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
1.怎样理解中轴原理的方法论意义?为什么说它超越了中心论和相对论?
答:(1)中轴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中轴原理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
贝尔认为,从中轴原理观察到的主要问题应当随视野不同而发生变化。
理论视野的转换导致了面对主要问题的转换,同时也必然引起理论观念的变化。
因此,中轴原理不追求稳定不变的普遍性原则,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概括和回答各种新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贝尔把自己的方法称为“旋转着的中轴”。
②用这种“旋转着的中轴”研究社会问题,可以避免决定论。
决定论同因果论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二者都强调社会现象的决定与被决定的因果联系。
由于贝尔认为社会因素或社会结构是中心与环绕的相互作用关系,不能判断一种因素是另一种因素的决定因素。
不同的社会层面中有不同的中心因素或中轴原理,因此,不能用同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③中轴原理可以克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严重错误绝对论。
社会科学中最严重的错误是想通过一个凌驾一切的单一概念去观察一个社会的特点。
任何社会都混合了各种不同的经济、技术、政治和文化体系(有些特征是所有体系所共同的,而有些特征则是历史的和特殊的),要根据人们心中的问题,从不同的有利点加以分析。
④中轴原理在贝尔社会学理论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划分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研究后工业社会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基本尺度和方法原则。
从中轴原理出发,贝尔关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研究,是关于主要问题的提出和中心结构的阐述,它给出的是如何看
待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新视角和提出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新方式。
(2)它超越了中心论和相对论的原因:
①它突破了以往社会学家在社会问题研究中多采取单一因果决定论或突出主要因素的影响,中轴原理力图说明的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趋中性。
②它突破了中心论可能导致的片面决定论,中轴理论认为不能用一种因素作为解释各种社会层面存在、变化和发展的根据。
2.丹尼尔·贝尔关于社会中心任务已经由物质生产转向为人服务的论断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答: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如下:
(1)贝尔以生产和技术为中轴,将人类社会分为3个阶段,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
他认为后工业社会在经济方面的变化是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贝尔指出后工业社会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和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
因此,它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里主要考虑的不是纯粹的体力或者能源,而是信息,主要人物是专业人员。
这里,虽然贝尔没有沿用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概念,但是他讨论的问题在内容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指的社会基本矛盾问题。
(2)无论怎样说,社会的主要任务或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都是居于基础地位的。
如果贝尔关于后工业社会的主要任务或社会主要矛盾关系发生变化的结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则意味着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发生变化。
(3)在后工业社会,当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不再是社会主要任务,而处理人与人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任务时,正像贝尔所论述的那样,为人服务的产业取代了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主体和主导地位,并且原先建立在农业生产或工业生产之上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和文
化观念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整个社会结构都将发生一场根本的,空前深刻的革命。
(4)因此,贝尔关于后工业社会来临引起社会变革的一系列论述,实质是向人们宣告,一种从根本性质和展开形式上都是全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社会结构发生了革命性转变。
3.丹尼尔·贝尔怎样论述后工业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答: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首先涉及的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但是他并不认为社会结构的这些变化决定着政治或文化的相应变化。
而是社会结构的变化从三个方面向社会的其余部分提出了问题。
这些问题是:
(1)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结构——是一个旨在协调个人行动以达到特殊目的的职能结构。
这些受科学知识作用影响的新职能结构将重新划分社会各阶层,但是人们是否自觉到这种划分,或是否接受这种划分,这是值得追问的。
(2)社会结构的变化对政治制度提出了“管理”问题。
即社会知识化和理论知识地位的提高,都提出了如何用理论知识指导和控制政治活动的问题。
(3)强烈依靠认识能力至上和理论知识至上的新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要与文化发展的趋势相冲突。
依靠科学知识管理政治和指导生活,是理性主义精神或现代主义精神的继续,可是后工业社会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却是反理性主义或反现代性的,怎样去认识和理解这种文化冲突。
概而言之,贝尔得出的这三方面问题实质就是后工业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其中包含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中的问题。
而这三个结构都是在马克思社会结构范畴之内的。
差别在于:马克思更注意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对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根本决定作用,而贝尔则突出强调科学知识对三种结构的轴心作用。
4.为什么丹尼尔·贝尔认为理论知识是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因素?
