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调查员手册中国科普研究所2009年10月前 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国民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科学素质。
通过全国性的、经常性的调查,及时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状况、了解公民获得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与方法、了解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和态度,以便跟踪、分析与公民科学素质相关问题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科技、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对策和建议;为公民科学素质研究及其国际比较提供基础数据;有效地促进和发展我国的科普事业,探索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有效途径等,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开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调查的主要目的。
2009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还肩负着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中期监测评估提供基础数据的重任。
我国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采用社会学和统计学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方法,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及相关研究工作以来,已经形成连续调查的工作程序。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于1992年、1994年、1996年、2001年、2003年、2005年和2007年成功地进行了七次全国规模的抽样调查。
这项调查属于经常性(基本上为每两年一次)的问卷抽样调查。
调查的指标体系不断完善,调查问卷日臻成熟。
2009年问卷入户调查将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进行,2010年1月至2月回收问卷,2010年4月至5月数据统计、分析,拟2010年内发布调查结果。
2009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经国家统计局批准,中国科普研究所组织实施。
为了更加深入进行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的分析研究,2009年的调查样本量将由2007年的10080扩大到15250。
为了做好2009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项目实施课题组,总结分析了以往七次调查的指标和问卷中存在的不足,采纳各地实际调研的先进经验,借鉴各国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修改完成了《2009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问卷》。
问卷的修改在保证基本指标体系不变的基础上,尽量靠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对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的要求,同时对个别问题进行了归类和调整,在内容上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特点,总体上没有大的改变。
大规模的国家调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中,抽样设计和调查过程控制十分重要。
为了保证科学地抽取样本点,有效控制调查的过程误差,特编写此调查员手册。
希望调查员在调查开始之前认真阅读,在调查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随时查阅,如果发现了本手册提供的信息不能回答的问题,请与项目实施课题组联系,以便尽快得到解决。
目 录第一部分调查内容及指标体系 (1)一、调查的主要内容 (1)二、调查的指标体系 (2)三、问卷说明及指标解释 (2)(一)问卷说明 (2)(二)指标解释 (4)第二部分抽样设计与抽样方法 (9)一、全国的抽样 (9)(一)抽样设计分类 (9)(二)样本量的确定及误差估计 (11)(三)抽样结果 (11)二、省内的抽样 (14)(一)区县的抽取 (14)(二)街道、乡镇的抽取 (14)(三)居委会、村委会的抽取 (14)(四)住户的抽取 (15)第三部分入户调查操作规程 (16)一、入户调查工作基本制度 (16)(一)对访问时间的要求 (16)(二)对访问地点的要求 (16)(三)入户调查进行程序 (16)二、入户调查具体过程及各类情况处理 (16)(一)填写入户接触表 (16)(二)与住户沟通 (16)(三)确定被访者(使用二维随机数表) (17)(四)与被访者沟通 (18)(五)进行访问 (18)(六)记录 (20)(七)结束访问 (20)三、入户调查注意事项 (20)四、二维随机数表的使用 (21)(一)随机号的确定 (21)(二)选出被访者 (21)第四部分问卷编码与审核 (22)一、地区编码的填写说明 (22)二、问卷审核说明 (23)三、问卷回收 (23)入户接触表 (30)调查实施过程追踪表 (31)表目录表12009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指标体系表 (3)表2 抽样方案设计分类 (10)表3 北京、上海、天津的抽样结果 (11)表4 一般省份的抽样结果 (12)表5 各省级单位城乡样本量总表 (13)表6 入户情况表 (17)表7 一般省份区县的抽样结果及代码 (24)第一部分 调查内容及指标体系一、调查的主要内容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是通过全国性的抽样调查,来了解分析我国18~69周岁的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及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与科学素质相关问题的状况。
2009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仍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公民的科技信息来源、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
其中,公民对科学的理解是与公民科学素质有关问题的核心内容,用于测度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状况和科学素质水平。
2009年调查问卷的内容,在2007年问卷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精简和调整。
在公民对科学的理解方面,包括:公民对目前各种信息传播渠道中涉及的科学术语(分子、DNA、因特网、辐射)和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科学观点(如:地球的中心非常热、电子比原子小、光速比声速快、抗生素不能杀死病毒、我们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婴儿的性别由父亲决定、乙肝的传播途径等18个判断题)的了解情况;公民对基本的科学方法和过程(“科学地研究事物”、概率、对比法)的了解情况;公民对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对各种迷信的相信程度)的理解程度。
