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方式分析作者:王欲敏, WANG Yu-min作者单位: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重庆,400067刊名:交通标准化英文刊名:COMMUNICATIONS STANDARDIZATION年,卷(期):2010,""(11)被引用次数:0次1.陆化普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 19982.陆锡明综合交通规划 19993.Carlos F Daganzo Transportation and Traffic Theory 19934.翟何舟城市公共交通不同层次整合研究 20055.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市主城区公交(公共汽车)线网资源优化研究 20076.Demetsky M J.L A Hoel.M R Virkler A Transit Station Design Process 1978(622)7.关志宏.刘小明停车场规划设计与管理 20038.王冬道路客运枢纽布局研究 20061.会议论文施镇海贯彻公共交通优先战略 推进交通换乘枢纽建设2009本文介绍了上海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概况,指出推进上海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的必要性,简述了上海市交通换乘枢纽建设的规划与推进现状,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2.会议论文沈畅富有竞争力的城市公共交通--以德国卡尔斯鲁厄尔市的轨道交通为例2006本文以德国卡尔斯鲁厄尔市的公共交通规划和运营为例,重点介绍了它的“Tram+Trains”独特的轨道交通网模式、票价体系设置、公交信息发布、公交优先措施、P+R规划等方面的经验。
3.学位论文陈琛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系统研究2004论文首先阐述了城市交通面临的问题,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基本方针.而换乘系统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交通优先的保证,也是城市客运交通整体化的关键,对城市结构的完善、土地使用的合理化有着重要的意义.论文从分析公共交通换乘体系的构架入手,进行系统网络的分解,对国内外公共交通换乘现状及研究状况进行分析,指出解决公共交通换乘问题刻不容缓,要形成合理的交通结构,必须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论文采用效用最大化理论推导换重量乘客流非集聚预测模型,并在选择合理的选择肢集合的基础上,建立枢纽换乘衔接客流量的MNL模型.并通过大量实例,探讨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换乘衔接模式,以及枢纽内轨道交通的站台设计、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行车路线的安排.结合换乘枢纽对交通网络的反作用,侧重研究公交线路的设置,提出交通枢纽与网络设计同时优化的问题.最后,建立换乘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指标的规范化处理及权重系数的确定.运用该文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介绍广州市番禺中心城区交通规划相关的实例.4.学位论文潘军济南市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布局研究2005本文以鼓励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城市交通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基础,明确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功能定位、等级分类,综合分析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结合济南市实际,提出适应城市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布局要点与规划方案。
首先,从济南市城市与交通发展现况以及国家宏观政策的要求出发,结合国内外换乘枢纽规划建设的实例,分析了基于公交优先、交通一体化的城市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布局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其次,直面城市交通发展前景与面临的挑战,选择城市交通发展模式,从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概念入手,明确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功能定位,功能等级与分类,探讨了换乘枢纽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提出规划布局的总体思路。
然后,结合济南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分析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尤其是铁路、公路、机场、大型交通集散点的规划布局。
结合济南市居民出行调查,分析城市居民出行强度、出行方式构成、出行目的地分类、出行量较大断面的区域位置等居民出行特征,评价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运营现况,分析城市客流分布特征,识别城市客流走廊与主要客流集散点。
最后,通过分析评价既有换乘枢纽,结合城市近期建设计划,提出城市换乘枢纽的基本判断,分析其可利用性、用地的可拓展性和可操作性。
拟定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布局的主要原则、规划目标,明确规划布局要点,提出适应济南市长远发展的济南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布局方案。
关键词:交通一体化 公共交通 换乘枢纽 规划布局 济南市5.会议论文张欣平申城2012年前建成100个综合交通换乘枢纽——中心城区出行将不超一小时2008介绍为达到"三个一"的目标,上海还将大力推进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信息化建设,增强城市公共交通的便捷性.2012年前,建成100个分布全市的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并按规划对其中部分枢纽同步配套P+R功能,为实现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和便捷换乘提供强有力保障。
6.学位论文李春清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系统关键问题及评价研究2008换乘系统是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交通优先的保证,也是城市公共交通整体化的关键,它对居民出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此,论文对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系统进行分析,并着重对公共交通乘客出行行为、公共交通出行路径问题、公共交通换乘系统评价进行了分析研究。
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对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系统进行分析,研究了各种公共交通方式间的换乘;2.对北京市公共交通乘客出行行为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公共交通系统换乘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3.通过对多种现有出行路径算法的分析,考虑基于换乘次数最少的最优路径算法的优缺点,提出了基于最少换乘次数与最小交通阻抗相结合的公共交通出行最优路径算法,通过一个算例来进一步验证了该理论方法的合理可行性。
