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安徽卷)解析版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图7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完成23-25题。
23.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处于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后期阶段D.逆城市化阶段24.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海域迁移数量增加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5.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A.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B.技术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工业C.动力导向型和劳动力导向型工业D.原料导向型和技术导向型工业【答案】23.B24.D25.A【解析】23.本题考查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根据2005年后城镇人口比重迅速上升,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说明大量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这些都符合城市化发展中期加速阶段的特征。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24.据图可判断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缓慢,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迅速;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口增加超过第二产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扩大就业。
城市化水平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5.劳动力导向型企业的发展可提高就业率,以农产品加工为原料的加工业可增强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图8为伏尔加河主要流经地区示意图。
完成26-27题26.从水循环的过程中和地理意义看,伏尔加河①流域内总体上蒸发旺盛②流域的部分降水源自西风带③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循环④使东欧平原总体趋于高低不平⑤促进里海的水分和热量平衡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②④⑤27.图中所示石油、天然气A.与伏尔加河水能的能量来源不同B.直接形成于伏尔加河的沉积作用C.开发得益于伏尔加河水资源丰富D.输出主要通过伏尔加河运往西欧【答案】26.C27.C【解析】26.伏尔加河流域位于较高纬度,气温较低,蒸发作用弱;属内流河,注入里海,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促进里海水热平衡;因欧洲西部平原宽广,来自大西洋的西风能给该流域带来一定降水,形成补给水源;其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27.油气和水能从能量来源来看都属太阳能,油气资源来自于沉积岩,先需要经过沉积作用之后还要有长期的地质时期才可形成,本区的油气主要依靠管道输往欧洲西部。
石油、天然气开发的中后期需要大量的水回填矿区,所以需要伏尔加河的水资源。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图9表示我国某地某日测试记录的到达底面的太阳辐射日变化。
完成28-29题28.该日日期及天气状况可能是A.3月12日晴朗B.6月5日晴朗C.3月22日多云D.6月20日多云29.该地可能位于A.祁连山地B.大兴安岭C.南沙群岛D.帕米尔高原【答案】28.D29.A【解析】28.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根据该地太阳辐射日变化曲线图,可推断出该地日照时长将近15小时,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地正午时分太阳辐射出现低谷,主要是因为受天气的影响。
多云天气,大气的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29.根据该地昼长达15小时,日出北京时间为6:00,正午的北京时间为13:30,所以当地经度约为97.5°E,位于我国西部地区。
帕米尔高原的经度约为73°E。
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图10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等温线位置变化图。
完成30-31题30.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31.根据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A.甲地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B.乙地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答案】30.D31.B【解析】30.本题考查区域定位及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秦岭山脉。
根据图例1月0℃向北偏移,图示区域北部海拔高,所以等温线向北迁移,应向暖温带,高纬度,高海拔,落叶阔叶林地区迁移。
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31.受气候变暖影响,1月0℃等温线向高海拔地区偏移,在地势影响下的两条等温线可看成是等高线,1959-2009线海拔相对较高,可判断甲为山岭,乙为谷地,甲海拔高于乙,年平均温低于乙,甲乙受气候变暖影响,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华产物组成的壳层,成为风化壳。
图11为不同气候一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32-33题。
32.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33.风化壳厚度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C.刚过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答案】32.B33.C【解析】32.本题考查不同植被带的气温、降水、蒸发量的差异。
从降水来看,森林所需的降水要多于草原和荒漠,故Ⅰ线为降水变化曲线;从气温来看,热带气温高于亚热带高于温带,草原带因降水相对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相对较同纬度范围森林较高,故Ⅲ线为气温变化曲线;森林植被区,空气中水分较多,所以蒸发量较小,草原、荒漠区,空气中水分少,气温高,蒸发旺盛。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33.本题要分析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首先要清楚什么是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
所以,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甲大于丁是因为气温较高,植物量大;乙大于丙是因为植物量大,气温较高;刚果盆地为热带森林带,风化壳厚度大于格陵兰岛的苔原带;伊朗高原为草原带,风化壳厚度小于恒河平原热带森林带。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第二卷(非选择题)34.(21分)图12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
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10分)(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11分)【答案】(1)西南和东南部都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沙尘暴。
天气条件: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解析】(1)本题考查气压分布状况的描述。
气压分布分布状况的描述应说明高低气压的位置,水平气压差的大小等。
根据图示:西南和东南部都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本题考查自然灾害。
根据题目叙述的季节和图中的天气系统。
该季节为春季,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图中受锋面影响,空气干燥,降水少,形成大风天气,容易出现沙尘暴天气。
沙尘暴形成天气条件从快行冷锋、暖气团一侧空气湿度小、气温回升空气对流运动增强等方面回答。
35.(35分)图13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新村缺乏等问题突出。
(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10分)(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
(14分)(3)针对果业发展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
(11分)(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答案】(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条件: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3)方案一(文字表述方式):果树下种草,草和果渣等做饲料发展畜牧业,解决果渣污染问题;果渣、粪便等入沼气池发酵,可解决农民日常所需的能源问题;沼渣、沼液肥果园,解决过量施用化肥问题。
方案二(示意图表达):方案设计可用示意图,文字等方式表达,只要能针对实际问题,体现循环经济思想,具有可行性均可。
【解析】(1)本题考查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题目叙述可以推断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2)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
区位条件有塬面宽阔,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产生的效益可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
(3)从循环经济角度设计方案,即要遵循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变废为宝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