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摘要】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
科学发展观的目标和内在意义,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持续性良性关系的问题,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宗旨之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本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理论结晶。
它回答了在新时期,我们要以怎样的方式和理念,建立什么样的社会,要在这样的社会中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和理想。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源头在马克思主义。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这是我国政府关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建构原则、特征和意义的界定。
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来看,科学发展观的源起和内在意义,就是解决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持续性良性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处理人的目的、活动、存在和发展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持续性良性关系问题。
“马克思认识到人们在…感官方面‟是与自然界镶嵌在一起的,人的实践总是在人的创造目的与非人的自然之间起中介作用的。
马克思以强调外化总是发生在物质的自然界当中而超越了黑格尔的哲学唯心主义。
因此解放自然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另一基本方面”。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思想含有基本的可持续发展取向,解放自然即是自然不再作为被人剥夺和利用的对象,自然不再作为与人对立的对象,自然得到了和人一样的持续良性的发展和沿存。
在资本主义工业时代以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不是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主要问题,它至多只是关于人自身持续的生产问题。
自13—14世纪,资本主义在意大利萌芽之后,一种渗透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工业扩张趋势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推到了历史和现实的前沿。
人类从来没有面临过这么多和这样严重的由人类自身的活动引起的矛盾和问题,人类活动引起环境污染、温室效应、气候灾害、居住条件恶化、人类自身健康问题和各种疾病等,在经历了一系列历史性的由人违背自然规律和过度开采自然资源而导致的灾难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了这些现象背后的问题,在于人和环境之间的不协调。
因此,一种关于人和环境的理论在全世界范围都发展了起来,比如雷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面,就表述了她对工业废液和农药广泛污染生物环境,导致生物灭迹和人类疾病的事实的愤慨;这样的思想者很多。
然而,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在自己的着作中深刻地提出了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明确地表述了自然、社会和人的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
在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论述中,有这样的表述:“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诞生。
“从一般意义上,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它首先是体现人自身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其次是社会关系的可持续的和协调的发展,最后是社会整体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即涵盖整体的历史性持续性发展和个体的持续发展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发展观行进的正确理论轨道在我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于西方工业化时代的一些突出的环境问题,例如工业污染、植被破坏、过渡采掘、居住条件恶化等问题。
党中央在总结现实状况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提出了指导国家建设良性展开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结晶,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在正确的路径上结出的硕果。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以及建设长期结合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理论结晶。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理论结晶。
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主义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最初形成的现实背景是资本主义的制度本质和社会现实。
马克思说,“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
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和无限扩大的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它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最终无限恶化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
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矛盾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
由此,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决定了其社会关系是一种不合理的、变异的关系。
通过变革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关系,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之一。
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精神。
一方面,新的生产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科学发展观是在这个基本的轨道上建立并运行的。
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体现在所有权和分配权等等社会基本权利整体的构成和过程中,它是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社会制度。
“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
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体制,这一方面是新的生产关系和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辩证结合,另一方面它也符合“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现代中国社会。
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具有公有制的基本特性,它将尽可能地克服因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体制带来的局部矛盾。
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竖起新路标。
“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我国正是通过改革开放来吸收全人类历史发展的知识结晶,用全人类的知识武装自己。
因此,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令全世界瞩目。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本内涵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深刻的人本内涵,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
波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亚当·沙夫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彻底的人道主义‟,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这种本质就是人自身。
人通过改造客观现实,创造了自身及世界。
…人是他自己命运的自主的锻造者,是他的世界和他自身的创造者。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战斗的人道主义‟,人…必须着手解放自身‟,人的解放必须是自我解放。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人道主义。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了关于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方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一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这是我国建设全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体现了全体人民利益在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进人本世纪,科学发展观关于人本的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从这个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人本思想在中国的人本实践中正得到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内涵高度统一。
从本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一个从根本上消除异化、构建人本的实践活动和历史过程。
“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优先地、深人地、全面地体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过程中。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为本,基本要求是全而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关于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它包括“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本来就包含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辩证、唯物、历史的认识,也包含着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民的历史主体性的辩证、唯物、历史认识.因此,“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同时,它又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内涵推到了一个新的实践高度。
四、科学发展观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路向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夺取并建立新政权新社会的思想在前进,实践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也是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人本的内在要求,指出了人本实现的路径。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为目标,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延续阶级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制度,而是彻底消除剥削和压迫,消灭阶级对立,从阶级关系的束缚中将人解放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实现路径。
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克思主义者赫伯特·马尔库塞说,如果“个人不再作为一个自由的经济主体被迫在市场上出售他自身,那么,这种自由的消失将是文明的最大成就之一。
人类的生存结构本身就会改变;个人将从劳动世界强加给他的那些异己的需要和异己的可能性中解放出来。
”这是对人的解放的一种期待,从另一面也是对去除了人的异化,而人所处的不断解放的社会——比如社会主义社会——状态的期许。
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努力勾画这种前景。
现代化“发展的最终标准,是人民是否具有建立和维持大规模的、复杂的、富有弹性的组织形式的能力‟”。
塞缪尔·亨廷顿正确地认识到,“共产党人向现代化中国家提供的恰恰是这种能够满足人们的道德需要、创造合法公共秩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