新算法考虑了换乘次数、换乘点选择及出行总成本对最优路径的综合影响。
4.建立了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各具体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分析了现有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城市公共交通换乘系统评价方法,并以西直门地区公共交通换乘系统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验证了所提出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7.学位论文吴永欣城市公交方式换乘与接驳研究2009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问题的必由之路。
我国城市用地紧张,人口密度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已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要优先发展公交,必须实现公交一体化,将城市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各子系统之间以及与外部因素之间进行高度协调,建立换乘枢纽,使城市轨道交通、BRT、常规公交等组成立体公交系统,发挥各种公共交通方式的优势,为乘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
因此对城市公交方式换乘与接驳进行研究非常必要。
论文从分析公共交通换乘体系的构架入手,将公交线网按功能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建立合理的公交发展模式;通过聚类分析,找出合理的换乘站址与接运区域;以单位费用的覆盖率最大为规划目标建立覆盖效率模型,给出接运线路的搜索算法,对接运站点的接运公交线路实施定位;运用排队论,对接运线路的换乘泊位数进行分析,对城市交通方式的换乘设施模式进行探讨,并对改善交通换乘枢纽站的布局、设置提出一些建议;在提供完善的换乘信息的基础上,建立基于模糊决策的公交线路查询系统。
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重庆市南岸区公交发展规划,优化布局了2020年南岸区的换乘枢纽与接运公交线网的规划,验证了本文所构建各种模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为城市公交一体化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与实践借鉴8.会议论文张珏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乘客信息服务需求与基本规律分析2005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是各种动态交通流的交汇点、静态交通流的聚集点,也是出行者的换乘点,直接影响着出行者的换乘效率.信息化是城市现代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特征和标志.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类信息,尤其是公共交通换乘信息,在换乘枢纽站实现公众对所需信息多种方式的、便捷的、及时的、准确的查询,提高乘客的换乘效率,提出了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枢纽及其信息服务的内涵和分类,在对目前枢纽站信息服务基本状况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了在不同类型枢纽站乘客的换乘特征和信息需求基本规律,从而为枢纽站信息服务设计提供了依据.9.学位论文曾静城市综合型交通换乘枢纽设计研究2008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发展,建设的扩张,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突出。
而解决交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包含地铁、公交车、快速公交((BRT)、长途、出租车等等公共交通方式,这些交通方式之间必然形成交叉及互补,客流发生换乘。
融合多种城市交通方式如地铁、公交车、出租车、自行车、小汽车、旅游车、步行等等于一体的,以换乘为主要目的,解决城市人群交通出行的便捷,同时利用枢纽产生的巨大客流进行商业及商务设施开发的综合性建筑集群即城市综合型交通换乘枢纽成为解决交通压力的一种良好解决方案。
各种不同的交通方式之间客流相互换乘,城市交通功能形成补充,整个城市的出行环境得以改善。
交通枢纽在城市交通中属于节点位置,通过客流的换乘由点及线最后成片,扩大了辐射范围,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功能。
对城市综合型交通换乘枢纽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枢纽各组成部分的换乘关系,同时提出设计原则及设计要点,分析枢纽的人车交通组织,枢纽内外空间的构建,枢纽交通换乘与配套办公、检修及商业开发的关系,枢纽对外部交通的影响,并结合项目实例进行分析,提出对类似项目设计的借鉴及指导。
10.学位论文张利军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2007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是城市客运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种客运交通方式衔接的纽带,也是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保证。
论文针对现有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规划理论与方法的薄弱点,结合理论分析与国内外的经验,从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规划布局、客流预测、设施规模和换乘效率评价四个方面展开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枢纽的分类、分级及其选址的影响因素,针对目前比较常用的选址方法,分析其各自特点,并在充分考虑定性和定量因素影响的条件下,提出了枢纽规划的二阶段选址新思路。
第二,在分析公共交通换乘枢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换乘枢纽的影响区、合理步行区和合理交通区进行了讨论,将换乘枢纽作为一个虚拟区,提出了三阶段的客流预测方法。
第三,在分析枢纽布局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时空消耗理论并结合相关的规范介绍了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中站场类、集散类和通道类设施规模的计算方法。
最后,对换乘枢纽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灰色关联法和数据包络法分析比较后,结合各自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对枢纽换乘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的组合评价方法。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tbzh201011037.aspx授权使用:铁路职业学院(tyx),授权号:0e9bebfe-e7a5-4238-9492-9e3d0095f4cd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