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明理学》PPT公开课课件人教版1

《宋明理学》PPT公开课课件人教版1


【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 “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学习有什么启发?
❖ 思路引领:按照程颐和朱熹的说法,所谓格物致 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深入细致的探究,达 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 答案:首先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 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 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课堂检测
⑴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后成为官方哲学,有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影响 ⑵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⑶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陆九渊——心学的开创者
❖ “心”是万物本原,“心”即 “理”
❖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 穷理不必外求,反省内心即可。
❖ 朱熹又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 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学习和 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纲常伦理皆为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程朱理学
概念 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北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唯心论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 后有物(核心)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
基本 观点
道德观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 系起来,认为“人伦者, 天理也”。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 灭人欲”。
提出“格物致知”,认为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
认识论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 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
真得其“理”。
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实质 客观唯心主义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唐朝
佛道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程颢、程颐——“洛派”
唯心论
天理是万物本原,先有理后有 物(核心)
道德观
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 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
提出“格物致知”,认为只有 认识论 深 刻 探 究 万 物 , 才 能 真 得 其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课堂检测
❖ (09镇江一中)2003年12月lO日,温家宝 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宋代理学家 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 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 A.否定了传统儒学 B.创立了心学 C.阐明了理学的纲常伦理 D.说明了理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课堂检测
❖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等的 名句等几乎人尽皆知,以上人物的价值观明 显来自 A.法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课堂检测
❖ 《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焦 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
端礼、张忠恕,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
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
❖ ①吸取佛教“心外无佛,即心 即佛”思想,宣扬“心外无 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 ②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 一”的学说。
陆王心学
理学
心学
不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同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点 修养论
强调“格物致知” (通过探究万物求”理”)
“心”是万物的本原
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 A.佛学
B.法学
❖ C.道学
D.理学
课堂检测
❖ 宋明理学家倡导的 “存理去欲”或“存心去 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 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 功能论,均以 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理”。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唯心论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
道德观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物”,指天理、
认识论
人伦、圣言、世故。“格物 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
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朱熹论天理
❖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 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三教合一
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魏晋 南北

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北方少数民族大力崇儒兴教。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影响:儒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隋朝 儒家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何谓“理学”
❖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 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 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 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 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 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 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 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 “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 “一事不穷,则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 则阕了一物道理”,其言论反映出朱熹
①主张“格物致知”
②提倡研究具体事物,包括研究自然界事物
③具有怀疑、创新的科学精神
④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③
课堂检测
❖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 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 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 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理学理论 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 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 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心即理”,“致良知” (通过内心反省求“理”)
代表 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
共 实①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内容 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

③都继承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①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②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起积极影响
课堂检测
❖ ◆朱熹和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解释, 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A.否定佛教、道教教义 B.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课堂检测
❖ (08广东历史)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 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 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 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 想家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