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血剂
辩证:早产后下焦蓄血,小腹作痛,其 人如狂。 治以:桃核承气汤加麦芽。水煎服。 服用3剂后复诊,如狂症消除,只觉小腹 微微作痛,胸中郁闷,再投原方加香附、 百合。又服用3剂而愈。
中风后遗症 陈某,男,78岁。患中风后遗口舌强、 双下肢活动不利1年余。曾用曲克芦丁 (维脑路通)等药治疗未效。刻诊:口 角向左余,流口涎,舌强,语言謇涩, 双下肢震颤而乏力,举动艰难,步履蹒 跚,神智虽清但反应迟钝,思维不灵, 近事喜忘,心悸。舌苔薄黄而腻,舌体 胖大,向左斜,脉弦硬。血压 150/90mmHg。头部CT示:脑萎缩,腔 隙性脑梗死。
瘀血内阻
气机郁滞
病机 瘀阻气滞,不通则痛,久而化热。 病位 偏上
组成
桃仁 生地 桔梗
红花 赤芍 牛膝
当归 柴胡 甘草
川芎 枳壳
方解 君 臣 桃仁12g :破血行滞润燥 红花9g :活血祛瘀止痛 赤芍6g 、川芎4.5g :助君药活血祛瘀 牛膝9g :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
方 解 佐 生地9g 、当归9g :养血益阴,清热活血 桔梗4.5g ,枳壳6g :一升一降,宽胸行气 柴胡3g :疏肝解郁
方解
君:大黄——荡涤留瘀败血,引瘀血下行; 柴胡——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兼引诸药 直达病所。
两药合用,一升一降,以攻散胁下瘀滞
臣: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佐:穿山甲——破瘀通络 天花粉——既能入血分消瘀血而续绝伤, 又能清热散结消肿 使: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功用〗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使
(桔梗):载药上行,兼使药之用
甘草6g :调和诸药
组成
桃红四物汤
活血祛瘀 养血滋阴清热 理气疏肝宽胸
桃仁、红花、赤芍、川芎、牛膝 桃仁、
当归、生地 柴胡、枳壳、桔梗
甘草
调和药性
四逆散
桃红四物汤(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 牛膝:活血祛瘀。 四逆散(赤芍易白芍,枳壳易枳实)+桔 梗:行气止痛。
瘀热并治
大黄12g——下瘀泻热
臣:桂枝6g——通行血脉,助桃仁破血祛瘀,
又防寒药遏邪凝瘀之弊
芒硝6g——咸寒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
佐使:炙甘草6g——益气和中,并缓诸药峻烈之性,
使祛瘀而不伤正
〖功用〗
逐瘀泻热
配伍特点
活血药加攻下药,瘀热并治; 大队寒凉药中配少量温通活血的桂枝,以助 桃仁等活血,使全方凉而不遏。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瘀热互结,下焦蓄 血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
药理研究
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抑制 血凝,促进纤溶,降低血粘度 ; 改善肾功 ; 抗炎作用 ; 泻下作用; 抗惊厥作用。
现代运用
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附 件炎、肠梗阻、子宫内膜异位症、 急性脑出血等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身痛逐瘀汤:瘀血痹阻经络。 少赤芍,加羌活、秦艽、地龙、没药、 五灵脂、香附、牛膝、甘草。 主治气血痹阻经络。通络宣痹力强,重 在逐瘀通络四肢。
王清任的“五逐瘀汤”
方名 比较
血府 逐瘀汤
通窍 活血汤
膈下 逐瘀汤
少腹 逐瘀汤
身痛 逐瘀汤
基础 药物 特征 药物 功用 特长
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
语言不利者,+ 石菖蒲、郁金、远志 ; 口眼喎斜者,+ 牵正散 ; 痰多者,+ 制半夏、天竺黄 ; 偏寒者,+ 熟附子 脾胃虚弱者,+ 党参、白术。
药理研究
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和溶血栓; 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 ; 改善血液流变性; 改善微循环;
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神志如狂
甚则烦躁谵语
小便自利 脉沉实而涩
热与血相搏结于下焦
〖病机分析〗 少腹急结:瘀热互结于下焦少腹部位 小便自利:热在血分而不在气分, 膀胱气化功能未受到影响 谵语烦躁:瘀热上扰心神
病机
瘀、热、下焦
瘀者化之,热者清之,在下者逐之
治法
泻热逐瘀
组成
桃核承气汤
桃仁
大黄
芒硝
桂枝
甘草
方解
君:桃仁12g——破血祛瘀
辨证为痰瘀阻络,机窍不灵。 治以益气活血,化痰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合导痰汤加减:当归10克 川芎10克 生黄芪30克 桃仁10克 赤芍12 克 红花8克 炙甘草6克 炙地龙15克 竹茹 10克 枳实10克 瓜蒌皮15克 天竺黄6克 制南星6克 制半夏8克。竹沥水20ml*3支 (每日3次)。8剂。嘱注意情志调畅,饮 食宜清淡,忌油腻肥厚。
二诊:服方后口较正,双下肢震颤好转,活 动较自如而有力。原方加丹参、北沙参各15克。 20剂。 三诊:口角斜已正,言语流利,肢废复用, 步履几如常人。遂停药调养。半年后随访言语 行动如常人,面色红润 ,精神如常。因经济条 件所限,未再作头部CT复查。(张德超医案, 录自倪诚. 2006. 新编方剂学. 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