答:贝尔认为理论知识是后工业社会的主导因素原因如下:
贝尔认为在后工业社会理论知识上升到首要地位,这是划分和研制后工业社会的中轴。
理论知识对于组织决策和指导变革具有决定意义。
理论知识超越经验而上升到首要地位是由两种过程共同促成的:
(1)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形式与性质发生了变化。
l9世纪的工业技术基本上都是发明家的创造或者是工匠的发明,他们对于科学和研究工作所依据的规律都不大注意。
而到了化学工业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必须具备高分子理论方面的知识,化学工业推动理论知识在工业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上走上支配地位。
(2)经济学领域的两种革命空前提升了理论知识的地位。
①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实际作用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对理论的注意力,并且使经济学由被动描述的经验性研究转向经济理论的建构性研究。
②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革命,是一直有人试图运用一种日益严格的、数学化的经济理论体系。
计算机为规范而复杂的经济理论体系整理或提供了大量数学统计,使经济理论在精确而庞大的量化分析中获得了充分论证,获得了更强的说服力,并因此而具备了直接同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统一起来的操作性或可行性。
5.怎样理解丹尼尔·贝尔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冲动和宗教冲动之间的冲突?
答:贝尔在韦伯和桑巴特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从历史演化的角度分析了三大社会领域分裂与冲突的根源。
贝尔把韦伯所说的“禁欲苦行主义”称为“宗教冲动力”,而把桑巴特所说的“贪婪攫取性”称为“经济冲动力”。
(1)贝尔认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宗教冲动力”与“经济冲动力”紧密相
连,具有相互亲合,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宗教冲动力”蕴育了资产阶级精打细算、节俭经营的风范;另一方面,“经济冲动力”鼓动着资产阶级奋力开发、勇敢进取的勃勃雄心。
正是这种对立保持了资本主义在上升时期的相对平衡。
(2)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冲动力”不断亢奋,而限制物欲的“宗教冲动力”却越发显得苍白无力。
在“经济冲动力”的冲击下,“宗教冲动力”节节败退。
最后,“经济冲动力”成为唯一支配、推动和统治资本主义社会运行变化的力量。
(3)在“宗教冲动力”还发挥作用的时代,资本主义文化中还有歌颂勤俭、认真、负责和守信等道德规范和人生态度的内容。
而当“经济冲动力”开始放荡奔腾于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层面时,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异。
贝尔通过对现代主义怒潮的分析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文化走向极端、扭曲异变的历史与现实。
(4)现代主义在经济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企业家。
而在文化领域出现了独立艺术家的成长。
企业家代表着“经济冲动力”,艺术家则代表着“宗教冲动力”。
这两股势力曾经拧在一起,合力掀开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
然而,这两股冲动力很快变得提防对方,害怕对方,并企图摧毁对方。
第十九章福柯的“知识考古”社会学
1.怎样理解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答: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或知识社会学视野:
(1)概念
福柯对历史的考古是在对古人知识的追忆中揭示现实世界存在、异变和扭曲的根源。
如是观之,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是一种追根溯源地研究现实生活的新社会学,亦可称为在时间过程中理解现实的“历史社会学”。
(2)福柯把现实放到历史过程中考查,这与他对现实的历史本质的理解是一致的。
福柯像狄尔泰和伽达默尔等解释学家一样,认为现实不过是历史的延续,现实中存在和变化着的事物在历史中能捕捉到它嬗变的踪影。
(3)与解释学强调现实同历史不可分的一般论述不同,福柯认为无论现实还是历史,都是以扭曲的异化形式存在着和联系着。
因此,对现实和历史都不能不加怀疑地理解和解释,而要在种种矛盾关系中开展批判性地阐释。
福柯像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那样,在否定现实的前提下揭开遮盖于其上的种种假象,找出被人们忽视的真实规定性和网络联系。
并且,个性、自由、解放等价值理想从未被隐没,对现实的激烈抨击都是以这些理想原则为根据而提出的。
(4)福柯不仅要求现实按照理想原则发生变革,而且认为现实在历史中也是通过种种断裂性变化而展开的。
因此,福柯反对历史仅仅是量变的进化过程的观点,而是在量变中看到了质变,在演进中看到了飞跃。
福柯在肯定变革的激烈言辞中追求多样异质性,而不是普遍规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