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
1、(2019揭阳高三期末)甲午战争以后,从“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的“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非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一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
A 社会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盼 B.民众对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 发展近代实业环境不断恶化 D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的主题
2、(2019原创)甲午战争以后从基基商业救国思潮发展而来实业救国呼声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辛亥革命后实业不足以立国实业救国时成为社会的最强音这反映出中国社会
A对政府改善民生的期 B发展民族工业的信心
C发展近代实业环境恶化 D对救亡发展的思考
3、(2019衡水中学第八次考试)据统计,晚清对外贸易中主要是进口生活消费品,如1880年进口物品中棉织品、谷物、糖、煤油等生活消费品占了全年进口总额的53%。这一现象说明
A.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B.民族企业生产受到压制
C.洋务企业面临残酷竞争 D.对外贸易出现严重入超
4、(2019汕头一模)右图为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4年7月3日视察武汉汉阳铁厂时拍摄的老相处。拍摄该照片的目的是
A表达对环境污染的忧虑 B展现近代化运动的成就
C鼓舞清军对日作战的信心 D对中体西用思想进行反思
5、(2019茂名一模)下表是晚清政府颁布的部分工商实业方面的法规表,这些法规
年代 法律法规
1904年 《商人通例》
《公司律》
《公司注册试办章程》
《商标注册暂拟章程》
1906年 《破产律》
1907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
A.标志着重农抑商政策的破产 B.促成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C.限制了外国在华企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6、(2019深圳一模)表1是某学者统计的1895—1911年间国内开设厂矿企业的情况,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企业形式 设厂数 资本(万元) 资本所占比重
官办 37 1007.8 9.2% 官办招商集股 6 356.4 3.2%
官督商办 2 73.8 0.7%
官商合办 30 1139.9 10.5%
商办 416 8277.7 76.4%
合计 491 10855.6 100%
表1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C.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 D.西方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7、(2019唐山一模)1879年,清政府派遗广东试用道张鸿禄、候补知县温宗彦赴南洋、新加坡一带考察航运,同时招徕华侨资本,成效显著。此举
A.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掀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
C.彰显了朝廷奖励实业的决心 D.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8、(2019广东一模)以下为晚清“单位面积农产量指数”统计表
表1
年份 指数 年份 指数
1821—1830 100 1871—1880 80
1831—1840 92 1881—1890 80
1841—1850 92 1891—1900 78
1851—1860 87 1901—1911 78
1861—1870 82
——摘自王建朗和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上述表格反映的状况
A.缘于列强的经济侵略 B.不利于近代工业发展
C.显示重农抑商合理性 D.表明精耕细作的终结
9、(2019汕尾一模)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A.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使中国卷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0、(2019江门一模)下表为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据此可知
(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英国 法国
总值 指数 总值 指数
1913 96910944 100 5299517
100
1914 105207580 108.5 4951471 93.4
1917 51989185 53.6 2309160 43.6
1918 49890293 51.5 1568853 29.6
A.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B.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
C.辛亥革命明确反帝取得成效 D.民族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
11、(2019全国精准原创1)据统计,1926-1933年间,中国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有同类产品)占总进口量的比重由81.2%降为67%,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占总进口量的比重由18.8%升为33%。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抵制住了西方经济危机冲击 B国内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C基本扭转了对外贸易的逆差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12、(2019全国精准原创2)图是1871--1885年间中国洋纱年进口量的变化情况图(据《中国全史》中数据整理而成)。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加剧 B近代机器织布业的发展迅速
C中国自然经济失去了抵制力 D棉织织业中纺与织走向分离
13、(2019广州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 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1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6分)
1、对中国的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缓解了货币膨胀;推动了赋役制度的改革;推动中国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对世界的影响:推动白银成为世界货币;推动世界贸易网络的发展;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8分)
2、变化:金本位制取代银本位制;英镑成为中心货币(英国在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据统治地位)(4分)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殖民霸权的建立使英国拥有了大量的黄金储备;世界市场形成;清朝后期经济实力下降。(7分)
3、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 发展创造了条件。(6分)
14、(2019邯郸第四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反映了1873~1930年中国出口货物分类比重变化(单位% )。
年份 生产资料 半制成品 制成品
农产品 手工开采 机器开采 手工 机制 手工 机器
1873年 2.6 — * 37.4 — 58.3 1.7
1893年 15.6 — — 28.4 0.1 53.4 2.5
1903年 26.8 0.2 0.2 17.2 14.7 32.9 8.0
1910年 39.1 0.2 0.5 13.1 11.9 28.3 6.8
1920 年 36.4 0.9 2.8 8.2 12.3 31.2 8.3
1930年 45.1 0.1 3.4 3.5 12.2 27.1 7.4
——节选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42.示例一 论题:从1873~1930年,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3分)
阐述:1873 年,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半制成品和制成品的手工产品为主,而在1873 年以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比重不断上升,且从1910年以后,成为中国最多的出口商品,这是因为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国通商口岸的增多和西方在华侵略权益的扩大,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这一变化说明近代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半殖民地色彩不断加深。(9分)
示例二
论题:从1873~1930年,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3分)
阐述:1873 年以后.中国出口的半制成品和制成品中的机制产品的比重虽然较小,但是其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工业有所发展。这是因为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随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出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增强了中国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机制产品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9分)
15、(2019惠州二调)【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中国进入30年代后,由于遭受世界经济危机的袭击与国际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压迫,以及天灾战祸的影响,导致农村破产,工商凋敝,国计民生濒于危殆。1935年4月蒋介石在贵阳发起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谋国民经济之健全发展”。12月4日,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指出“此实救亡图存,根本大计”,“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遂在全国展开。这项运动内容广泛,包括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等方面。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58亿元,比1935年增长8.8%,其中农业产值增加6.1%,工商业产值增加21.3%。到1937年7月,全国铁路由1927年的8000公里增至 13000公里,中国公路总长度已由1927年的1000公里增加到109500公里。
——摘自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8分)
(2)影响:根据材料以及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或背景,可概括出影响。“实救亡图存,根本大计”(日本侵华,为抗日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统制经济,很明显有利于官僚资本的发展),“全国铁路由1927年的8000公里增至 13000公里,中国公路总长度已由1927年的1000公里增加到109500公里”(改善交通条件),除此之外应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影响: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交通条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增强了国力,为抗战胜利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每点2分,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