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解析及答案第四次:20世纪50~70年代原因: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发达国家利用国际经济旧秩序,加强对第三世界的掠夺;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在一定时期内使世界局势相对安定;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空前发展。
特点:日本、西欧发展迅速,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影响:①70年代,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形成;②西方大国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干预;③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国际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8、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
其原因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资本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表现在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群众购买力相对萎缩的矛盾,危机是上述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
经济危机的破坏性极强:大量商品积压,企业倒闭,生产下降,失业人数急剧增加,危机期间,真个社会生活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状态。
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条件:①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家已经达到相当数量,并散步于世界各地。
②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已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③这些国家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一定份额并影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
④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已经对全国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⑴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⑵1857年由美国开始,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⑶1929—1933年由美国开始,爆发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⑷20世纪70年代,中东国家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专题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一、近代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与阶段特征1、第一时期:17世纪下半期至一战。
欧洲中心舞台的确立和延续: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展开激烈的角逐和斗争,最终导致一战爆发。
①15世纪~17世纪下半期: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矛盾:西欧国家与亚非拉殖民地的矛盾;②17世纪下半期~18世纪中期:英荷战争、英法战争;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英殖民霸权的建立;矛盾: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③18世纪下半期~19世纪中期:拿破仑战争、反法同盟、维也纳体系、克里米亚战争、美国扩张;列强积极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矛盾:从英法矛盾到英俄矛盾。
④19世纪晚期至一战:两大军事集团、第一次大世界战、美建立西半球霸权;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矛盾: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2、第二时期:一战后至二战期间。
欧洲中心舞台的动摇和转移:美国势力大大增强,欧洲势力削弱,十月革命与苏联的诞生从根本上动摇了旧的国际秩序,国际关系中心从欧洲向两侧转移。
⑤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继续争霸,英美之间的争夺成为全球主要矛盾,在欧洲,法国同英美相互对立,在远东,日美英三国斗争,日美争夺激烈,但这一时期斗争方式由战场较量转到和会的谈判桌上,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战后分赃,确立国际统治新秩序;帝国主义与苏联的关系,先是干涉苏俄、两种制度军事冲突,后转到和平共处。
矛盾: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东西方矛盾。
⑥20世纪30年代:德日扩张、英法美绥靖、局部战争、大战爆发;法西斯势力崛起,世界战争危险日近;矛盾:从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到世界人民与法西斯的矛盾。
3、第三时期:二战后至今,经历了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
⑦20世纪40~50年代:反法西斯同盟、雅尔塔体系、联合国、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冷战、朝鲜战争;不同意识形态国家从对立到联合,又从联合走向对抗;矛盾:从同盟国、轴心国矛盾到北约、华约矛盾,⑧60年代~70年代:美苏争霸、两大阵营开始解体,美欧日三足鼎立、第三世界兴起;从两大阵营到三个世界;矛盾: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⑨从80年代至今:第三世界发展,殖民体系崩溃、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全面崩溃,多极格局发展;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的过渡时期;矛盾: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的矛盾。
二、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⑴维也纳体系(略)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①建立:一战后,战胜国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构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其内容包括: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回顾的理论性。
