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之最第一、清华是最具精神魅力的中国最高学府梁启超先生曾在清华做题为《君子》的演讲,他引用《周易》里的话来勉励清华学子要做君子,要树立“完整人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先生所言,影响深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即成为清华永远的校训。
清华以紫荆和丁香为自己的校花,校旗亦为紫白两色组成,以紫色为主。
紫色由红、蓝两色混合而成,红色是火焰,是中国的国色,蓝色是海水,是西土的象征,红蓝相融亦蕴含着中西文化的会通,亦是清华的历史与文化的特征。
清华园大礼堂的草坪前日晷上在风雨中挺立数十载,上面刻着清华的校风:“行胜于言”。
“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这是当年的国学研究院师生为了纪念王国维而立的,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淡泊风骨、质朴坦诚,同仁一视,泱泱大风,清华人用自己的人生去阐述清华的精神。
第二、清华是中国综合实力最顶尖的大学一部清华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的自强史,就是一部爱国奉献的历史。
清华,自它诞生起,就担负起民族的兴旺,中国的崛起的重大责任和使命,九十余年来,清华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的学术大师、兴业之士、治国之才,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国家和民族奠造了宝贵的人文传统。
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在一批具有世界眼光和现代大学教育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奠定了“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制度架构。
在历史长河的每个阶段,清华都以其卓越的人才培养和学术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在第二轮(2006-2009)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整体水平排名第一的学科数继续保持全国高校首位。
在新一轮(2007)国家重点学科评定中,清华大学获得22个新设立的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这一数字也居全国首位;同时在二级学科中,清华大学还获得1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加上一级重点学科所涵盖的二级学科,总共拥有了115个二级重点学科。
截止到2007年,累计荣获教学名师奖人数(国家级10人、北京市28人)、精品课程数(国家级61门、北京市70门)和优秀博士论文总数(73篇,占全国授奖总数的1/12)都继续保持全国高校榜首。
第三、清华拥有中国最一流的人文与社会学科清华从建立初期就是中国的人文重镇,清华90多年的历史中,既有“老文科”,也有“新文科”。
历史上,从蜚声中外的清华国学研究院开始,清华园里大师云集,贤人辈出。
清华学人以“古今融会、中西贯通”为指导思想,创造了一个影响整个时代的“清华学派”。
水木清华,人文日新。
今日清华,正在恢复成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界的脊梁,也是中国文科从复兴到走向世界所依靠的重要力量。
点数清华文科,涵盖文、史、哲、法、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门类,汇聚了国内一大批知名学者和青年才俊,并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跻身国内文科前列,多个学科跻身国内顶尖,且与国际教育培养模式相接轨。
第四、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自然科学与工程学科清华在理工科方面是国内高校当之无愧的第一。
多年来,清华以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国家科技创新体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教育部的权威统计资料显示,清华大学本部共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中心5个,在国内高校中均位列第1位。
在国家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建设的5个国家实验室中,清华以其在信息科技的雄厚实力,独力承担“清华信息科技国家实验室”的建设。
多年以来,清华在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索引)发表的重要科技论文均位居全国高校首位,专利授予数连续十多年位居全国高校首位;学校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均具有很强的优势。
近年来,清华科研经费一直全国高校之首,2008年为35.91亿。
为学校的学科建议和科研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在现代科技发展向着交叉、融合的方向发展的背景下,清华利用其综合性的学科优势,构建了信息学科群、建筑学科群、能源学科群、环境学科群、航空航天学科群、材料学科群、理学学科群、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群等大的学科平台。
这些学科群中存在着大量有待探索和求证的领域,并在整个科技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占据主导位置。
这为有志于求知探索科学真理、成为科技改变社会的实践者的理工科考生提供了最广泛的选择。
第五、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众多学术大师曾芸集在这里辛勤开拓,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知名的生物学家。
在中国科学院历届生物学部委员中,有30多位曾在清华生物系学习或工作过。
清华大学于2001 年建立了医学院,首任院长由我国著名医学科学家、两院院士吴阶平教授担任。
为加强和促进生命科学与医学的发展及其与其它工程学科间的交叉合作,清华大学于2004 年成立了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以利于大跨度的学科交叉和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为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培养医学精英人才,2006年清华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紧密合作,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旨在打造迈向国际一流水准的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临床医学”专业纳入清华大学的普通招生计划。
2009年清华大学在理学院生物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生命科学学院,以崭新的姿态全力迎接生命科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是国内声誉最好、影响力最大、实力最强的医学院,在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独树一帜,通过强强合作,清华大学雄厚的基础学科综合优势和优良的学术氛围,与协和在医学领域中强大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医学实力,将得到充分的发挥。
