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关于我们的中华文化,有这个一个材料:辜鸿铭是现代中国的怪才,他生在南洋,婚在东洋,学在西洋,仕在北洋, 他精通英、法、德、希腊等九种语言,十分了解西方文化. 当时的西洋人声称: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他用英文骂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用德文嘲笑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在美国报纸上说美国人没什么文化,只有爱伦坡的一首诗,但他特别称道自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从中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引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
今天我们从纵向上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二)进行新课教师:要理解我们中华文化的特征,就必须和其它的文化对比来看。
我们把目光拉回到五千年前,在古代和中华文化一样辉煌的还有哪些文化?学生: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教师:加上中国。
就是我们讲的四大文明古国。
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作为文明古国,有哪些辉煌的文化呢。
有请三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他们查找的资料。
学生展示(学生自做的ppt)教师:让我们用掌声感谢三位同学。
这么辉煌的文化现在还在吗?学生:教师:古巴比伦王国被波斯人攻灭,文化消失;古印度文化被雅利安化;古埃及文化面目全非。
那我们的中国文化呢?有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他查找的资料。
学生展示(PPT)殷周有古色斑斓的青铜器、甲骨文;春秋战国著名诗篇有《诗经》与《离骚》;秦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秦陵兵马俑、修筑长城;汉代儒家学说的至尊地位;秦汉时期,造纸术的发明、《九章算术》的问世、张衡的地动仪,表明中国的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列;高亢充满青春气息的圣唐之音:京杭大运河;龙门石窟;敦煌壁画;唐诗歌、书法艺术,这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近5万首;唐朝发明了火药;理学、宋词、元曲、北宋毕升的活字印刷术,宋代航海已普遍使用指南针;故宫、明清小说、民间绘画。
教师:从思想的角度再补充中华文化的内容。
我们一起来概括一下我们的中华文化(注意每个朝代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
殷周(早期)──春秋战国(初步形成)──秦朝(促进)──汉朝(进一步发展)──隋唐(全盛)──宋元明(延续)──清(面临冲击)师生共同:龙腾东方──春秋景色──战国风云──秦汉气象──隋唐情韵──两宋文章──元明清遗风,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始终显示出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
教师: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场景之一:“和”。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给世界介绍“和”。
我们想表达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补充概括:1、和,首先就承认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在这种差异性下,各种事物要共同存在和发展,这体现了一种宽大的胸怀和包容性,正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包容性。
2、和,体现在各国家、各民族之间就成了“和平”。
各国家、各民族在和平、友谊、平等的环境下不断追求和超越人类自身的极限。
这正是奥运会的主要宗旨之一,3、和,这也符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和谐社会的内容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
教师: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到和文化的内涵以及它悠久历史的?生可能答:看书(看什么书?历史书,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看无字天书吗?有文字的;老师教的;看电视获得,历史剧根据什么来拍摄的?历史资料;大量的学术著作、文化作品等,凝成了一部特殊的历史教材。
)引导到汉字和史书典籍教师: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见证之一:汉字(板书)教师:大家来猜猜看。
(多媒体展示:“龙”字)教师:有哪些字体?生: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还有两种辅助性的字体,草书和行书。
教师:不管汉字的字体如何改变,始终保持着方方正正的特色,汉字被称为“方块字”。
横、竖、撇、捺、点,汉字不仅仅是一种文字,更是一种艺术,在世界各种文明中,只有中华民族把字的书写提升到如此高的境界(中国书法)。
但是,教师:汉字对于文化有哪些作用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综合探究:余光中关于汉字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的观点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着自己的辉煌与苦难,也为我们留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第二个见证──史书典籍。
教师:你知道的史书典籍有哪些?生:《史记》、《春秋》、《论语》、《汉书》、《资治通鉴》、《左传》、《战国策》、《续汉书》、《竹书纪年》、《后汉书》……教师:猜猜看教师:史书多不多?(多!)不胜枚举。
还有《二十四史》,像《史记》,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跨越了三千多年。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教师:可见,我们的史书典籍有什么样的特点?生:规模大,存留丰,为世界所仅有。
教师:我们为什么能编撰这么多的史书?生:相传我国夏商时期就设置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了史官。
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下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师:如果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你最愿意回到哪个朝代?最不愿意回到哪个朝代?请给出你的理由。
访问学生(略)。
教师:视频(火烧圆明园)圆明园在哭泣,中华文化在哭泣;我们的青铜器、瓷器、玉器、书画等2万多件躺在大英博物馆里;3万多件古董在法国的枫丹白露宫;我们3000人参与纂修,前后历时三年的《永乐大典》问世以后,正本去向不明;美国的博物馆收藏着艺术品中最珍贵的《乾隆皇帝和11位妃子肖像》;今天,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只得一次次屈辱地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叹息一声,走到放大机前。
教师: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感受?生:略教师: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古代的文化是如此的灿烂辉煌,为什么近代遭遇了这样的命运?探究:中华文化为什么会衰微?生: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因与外因,说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
结论: 国家衰落决定文化衰微教师:我们古代文化灿烂辉煌;近代文化逐渐衰微,历史的车轮又转过了100多年,那么在今天,在当代我们中华文化在繁华与衰弱的起伏之间又将何去何从呢?教师:当前文化现象中让人欣喜的和令人担忧的有哪些?喜的:剪纸艺术中国功夫和中华美食已成为西方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国学受重视忧虑:外来文化的撞击主要是身边感受到强健的欧美风、韩日风。
日本文化:日本的动漫。
韩国文化:韩剧如《可爱的四兄弟》。
美国文化:好来坞大片如《功夫熊猫》、《花木兰》。
传统节日的淡漠:传统文化的丢失:汉语在国内流失,人们以说洋话为荣,有人甚至用英语胎教,大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薄弱。
教师:展示胡主席剪纸《回娘家》为第二届中国剪纸艺术展而作。
中国剪纸目前也正在积极申请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胡主席百忙中作这么一幅作品,让我们感到欣慰,感觉到了国家领导人对文化复兴的重视.教师:面对当前的文化现状,我们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使之能够源远流长?参考思路:1.如何保护、传承、创新我们的传统文化?2.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3.“国弱则文化弱”,复兴文化最根本因素是什么?4.我们学生可以为中华文化的复兴做些什么?同学们从各个角度阐述如何复兴中华文化(略)教师总结:(1)中华文化在近代经历了衰微的过程(2)只有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教师:基辛格三次参观兵马俑后说:“能创造这个灿烂历史的民族,一定能创造光辉的未来”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实现中华文化的腾飞,我相信中华文明的千古圣火,将与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我们将用我们情感、智慧中特有的创造力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三)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一起感受了古老中华文化的辉煌,经历了近代的衰微……从发展的历程看,有辉煌也有苦难,历经沧桑,但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到现在而没有中断的文明,源远流长(基本特征之一),有汉字和史书典籍为见证。
教学反思:课前准备上的想法:1、吃透教材:要上好一节课,首先必须要把教材,教学用书,课程标准吃透。
2、调动学生积极性: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代中国文化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资料让学生去展示。
而课堂教学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成果,更多的知识是通过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来掌握的。
这种学习方式所掌握的知识远远地多于课本。
课后收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丧失对政治课学习兴趣,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自己调查整合的材料展示给同学,其中很多材料都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不足之处:1.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上处理的不太成熟,有些生硬,不够自然。
2.对教材的整合能力还是有些欠缺。
3.备学生不够细致,所以整个课堂教学内容的推进感觉还是有些拖沓,一直不能顺利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