与2007年调查不同的是,在科学术语部分用“辐射”替换了“纳米”;在基本科学观点部分,删除了“吸烟会导致肺癌”,将“地球围绕太阳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一个月”合并为一题,增加了乙肝的传染途径、声音的传播媒介、植物开花的基因和地球板块运动会导致地震四个问题。
在公民的科技信息来源方面,包括公民对科学技术发展信息(科学新发现、新技术新发明的应用等)的感兴趣程度;公民从大众传媒(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科学期刊、图书、因特网)及通过人际交流获取科技信息的情况;公民通过科普活动(科技周、科普日、科普宣传车、科技展览和咨询、科普讲座等)了解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情况;公民利用科技馆等科技类场馆(动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科技园区、科普画廊、科技示范点、科普活动站、公共图书馆等)了解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情况;以及公民参与公共科技事务讨论的情况等。
这一部分与2007年相比,问卷内容没有变化,只是将对科学技术信息感兴趣程度与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的题目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
在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方面,包括公民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看法;对科学家团体和科学事业的态度;对科学发展(自然资源和科技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看法;对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技术应用)的态度。
这部分与2007年相比,在保证调查指标完整的基础上,对公民对科学技术的看法题目进行了精简,删去三个题中的共4个题项。
调查通过被调查者的背景变量,通过统计加权分析,可以得出我国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职业以及城乡、不同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和《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重点人群以及民族划分等各类人群的相关分析结果。
二、调查的指标体系2009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指标体系由背景变量和分级指标组成。
背景变量包括地区、城乡、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民族和重点人群等。
分级指标包括3项一级指标、13项二级指标和39项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包括公民对科学的理解、公民的科技信息来源和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一级指标“公民对科学的理解”下,包含基本科学知识、基本科学方法、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3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公民的科技信息来源”下,包含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渠道、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参加科普活动的情况、参观科普设施的兴趣、参观科普设施的情况及参与科技公共事务的情况等6项二级指标;一级指标“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下,包括对科学技术的看法、对科学家和科学事业的看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和对科技创新的态度等4项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下共包含有39项三级指标,三级指标下共含108个分项测试题目。
指标体系详见表1。
该套指标体系最大限度地保持了与以往调查指标的连续可比性,并尽量靠近测度《科学素质纲要》中规定的公民科学素质的要求,既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对于一些无法定量测度和描述的部分,本次调查将采取深度访谈、小组座谈会及特定人群调查等方法做定性研究。
三、问卷说明及指标解释2009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问卷,在借鉴以往调查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国际国内的连续可比、条理清晰、语言通顺和便于调查及统计的原则,做了相应的修改和调整。
具体样式请直接参见正式的调查问卷。
(一)问卷说明1.问卷的结构问卷由封面、封一、问卷主体和封底组成。
封面包括调查名称、国家统计局批准文号、调查有效期、先导语和调查机关等内容。
封一包括一份提供被访者的地区识别信息的地区编码表和一张供调查员入户选择表1 2009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指标体系表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三级指标 问卷测试题号 (1)对科学术语的了解 C3、C4、C5、C6 1.基本科学知识(2)对科学基本观点的了解 C1(1-9) 、C2(1-9) (3)对“科学地研究事物”的理解 C7 (4)对“对比法”的理解 C8 2.基本科学方法 (5)对概率的理解C9 (6)迷信的相信程度及行为C10(1-5) 公民对科学的理解 3.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7)科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C11 (8)对科技新闻话题的感兴趣程度B1(1-11) 4.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感兴趣程度 (9)最感兴趣的科技发展信息B2 (10)纸制媒体B3(1-4) (11)影视媒体B3(5) (12)声音媒体B3(6) (13)电子媒体B3(7) 5.获取科技发展信息的渠道 (14)人际交流B3(8) (15)专门的科普活动B4(1-2)(5-6) 6.参加科普活动的情况 (16)日常的科普活动B4(3-4) (17)科技类场馆B5(1-3) (18)人文艺术类场馆B5(4-5) (19)身边的科普场所B5(7-9) 7.参观科普设施的兴趣 (20)专业科技场所B5(9-10) (21)科技类场馆 B6(1-3)(22)人文艺术类场馆 B6(4-5)(23)身边的科普场所 B6(7-9)8.参观科普设施的情况及原因 (24)专业科技场所 B6(9-10)(25)自己关心 B7(1)(26)和亲友谈论 B7(2)(27)热心参加 B7(3)公民 的科 技信 息来 源 9.参与公共科技事务的程度 (28)主动参与 B7(4)(29)科技与生活 D1(1)(3)(30)科技与工作 D3(1) 10.对科学技术的看法(31)对科技的总体认识 D2(1-2)、D1(5) (32)对科学家职业的看法 D4、D5 11.对科学家和科学事业的看法 (33)对科学家的工作的认识 D2(4)、D3(3) (34)对科技发展的期待 D1(2)、D3(1) (35)科技发展与自然资源 D2(3)(5)、D8 (36)对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态度 D3(5) 12.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37)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态度 D3(4) (38)对科技创新的期待 D1(4)、D3(2) 公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13.对科技创新的态度 (39)对技术应用的看法 D6、D7被访者的二维随机数表及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