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习心得体会学习中医药的心得体会有人说:中医是宏观医学,西医是微观医学,中医他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发展,并使我们可站在更高的角度观察人类的繁衍生息。
在跟李冬黎中医学习之前我一直觉得,中医是一位老人,左手拿着《本草纲目》,右手给人号脉,并能用毛笔写出药方的文人,他的疗效并不怀疑,可他的治愈时间确是我回避的主要原因。
中药我只知道是用一些特殊的花草和特殊的昆虫动物所制成的汤剂,疗效好。
中药治病,但口感不好,使我更多地选择西药片。
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知道了什么是中医、中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结晶,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又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迄今仍然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的中医中药经历数千年,通过历代无数医家的努力得以不断地丰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其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他融入了我国古代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五行。
阴阳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但也有规律可循。
阴阳即对立又是统一的整体,他始终处于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不断运动变化状态,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为根基,且可相互转化。
五行既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物质,它们相生相克也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中医诊病则通过观察患者外在的局部的表现来推测内脏的变化,以确定病情,尽而就产生了四诊,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
我国老中医之所以神奇,能治百病,就在于他结合中医的理论把四诊运用到了极至,如东汉的华佗、张仲景,明代的李时珍,他们为中医、中药的发展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了中医的理论,中医的诊断就得有中药的治疗。
谈到中药,他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其所有的药物大多数源于我国天然产的,但也有源于外国的,还有少数化学药品。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水土、气候、日照、温差、湿度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异,各地所产的同一种药材,其质量优势不一,可见中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就有了“道地药材”。
如四川的黄连、附子,东北的人参、五味子,甘肃的当归,湖南地黄,山东的阿胶,广西的肉桂等等。
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已把中药纳入其居民医疗保险体系中,欧美很多医药学家也将目光投向了植物制药,中医药在预防、养身、保健、康复等方面也显示出了其特有的优势,我相信中医药会像我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引领世界。
我会认真的跟李冬黎老中医学习,继续钻研刻苦学习中医药知识,掌握的更好更扎实。
第三篇: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学习中医经典的心得体会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
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
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
这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
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
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
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
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
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
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
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
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
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
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
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
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
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
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
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
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
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
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
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性赘生物所致。
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本站隆重推荐好范文网)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
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
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
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的感受。
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
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
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
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第四篇: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学习《易经里的中医与智慧》的心得体会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班《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修改概括而成,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而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地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我没进入中医学院以前,觉得中医特简单,就是把把脉,在吃上几碗汤药而已。
但自我开始学习中医以后才发现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学习《易经》以后更是觉得中医实在是太神奇而又绝妙了。
其实在我未上中医学院以前,我一听《易经》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少林寺绝学《易筋经》的上部呢,直到上这门课以来,我才渐渐了解了《易经》不是武功秘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万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书,而且是华夏五千年以来具有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的一本书。
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和中医的阴阳八卦图如出一辙,在中医研究阴阳用的就是太极八卦图。
世间如同太极八卦一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阴阳,而且阴阳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互增互减。
在中医里阴阳不调,谓之有邪气,人亦有病。
阴阳和合,阴阳平衡才维持了世界万物乃至人的正常运行,又有“天地阴阳不相交,则万物就不能兴盛”,可见易经里阐述的阴阳比传统中医先进多了。
已经不愧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的四个方面,又可引申为四时、四方等。
在中医里,阴阳消长揭示了人体病机病理的发展变化,如阴盛阳虚则寒,阳盛阴虚则热等。
四时,即春夏秋冬。
在中医里指导用药及调理人体营卫阴阳。
由四象在分出的八卦象征着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即:乾、坤、震、巽、离、坎、兑、与其对应的自然物质为天、地、雷、风、火、山、泽,这八种物质与中医的生命养生又是息息相关的。
易经中强调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之中阴阳之气消长所形成的。
故称四时阴阳,而人体之阴阳也随四季的变更而此消彼长,夏秋阳长阴消,冬春二季反之,但春季阳气开始回升,秋季阳气减退,这或许也是从易经之学所发现的从而引起到中医调和阴阳的养生理论之中的吧!人体不止有四时阴阳的变化,在同一天,人体阴阳也有不同的变化。
更为有趣的是《易经》中的坎卦,它的性质是代表月亮而人体脏腑大多都和月亮有关。
诸如,肝、胆、肠、肺等。
人体脏腑经络和月亮有关,而《易经》中的坎卦,这不知是巧合还是易经和中医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也或许是《易经》和中医多喝月亮有关吧。
《易经》中也教会我们为人,其中的乾卦中说到的龙就是在告诉我们该怎样走自己的一生,真实的说明了作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在人的一生不读《易经》,就是一个最大的损失。
作为一名中医,不研读《易经》,我想在中医上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的,毕竟《易经》和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现在作为学习中医的我们,对《易经》不懂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你会慢慢的明白,到了花甲之年之在看一遍《易经》,我想你会有很大体悟。
第五篇:参加2014年全区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参加2014年全区中医护理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李腊梅2014年3月17至2014年3月21日学习期间,我们从理论到操作实践进行了强化学习。
可以说,这期学习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
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前中医理论历史,又关注了实践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
虽然本期学习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
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这次学习,我们完成了48学时的课程计划,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中医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一是学习了很多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中医经典在护理中的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推广等,科学的护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
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
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二是学习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
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连招的现代医院护理管理的探讨,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