一部协和发展史,被称为半部中国医学发展史,协和最早开启了我国八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和高等护理学教育的先河,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独特的社会影响力。
协和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在教学上以高标准、严要求著称,以培养具有真才实学、学风严谨、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教研复合型人才而闻名。
八十余年来,协和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以培养八年制医学博士为特色,创造和凝聚了现代科学思想,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著名临床医学家、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护理学家和医政管理家,可谓人才济济,硕果累累,对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协和拥有闻名国内外的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体系,附属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水平。
协和还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其中1人为两院院士),为国内医学学科最雄厚的师资力量。
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是我国培养医学博士的摇篮,也是优秀学子施展才华的向往之地,是广大有志于投身医学事业的莘莘学子的第一选择。
第六、清华拥有中国最出色的经济与管理学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经管)的使命是“跻身世界一流经管学院之列,造就未来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商业领袖,贡献学术新知,以推动民族经济的伟大复兴”。
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数量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
目前有15个具有国际影响和国内领先的研究中心,其中有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现代管理与创新研究基地。
在教育部学位中心举办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清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1。
清华经济管理学科还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是最早获得AACSB和EQUIS两大全球管理教育顶级认证的中国内地商学院,被世界著名的《财富》杂志称为“中国最好的商学院”。
“高端定位、国际化、师资强大”是清华经管学科的重要特色。
清华经济管理学科拥有超豪华的顾问委员会韩容,由前院长朱镕基建立的这一顾问委员会,汇集了国内外最知名的企业家、政府管理者和国外著名商学院的院长,为学院的国际化指引方向,因此,清华的经济管理学院不仅是国际定位,而且是国际的高层次定位,在国内的高校中是首屈一指的。
除了具有世界顶尖豪华阵容的“顾问委员会”和真正实际给学生授课的“海外特聘教授”之外,在培养方案上也与国际接轨,是国内教育培养理念最先进的。
清华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来讲:清华的文科—“历史悠久”,清华的理科—“再创辉煌”,清华的工科—“遥遥领先”,清华的未来—“无可限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七、清华拥有中国最雄厚的师资力量,“大师之园”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乃有大师之谓也。
”经过多年努力,清华已经形成了一支国际化、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清华现任全职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两院院士总数72人,位居全国高校第1位。
此外,清华延聘的讲席教授中有两院院士5人,双聘教授中有两院院士26人,兼职教授中有两院院士57人,各类在任教师中两院院士总人数达153人,在国内高校中遥遥领先。
863计划、973计划、攀登计划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三个重要科研计划。
目前清华现任教授中有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含聘任首席科学家后调入清华的)28人,国家863计划各领域首席科学家7人,国家攀登计划首席科学家3人。
多年来,清华大学的教师以其学术上的卓越成就,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他们中有50多位当选为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学术权威机构院士,其中有美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工程院院士11人,俄罗斯国家院士11人,法兰西学院院士2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奥地利科学院院士、乌克兰科学院院士、瑞士技术科学院院士和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共9人,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会士1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7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3人、国际陶瓷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2人,以及国际科学院院士和国际能源科学院院士各1人,在全国高校中以较大优势领先。
第八、清华拥有中国最好的育人环境,“学在清华”清华,有着国内最好的教育培养和人才学习成长的环境。
在国内的高校中,“学在清华”的赞誉广泛流传。
“名师上讲堂”,知名教授活跃在教学一线,是清华人才培养的重要传统。
截止到2007年,累计荣获教学名师奖人数(国家级10人、北京市28人)、精品课程数(国家级61门、北京市70门)。
在已经进行的4届高校青年教师奖评选中,清华共有18位教师当选,是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
在教学上,清华大学广泛吸收世界著名大学的经验,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教育。
清华多个院系均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在多门课程上采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使用国外原版教材,与世界名校共同组织课程、联合培养等重要措施,都旨在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