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简介
“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数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游人。
尤其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镌碑建亭,将乾隆御书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刻在碑上之后,更加闻名遐迩。
1987年古桥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名列第十四位,从此古桥将显示出它的新风姿。
(一)历史简述
拥有“前挹九河,后拱万山”之势的北京湾,在其出口处有一条长河,自西北向东南滚滚而下,即今永定河。
该河发源于山西马邑县北之雷山,古时曾叫过漯水、浑河、小黄河、墨水河、桑乾河、无定河等名称。
因其水质浑浊,泛滥无常,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帝为镇治水患而“金口玉言”,将无定河改为永定河。
此河自唐代始又叫卢沟。
一是因其流经京西卢师山下;一是古代京师人把黑浑色称“卢”,故名。
南北旅客,无论从华北大平原北上,还是从东北松辽平原、西北内蒙高原南下,均须横渡卢沟。
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卢沟渡口的发展。
从燕国的蓟城,到辽代的南京,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
卢沟渡口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与日俱增。
但是“卢沟河水非常浑浊而湍急,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要根据水位深浅,选择地点搭临时桥梁。
后来官家在河两岸造了一座浮桥……”。
这是宋朝使臣许亢宗在公元1125年出使北国时所写《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中有关卢沟渡口的一段描写。
公元1153年,金主完颜亮扩建了辽南京城,迁都后改为中都。
作为北方中国的政治中心,进出都城的惟一门户——卢沟渡口,仍用临时木桥或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当时之形势。
于是,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至明昌三年(1192),在卢沟渡口建造了一座永久性的大石桥,名广利桥,即中外驰名的卢沟桥。
卢沟桥至京城30余里,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
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罢亲朋的饯别酒,启程上路,来到卢沟河畔已是夕阳西下之时了。
客人们不得不打尖投宿准备来日早行。
于是此处逐渐发展为京城西南的第一个歇宿点。
我们现在可以看见的一幅古画——元代《卢沟伐木图》把当时卢沟河畔茶肆酒馆、招商旅店之繁华及策马驱车、步行担担、风尘仆仆客人之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留宿的客人,一觉醒来,已鸡鸣三遍,洗漱登程,首先感觉到的是晓月当空,道路明亮好走。
于是策马扬鞭,伴随着马蹄碎步敲击桥面的得得声,悠然上桥。
举头遥望,东方露出鱼肚白色,天空残月倒挂,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
此时方可真正体会到“卢沟晓月”之意境。
卢沟桥自建成后,承受着金、元、明、清各代繁重的给养输送任务,至今已有800高龄。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对古桥进行大规模修缮。
并于1961年3月4日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40年来,市政建设发展神速,古桥已不能胜任首都现代化的重型运输任务,于是在古桥之南建了一座长500余米,宽
14米的卢沟新桥。
国家决定让古桥光荣退休。
1987年修缮后,开为一处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卢沟桥管理处,专门出版了文集,介绍这处古迹。
(二)建筑特色
“卢沟晓月”的意境是由远山、近水、晓月、美桥之情趣,相互映衬浑然一体而构成的。
古桥本身是构成这一意境的主体。
元世祖时代,在中国做了20多年官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所著的《马可·波罗行记》中对卢沟桥有精彩的描写:“河上有一美丽的大桥,各处桥梁之美鲜有及之者……建置甚佳,老实说,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1 卢沟古桥
美丽的石桥宛如一带长虹,横跨两岸,11个拱券洞门悠然卧在波澜之上,每个桥墩前的分水尖,像把利剑伸向兴风作浪的孽蛟,迫使它驯服地从洞门流过。
此即卢沟桥上著名的“斩龙剑”(或称斩凌剑)。
桥东西两端有四根高4.65米的华表亭亭玉立。
桥上两侧共有1.4米高的望柱281根。
两柱之间由刻着花纹的栏板相连。
每个望柱顶端都有一个大狮,大狮身上雕着许多姿态各异的小狮。
由于雕刻艺术高超,小狮不易被发现。
经考古工作队勘察,桥上的石狮(包括桥东端代替抱鼓石的两个大狮,华表莲座上4个坐狮,281根望柱顶端的大狮及198个大狮身上的小狮)总数为485个。
桥为雁翅形,伟丽壮观。
桥全长266米余,宽8米。
桥西端代替抱鼓石者则是两只大象,造型极为生动。
2 “卢沟晓月”碑
桥东端有碑亭,石碑正面为乾隆书“卢沟晓月”四字,背面为乾隆书卢沟桥诗。
碑总高4.52米,碑身3.66米,宽1.27米,厚84厘米。
桥西端为康熙题咏永定河诗石碑,碑总高3.79米,碑身3.03米,宽0.96米,厚0.33米。
(三)古桥颂歌
“卢沟晓月”这处极富诗情画意的地方之所以名传遐迩,是与历代文人的吟诵分不开的。
这些诗词不仅赞颂了卢沟古桥之美,也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如金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赵秉文的一首卢沟诗:“河分桥柱如瓜蔓,路入都门似犬牙;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
”这是一首较早的卢沟送别诗,说明当时卢沟桥是出入京都,迎送客人的门户。
明代杨荣诗:“河声流月漏声残,咫尺西山雾里看;远树依稀云影淡,疏星廖落曙光寒。
”与杨诗媲美的有明正统年间礼部尚书王英诗:“浑河东去日悠悠,斜月偏直入早秋;曙色微涵波影动,残光犹带浪花流……”两首诗一首侧重岸上景色,一首侧重河内流水,都突出了“晓月”的特点。
作者中也有心情沉重者。
他们或仕途不得意,或思乡念友,深秋来此,再见到“晓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