房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政府给予一定补贴的廉租房正好可以满足这部分人群对住房的需求。
经适房处境尴尬,“只租不售”的廉租房成为取代经济适用房,解决困难户安居问题的众望所归,然而最近一些地区却在酝酿推出廉租房产权“私有化”,成为争议的焦点。
廉租房廉租房是政府或机构拥有,用政府核定的低租金租赁给低收入家庭。
低收入家庭对廉租住房没有产权,是非产权的保障性住房。
廉租房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者。
在房价疯涨,经济适用房走入困境,百姓居住难的背景下,廉租房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能成为了低收入家庭住房的“救命草”。
据调查,廉租房户型设定是以一居室、两居室为主,建筑面积原则上按一居室套型建筑面积35平方米,两居室套型建筑面积45平方米,三居室套型建筑面积55平方米。
三个项目中的三居都不高于55平方米,名副其实的“袖珍”小户型。
上海市廉租住房保障申请条件、保障标准,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本市城镇居民家庭,可以申请廉租住房:(一)申请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法定的赡养、抚养或者扶养关系,且共同生活;(二)申请家庭成员在本市实际居住,具有本市城镇常住户口满3年,且具有申请所在地城镇常住户口满1年;(三)申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7平方米(含7平方米);3人及以上申请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19200元(含19200元)、人均财产低于50000元(含50000元),2人及以下申请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低于21120元(含21120元)、人均财产低于55000元(含55000元);(四)申请家庭成员在申请前5年内未发生过出售或赠与住房而造成住房困难的行为。
《通知》规定,同时符合上述条件,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35周岁的单身人士(包括未婚、丧偶,或者离婚满3年的人士),可以单独申请廉租住房。
今年全国1000万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给各地财政带来不小压力,为尽快回笼资金,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廉租房“共有产权”或直接出售廉租房的方式来缓解资金压力,廉租房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私有化”,由租房转化为变相购买廉价房。
8月16日,上海市房管局透露本市部分区下半年将会试点廉租房先租后售的政策,并于明年在全市推开。
房管局表示此举目的在于让困难群众有希望逐步改善住房条件。
(这边其实有一个平原县的案例,但因为不是上海的,所以不确定要不要放上来)然而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表示,虽然在当前的保障性住房融资较难的市场背景下,此举对于缓和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具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