总结应当忠实于自身工作实践活动,但是,总结不是工作实践活动的记录,不能完全照搬工作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它是对工作实践活动的本质概括,要在回顾工作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归纳出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规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正是总结的价值所在。
三、总结的分类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把总结分为工作总结、生产总结、学习总结、教学总结、会议总结等等。
根据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全国性总结、地区性总结、部门性总结、本单位总结、班组总结等。
根据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月总结、季总结、年度总结、阶段性总结等。
从内容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类。
四、总结的结构、内容和写法总结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一)标题。
总结的标题大体上有两类构成形式:一类是公文式标题;一类是非公文式标题。
公文式标题由单位名称、时间、事由、文种组成,如《××集团公司2000年度思想政治工作总结》、《××县2000年普法工作总结》,有的只写《工作总结》等。
非公文式标题则比较灵活,有的为双行标题,如《增强体质,全面贯彻执行教育方针——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有的为单行标题,如《推动人才交流,培植人才资源》等。
(二)正文。
总结正文的结构由前言、主体、结尾组成。
1、前言。
即正文的开头,一般简明扼要地概述基本情况,交代背景,点明主旨或说明成绩,为主体内容的展开做必要的铺垫。
例如:“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干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
能否选配好支部“一把手”,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在工作中,我们积极围绕支部班子建设这个重点,紧紧抓住配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着力走好“选人”、“育人”、“用人”这三步棋,努力把工作引向深入。
2、主体。
这是总结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包括做法和体会,成绩和问题,经验和教训等。
这一部分要求在全面回顾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深刻、透彻地分析取得成绩的原因、条件、做法、以及存在问题的根源和教训,揭示工作中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回顾要全面,分析要透彻。
不同类型的总结,内容有所侧重,全面性总结其主体包括两个层次,即成绩和经验,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对于一般的工作总结,重点放在成绩和经验上。
总结正文的结构,主要采用逻辑结构形式。
全面性总结根据过去一段工作中的成绩和问题,或者经验和教训的内在联系去组织材料。
专题性总结以经验为轴心去组织材料。
3、结尾。
可以概述全文,可以说明好经验带来的效果,可以提出今后努力方向或改进意见。
例如:通过上述工作,促使支部书记和班子整体作用的发挥。
不少村支部书记提出“任职一届、致富一方”,也出现了一批“舍小家,顾大家”的支部书记先进典型。
(三)尾部。
包括署名和时间两项内容。
如果标题中已有署名,这里可不再写。
五、撰写总结应注意的问题(一)首先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工作总结中,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好大喜功,搞浮夸,只讲成绩,不谈问题;另一种是将总结写成了“检讨书”,把工作说成一无是处。
这两种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总结的特点之一“回顾的理论性”,正是反映在如实地、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自己的工作上,对成绩,不要夸大;对问题,不要轻描淡写。
(二)总结要写得有理论价值。
一方面,要抓主要矛盾,无论谈成绩或谈存在问题,都不要面面俱到。
另一方面,对主要矛盾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谈成绩要写清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效果如何,经验是什么;谈存在问题,要写清是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其性质是什么,教训是什么。
这样的总结,才能对前一段的工作有所反思,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总结要用第一人称。
即要从本单位、本部门的角度来撰写。
表达方式以叙述、议论为主,说明为辅,可以夹叙夹议。
调查报告,就是单位或个人把对某个问题调查的情况,向有关领导部门或群众报告。
它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有目的进行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掌握大量的情况和材料,然后作认真的分析研究,努力找出事物的本质,弄清它的发展规律,有根有据地写成的报告。
调查报告所反映的对象,可以是某一事、某一人、某一单位、某一方面的情况,也可以是揭示经验或揭露问题。
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典型经验的调查,揭露问题和矛盾的调查,某一事物历史沿革的调查,新情况新事物的调查,以及基本情况的调查等等。
不同类型的调查报告,写法不尽相同,大体情况是:(1)标题,主要有三种形式:公文式标题。
一般由介词"关于"加调查事由、文种组成,如《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情况的调查报告》。
也有的省略介词"关于"和文种,如《农民负担情况调查》。
正副式标题。
正题揭示调查报告中心思想,副题说明调查的事由或调查范围,并写明"调查报告"或"调查"字样。
文章式标题。
这类调查报告的标题比较灵活,标题中不写出"调查报告"或"调查"的字样。
有的是概括出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如《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有的是采取提问的形式,如《这里的干群关系为什么这样好?》。
(2)开头,各类调查报告的开头,主要有以下写法:第一,交代调查本身情况。
包括调查的起因、调查的内容、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等。
第二,交代调查对象情况。
包括被调查者各方面的概况或有关自然情况等。
第三,对全文内容作出概括。
包括点出调查报告的结论性意见或主要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