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对比
众所周知,同是在外遭受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侵略在内起义运动风起云涌的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都采取了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
改革同是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明治维新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却以失败告终,即便是三十年后看似更开明的戊戌变法,仍然不能使中国摆脱内忧外患的窘境。
原因何在?
首先从日本明治维新谈起。
明治政府实施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当时身为旧势力的幕府已是众矢之的,尽管资产阶级不成熟,但是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成了倒幕运动的主力军,为改革扫清了障碍。
新政府成立之后,很快颁发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日本人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能够力促团结(民族主义),结合成一股影响力远胜于传统守旧派的强大势力,也确立排除改革障碍的决心;加上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进行各方面学习(相对于洋务运动)的彻底性,并改变政治制度为君主立宪制,最终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
同时,由于日本是个蕞尔小国,西方列强并不太重视,加上当时世界处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因此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还是较为有利的。
反观中国。
洋务运动是开明的官僚开展的一场为维护封建统治而进行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但是即使最开明的官僚林则徐也认为中国“独火器乃不能及”,中国千年延续的政治制度仍是最完美不可更改的。
而且清廷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极力避免触及政治改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封建势力还根深蒂固,落后的土壤中怎么能孕育出文明的果实呢?所以洋务运动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更没能改变中国领土被一步步蚕食的处境。
再看戊戌变法。
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的一场救亡图存革命。
开明的维新派认识到中国的制度不如西方,甚至不如日本,因此要改良清朝的政治制度,但仅仅是小修小补,本质上仍然拥护封建王朝。
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上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仅仅是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在试图与统治者翰旋,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而且从国际形势来看,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畸形的改革注定了它百日后就不幸夭折的命运。
总而言之,三场改革无论成败都是其内外环境及本身各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透过历史看本质,是非功过,应客观全面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