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组成与用法】
桃仁四钱(12g)
红花三钱(9g)
当归三钱(9g) 生地黄三钱(9g)
川芎一钱半 (4.5g) 赤芍二钱(6g)
桔梗一钱半(4.5g) 牛膝三钱(9g)
柴胡一钱(3g)
枳壳二钱(6g)
甘草二钱(6g)
水煎服
功用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证
复元活血汤
金元·李东垣《医学发明》
组成与用法
柴胡半两(15g)
瓜蒌根
当归各三钱(各9g)
红花 甘草 穿山甲各二钱(各6g)
大黄一两(30g) 桃仁五十个(15g)
加黄酒水煎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功用】
活血祛瘀 疏肝通络
主治
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
胁肋瘀肿
症
痛不可忍
状
方解
大黄 --荡涤瘀血,导瘀下行 柴胡 --疏肝行气,引药入经 桃仁 红花--活血祛瘀 穿山甲 --破瘀通络,消肿散结 当归 --补血活血 瓜蒌根 --消瘀散结,清热润燥 甘草 --调和诸药
主证病机分析:
中 中风之后
风 经气大虚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后 遗
脉络瘀阻
语音蹇涩,下肢痿废
症 气虚不摄 小便失禁或频数,口角流涎,
苔白,脉缓
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
方解 君:黄芪——大补脾胃之气,
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 臣:当归尾——活血,化瘀而不伤血 佐:桃仁、红花、川芎、赤芍
——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组成与用法
吴茱萸三两(9g) 芍药二两(6g) 人参二两(6g) 阿胶二两(6g) 生姜二两(6g) 半夏半升(6g)
当归二两(6g) 川芎二两(6g) 桂枝二两(6g) 丹皮二两(6g) 甘草二两(6g) 麦冬一升(9g)
水煎服。
功用
温经散寒,养血祛瘀。
主治
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理 血 剂概
述
概述·定义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 具有活血化瘀或止血作用, 以治疗瘀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
统称为理血剂
分类与适应证
活血祛瘀
瘀血证
止血
出血证
使用注意
1.辨寒热虚实与标本缓急。 2.逐瘀太过,易伤正气。
止血太急,易留瘀滞。 3.注意理血剂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用。 4.注意活血与止血的关系。 5.孕妇、月经过多者,慎用活血化瘀剂。
酒 --活血通络
配伍特点:
升降同施 活中寓养
运用
1.本方为治疗跌打损伤,瘀血阻滞证的常用方。
2.本方常用于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胸胁部挫 伤、乳腺增生症等属瘀血停滞者。
3. 运用本方,服药后应“以利为度”,若虽“得 利痛减”,而病未痊愈,需继续服药者,必须更 换方剂或调整原方剂量。孕妇忌服。
温经汤
配伍用药:
以活血祛瘀为主,配伍理气药, 及补益、通络、消癥、清热、温阳药
(寒、热、虚、实)
逐瘀过猛,易伤正气
桃核承气汤
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与用法]
桃仁五十个(12g) 大黄四两(12g)
桂枝二两(6g)
炙甘草二两(12g)
芒硝二两(6g)
作汤剂,芒硝冲服。服后当微利。
[功用]
逐瘀泻热
【主治】
起的多种病证。
3.由于方中活血祛瘀药较多, 故孕妇忌用。
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
随证加减:
瘀痛日久入络,加全虫、山甲、地龙、三棱、莪术; 气滞较甚,加川楝子、青皮、香附; 血瘀经闭、痛经,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 胁下有痞块,加丹参、郁金、虫、水蛭
补阳还五汤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组成与用法】
生黄芪四两(120g) 当归尾二钱(6g)
赤芍一钱半(5g) 地龙一钱(3g)
川芎一钱(3g)
红花一钱(3g)
桃仁一钱(3g)
水煎服
功用
补气 活血 通络
主治
中风之气虚血瘀证。
气虚血滞 脉络瘀阻
半身不遂 口眼喁斜
半身不遂
症
口眼喎斜 语言謇涩
状
口角流涎 小便频数
或遗尿失禁
舌暗淡,苔白
脉缓无力
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
配伍特点
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 使气旺则血行,活血而不伤
正
临床运用
1. 本方既是益气活血法的代表方,又是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常用方。证治要点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苔白脉缓或细弱无力
2. 本方需久服才能有效,愈后还应继续服 用,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活血祛瘀·补阳还五汤
随证加减:
语音不利,加菖蒲、郁金、远志; 口眼歪斜,合牵正散; 痰多,加半夏、天竺黄; 偏寒,加附子; 脾虚,加党参、白术
月经延后,或经停不至
血色暗而有块
瘀血内阻 气机郁滞
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
主证分析:
瘀阻胸中,清阳不升 胸痛,头痛
肝郁气滞 急躁易怒
胸 中 血 瘀
兼 肝 郁 气 滞
肝胃不和 瘀久化热
胃气上逆 呃逆,干呕
犯胃
瘀热
入暮潮热扰心 心烦瘀阻 Nhomakorabea机 心失所养 心悸,失眠
舌脉:舌黯红,脉涩
活血祛瘀·血府逐瘀汤
方解 桃红四物汤(白芍易赤芍,熟地易生地)
炙甘草 --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
临床应用
1. 临床应用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 辨证要点。
2.使用注意 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用本方。 因本方为破血下瘀之剂,故孕妇禁用。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 附件炎、肠梗阻、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性脑出血等 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活血祛瘀而养血 四逆散(枳实易枳壳)
——行气和血而疏肝(肝经循行部位) 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 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配伍特点
活血与行气相伍 祛瘀与养血同施 升降兼顾,使气血和调
临床应用
1证治要点: 胸痛,痛如针刺和(或)有定处,
舌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2.本方广泛用于因胸中瘀血而引
下焦蓄血证。
太阳不解,循经 内传,入腑化热
热与血相搏结于下焦
热与下焦血分相博 热在血分,热扰心神
热在血分,膀胱气化未 受影响
少腹急结 至夜发热 神志如狂 甚则烦躁谵语 小便自利 脉沉实而涩
方解
桃仁 --活血破瘀 大黄 --下瘀泻热
瘀热并治 君
芒硝 --泻热软坚 臣
桂枝 --通行血脉防寒性药物病伏血分
分述
活血祛瘀剂 止血剂
分述·活血祛瘀
适应证:
血瘀证(血行不畅;瘀蓄内停)
•疼痛:刺痛、拒按,固定不移; •肿块:质坚硬,固定不移,压痛,
体表色青紫,体内为癥积; •出血:色紫黯,挟血块; •紫绀与失荣:舌紫暗,或瘀斑或瘀点,脉涩
唇面指甲青紫,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分述·活血祛瘀
瘀血形成原因:
气滞血瘀、热结血瘀、寒凝血瘀、 外伤血瘀、气虚血瘀、痰滞血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