枳、桔 柴 宣通胸 胁气滞 麝、葱 生姜 辛香 通窍 香附 延、乌 疏肝行 气止痛 茴、桂 干姜 温经 止痛 艽、羌 地龙 宣痹通 络止痛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症
状
半身不遂 口眼喎斜 语言謇涩 口角流涎 小便频数 或遗尿失禁 舌暗淡,苔白 脉缓无力
气虚不能行血,筋脉肌肉失养:半身不 遂,口眼歪斜。 舌本失养:语言蹇涩,口角流涎。 气虚失摄: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 舌黯淡,苔白,脉缓。
血府逐瘀汤
使用注意
由于本方活血祛瘀药较多, 故孕妇忌用。
原书所载本方主治病证近20种
头痛、胸痛、胸不任物、胸任重物、天
亮出汗、食自胸右下、心里热(名曰灯笼病)
、瞀闷、急躁、夜睡多梦、呃逆、饮水即呃 、不眠、小儿夜啼、心悸、夜不安、干呕、 晚发一阵热。
《素问》:“脉者,血之府也。” 有后世医家提出凡是血脉瘀阻所引起的 各种病症,均可用本方治疗。这样大大 扩大了本方的治疗范围。
第十二章
理血剂
理血剂
调理 血行异常
血行异常
血行迟缓或停止 血行不循常道
血瘀
出血
活血祛瘀
分类
止血
概念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 治疗血瘀证或出血证的方剂。
适应范围
血瘀证 出血证
活血祛瘀
分 类
止 血
注意事项
辨清造成瘀血或出血的原因; 分清标本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 标本兼顾; 逐瘀过猛或是久用逐瘀,均易耗血伤正, 在使用活血祛瘀剂时,常辅以养血益气之 品,使祛瘀而不伤正;且峻猛逐瘀,只能 暂用,不可久服,中病即止 ;
若中风后半身不遂属阴虚阳亢,痰阻 血瘀,见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者, 非本方所宜。
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
【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 忍。 【病机】外伤损络,瘀血停滞于胸胁所致。
【治法】活血祛瘀为主, 兼以疏肝行气通络
柴胡
桃仁
红花
瓜蒌根
大黄
当归
甘草
穿山甲
复 元 活 血 汤
组 成
现代运用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冠心病、 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 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 下肢痿软,黄褐斑、日光性皮炎等 属气虚血瘀者。
加减变化
半身不遂以上肢为主者,+ 桑枝、桂枝;
半身不遂以下肢为主者,+ 牛膝、杜仲 ; 日久效果不显著者,+ 水蛭、蜈蚣 ;
加减变化
地龙3g——通经活络,以行药力
〖功用〗
补气活血通络。
配伍特点
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使气旺
血行以治本,祛瘀通络以治标,标本兼
顾; 补气而不壅滞,活血而不伤正。
辨证要点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半身不遂,口眼喎 斜,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为辨 证要点。
〖功用〗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配伍特点
1.气血兼顾。以活血祛瘀为主,辅以 疏肝理气宽胸。 2.活中寓养(补)。活血不耗血,祛 瘀又能生新。 3.升降相伍,以达气行血行。
气血同调;消中寓补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胸中瘀血证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胸痛,头痛,痛有定 处,舌质暗红,或舌有瘀斑、瘀点,脉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原书记载
瘀热结于下焦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
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
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
宜桃核承气汤。(原文109条)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芒硝二两 甘草二两,炙
【主治】
下焦蓄血证。
少腹急结 至夜发热
症 状
王清任五首血瘀汤比较表
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为基础加减。 活血祛瘀止痛
血瘀证
通窍活血汤:头面血瘀。 少当归,加麝香、老葱、生姜、枣、酒。 主治瘀血阻于头面。辛香通窍力强,长 于活血通窍,宣散头面瘀血。
膈下逐瘀汤:膈下血瘀证。 加香附、玄胡、枳壳、 丹皮、乌药、五灵脂, 甘草。 主治膈下瘀血。长于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少腹逐瘀汤:少腹血瘀证。 少桃仁、红花,加小茴香、干姜、没药、玄胡、 官桂、失笑散。 主治少腹瘀血。长于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配伍特点
升降同施,以调畅气血; 活中寓养,活血化瘀不伤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