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初中语文教学也取得了不可小觑的成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课堂效率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教师的教是途径,学生的学是目的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统一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法的研究时,也应注意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实现两者的结合。
首先,要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语文学习方法。
应在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面和借鉴国外各种先进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基
础上,努力总结当代一些卓有成效的学者或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然后加以归纳整理,以之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其次,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
在这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得到真正的统一。
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传授语文知识上,这样,学生被动地听,不能参加各种智力活动,实践机会少,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次,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不仅应该系统地总结语文学习方法,而且要认真地去研究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艺术,也就是说既要设法寻找学习语文的”钥匙”,还要去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使用这把语文学习的”钥匙”。
当然这里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如,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怎样对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语文学习方法,怎样采取不同的
授受途径,等等。
此外,还要从”学”的方面,认真注意教法的改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从一定的意义讲,教师的教法,往往成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模式。
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就接受了教师通过教学展示出来的学习方法。
最后,与此同时,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要他们改变笨拙的不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
转变学生养成的不良习惯是困难的,要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毅力,摸索掌握新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有一个过程。
因而,一开始由于学生的不适应,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上会有一段暂时停顿时期。
教师应向学生指出:不要被暂时的现象蒙住眼睛,要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方法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巨大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要多研究,多尝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的教学方法如下:
一、创新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景、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把握课题,引入情境。
初中语文教材中,其作品有较大的时空跨度,包含古今中外,许多课程内容并不是学生生活阅历中的。
教师应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探究,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体会文本的情境,找出文章的情感闪光点。
对作品写作环境进行导读或简单介绍时,应将作
者的人生体验或作品的感人情境予以生动描述,以便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中。
.当我们在鉴赏语文作品时,必须发挥想象,通过文字体验作品的美感。
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加强情感教学,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发挥联想与想象,把握作者的心境,并与之相契合。
在语文作品中蕴含着各式各样的情与意。
与影视文学相比,语文教材并没那么直观,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渲染氛围,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于知识海洋。
二、善于抓住时机,点拨指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应善于抓装愤”、“悱”之时,巧妙点拨,使学生思路豁然开朗,顿开茅塞。
常见的点拨有:直观性点拨。
即教师提供与学生思考的问题在某点上有近似或间接联系的直观演示,促使学生思维畅通。
情境性点拨。
即教师利用一切条件,为学生创造出一种有新感的境界,让学生张开智慧的双翅,去探求解决问题。
联想式点拨。
即从学生已知的问题,引导他们向纵深发展,连续考虑,由此及彼,探本求源。
就象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弗来明从葡萄菌突然死亡而发明青霉素那样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迁移式点拨。
这是启发学生从已知问题去思考与之相关的新问题的一种方式,却所谓“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经常引导学生求同或求异。
三、利用电教手段,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
新课程教科书中的许多课文都是名家名篇,每学期都有配套的
音像磁带。
我充分利用磁带,三用机,借助播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既得到享受,又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培养了朗读能力,还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
有时也将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的分析。
四、启发式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忽视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不能忽视的。
我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注意考虑如何启发和诱导学生,起到引路指向的作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分析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学习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和谐,主动发展.
五、组织交流探讨,领悟语文知识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教师的单一传授知识,更应是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使他们在探究与合作中动手动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师应创造性地把握与运用教材,设计具有价值的问题,指导他们通过实践体验学习。
设置的问题不但要紧扣课本、具有探究性,还应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而交流方式应多样化,如:师生间、生生间或分组合作或分组辩论等,同时教师应以鼓励、肯定的评价为主,对学生的进步与努力进行激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不能在知识的真空里进行,而要与语文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能力发展总是与情感、意志、注意、兴趣互相联系。
所以,指导语文学习方法,不能孤立进行,要与语文知识的传授结合,又要与思想教育、感情培养结合。
初中阶段又处于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是一个独特的时期,学生在心理上具有像钟摆一样强烈的动摇特征。
因此,在这时期里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他们就容易接受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
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应试教育走到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