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下半年第一阶段测试卷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至第二章(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学说和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这是从( B )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
A、狭义的B、广义的C、具体的D、抽象的2、空想社会主义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C )。
A、亚当·斯密B、黑格尔和费尔巴哈C、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D、大卫·李嘉图3、哲学基本问题是( D )。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事物的外部矛盾B、事物的内部矛盾C、事物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的结合D、矛盾的斗争性5、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 A )。
A、主观映象B、客观映象C、主观形式D、客观内容6、理解唯物辩证法整个规律和范畴体系的“钥匙”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认识运动规律7、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C )。
A、否定B、肯定C、杨弃D、否定之否定8、( B )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A、矛盾普遍性原理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矛盾斗争性原理D、矛盾同一性原理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虽然都坚持( C ),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性质上的区别。
A、反映论B、辩证法C、实践观D、先验论10、因为真理具有( C ),因此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A、主观性B、相对性C、客观性D、具体性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马克思主义是( ABD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B、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C、人类科学之科学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家提出了( BC )等思想。
A、劳动创造价值B、辩证法的“合理内核”C、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B )。
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D、辩证法和历史观的统一4、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 CD )。
A、辩证否定观B、质量互变分析方法C、对立统一方法D、矛盾分析法5、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遵循的前提条件有( ABC )。
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C、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D、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地方在于( AD )。
A、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B、把可知论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C、把反映论应用于认识论D、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7、认识过程中的两次能动飞跃是指( BC )。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B、从实践到认识C、从认识到实践D、从主观真理到客观真理8、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 AB )决定的。
A、真理的本性B、实践的特点C、真理的客观性D、实践的历史性9、实现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有( ABC )。
A、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B、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环节C、理论必须为群众所掌握D、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1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ABCD )。
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D、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三、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你认为对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认为错的题后括号内打一个“×”,不需要改错。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各自独立、互不交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2、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3、静止和运动是物质世界不同的两种存在形式。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5、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6、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7、社会规律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来实现的。
(√)8、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是价值关系。
(×)9、感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0、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四、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
2、事物的辩证发展是从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经过了二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3、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来考察认识问题;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
4、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
5、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五、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及代表人物。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密不可分。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
3、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相互关系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区别。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人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但是,人们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
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意识的活动实现的。
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时确定的。
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最终一定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凡经实践证实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真理,都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实践标准又是不确定的。
因为: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实践,具体的实践具有其局限性。
任何一个时代的实践往往又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人类认识的一切理论和观点。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的。
已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经受实践的检验。
因此,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德统一,就是坚持真理问题上实践标准的辩证法。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式对立统一关系、低级和高级的关系。
两者在含义、特点、形式、地位不同,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
另外,两者又是统一的。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或者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含有感性认识。
两者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六、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1、联系实际分析说明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第二,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都是由实践提供和决定的。
第三,我们要正确理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社会实践和生理素质的关系。
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为认识提供新课题;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实践不断增强人们的认识能力。
再次,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需要在实践中证明。
最后,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服务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