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作品介绍
• “红高粱”意象分析
• 一方面,无边无际的红高粱是作为凸显人 物性格的特殊氛围,另一方面又是意象象 征。 • 作为红色意象,“红高粱” 是生命之火生 命之欲的象征,整体而言,是生命强力的 象征,是诗一般沉醉、升腾、勃发的生命 意志的象征。是先辈们雄强生命的象征。
• 意义
• 歌颂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通人 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 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 命的自由,舒展。 对完美自由的自然 生命的渴望与赞美 。(张艺谋)
• 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 文学奖。
个人作品
• 创作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1981至1984:《春夜雨霏霏》 《售棉大道》《民间音乐》《黑沙滩》等十 几部作品 特色:大都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方 式符合传统规范,情绪基调清晰明朗,基 本上保持了现实主义风格。
• 第二阶段是1985至1986(莫言创作的爆发 期):《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 《球状闪电》《白狗秋千架》和《红高粱 家族》(含5个中篇《红高粱》《高粱酒》 《高粱殡》《狗道》《狗皮》)等一系列 作品。 • 特色:以天马行空的气势,以激烈的反传 统姿态大胆探索,扩展了新时期小说的创 作空间,他用自己瑰丽奇谲的想象为新时 期文学添加了精彩的一笔。
他用具有穿透性的语言、天马行空般的叙 述,对中国历史、现实、社会、人性等进行个 性化体验,并融合西方现代派,尤其是魔幻现 实主义,来表现东方古老民族坚强而又懦弱、 伟大而又卑微的品格,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陌生 感与惊奇感以及悲剧的美。 •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 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 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 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 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 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 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 的“先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 “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 2000年 《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 2001年 《檀香刑》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 2003年 《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 2005年 再次失手于茅盾文学奖。《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 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 2006年 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 奖。 • 2008年 《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长篇小说《四拾壹 炮》入围第7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
《蛙》的叙事和语言对比莫言过去的作 品无疑是干净而内敛的,莫言放弃了他最 为擅长的泥沙俱下的描述性语言流,也没 有利用众声喧哗的民间口语,而是力求返 璞归真,用超然的第三者视角朴素、简洁、 干净地讲述催人泪下的故事。这也许是莫 言在批判与责疑声中的自我改造与升华吧。 但说实话,我还是不太习惯一个文质彬彬、 西装革履的莫言,而更喜欢那个粗野的、 狂放的、不按常规出牌的莫言。好在, 《蛙》还是贯穿着一片嘹亮的具有穿透力 的蛙声,在蛙声中我可以不去想象莫言形 象的改变,而是专注地触摸其中华丽却锋 利的思想刀锋并久久地感动、沉思。
• 2006年,莫言出版了他的第10部长篇小说 《生死疲劳》,形成了某种再度超越自我 的架势。《生死疲劳》使莫言再度回到对 多变、复杂、荒诞和鬼魅的中国现当代史 的讲述当中。生死疲劳》的叙述依旧保持 着一种狂欢的语调,把地主西门闹和农民 蓝解放一家的故事讲述得充满了令人嘘叹 的狂笑和悲喜。人生的生死悲欣、欢乐与 苦难的互相转换,如同慈悲的大河滔滔, 缓慢地流过我们的脑海。莫言是有野心的, 他通过《生死疲劳》完成了对中国半个世 纪土地问题和农民命运的一次重新讲述, 并创造出了中国人经验中的史诗篇章。
• 全书弥漫一种颗粒感的血腥暴力之美。 • 人物性格鲜活,情节环环相扣。 • 动荡时世众生相。趋炎附势,人与人之间 互相攀附,相互勾结又不断提防着。 • 莫言总喜欢把人写成妖魔,下笔极其血腥 残忍,穷凶极恶屎尿横流极尽渲染之能事, 中国作家里没谁比他更擅长写杀戮写酷刑, 他把变态升华成了美学,字里行间透着血 腥和疯狂。
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 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 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 莫言(1955年2月17日- ), 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 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 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 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 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 学习。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 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 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 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 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 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 书中仔仔细细的描绘了两种清代的刑罚:凌迟和檀香刑。 • 凌迟,人身上包括眼睛在内,100多块肉,都会用 各种刀具来挖掉,为确保刑罚的残酷性,刽子手要保证 刑犯不可以在挖掉最后一块肉(心尖)之前死去。 • 檀香刑是这样的:用上等檀香木削成一根三指粗五 尺长的檀香木棍,一头尖一头钝,放进大铜锅里用上等 香油煮三天三夜,然后风干,让香油都渗透到檀香木棍 里,使其硬韧适中,涩滑有度. • 然后从犯人的肛门钉入,顺着脊骨往上钉,技术好,不 流血,不伤内脏,然后从嘴里钉出来。 • 檀香刑,各个细节更是讲究非凡。檀木,在油里浸泡多 时,为的是避免木头吸血而使刑犯在饱受痛苦前死去。 一截檀木,在人体五脏六腑之间游走,保证犯人几天几 夜不会死,还可以把他从嘴巴那边的棍头和肛门那里的 棍尾挂起示众.
创作特色
•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气。无论在创 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 劲。”莫言是这样解释他的文学创作的 • 莫言小说代表了我们时代特有的文学气质,其小 说主题鲜明可感,表现了特定时空环境下的人的 最原始的生命特质:豪迈.奔放.在他的笔下,无论 是英雄还是平民小人物都具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 语言的自然流利,想象的丰富多彩,视角的变幻莫 测等无不显示出作者的睿智与追求.
首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莫 言
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
• 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蛙-书名含义
• 作者解释说:它是娃娃的“娃”,“女娲”的“娲”的 同间字,“蛙”在民间也是一种生殖崇拜的图腾。很多 的民间艺术上都有“蛙”的图案,因为蛙是多子多育的 繁衍不息的象征。
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 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 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 “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 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那种人由猿进化而来的 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这是小说中姑姑对“我”说的一段话。可以说是莫言让 小说最主要的人物“姑姑”解释了“蛙”在小说中的象 征意义。
•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 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神品妙 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 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 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 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 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 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 活龙活现的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 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 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 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
作品解读——《红高粱》
• 《红高梁》是莫言的成名 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 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 时期小说。 • 1987年《红高粱》获 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它 曾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 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 影节“金熊奖“,轰动中 外。
红 高 粱
莫 莫 言 言
• 内容:
• 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 故事。在十八里坡的高粱地,不情愿出嫁的 我奶奶在三朝回门的时候跟轿夫余占鳌野合, 从此怀了“我爹”。在李大头死后,我奶奶 撑起了李家的烧酒作坊。土匪秃三炮前来抢 走我奶奶,让我爷爷前去土匪窝讨回公道。 后来我爷爷住进酒坊,因为在刚酿好的酒撒 了一泡尿而酿成了好酒十八红。我爹九岁时, 日本鬼子来犯,我爷爷率伙记们浴血日本鬼 子壮烈牺牲。
• 小说中所描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印象,散 发的中国民族魂,无疑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与以 往“寻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的相异性。
• 小说展现出的一系列独特意象:“颠轿”、 “野合”、“敬酒神”等撼人心魄的情景,那 方圆百亩随风摇曳、舒展活泼且情感热烈的棵 棵高梁;那人迹罕至、充满神奇色彩的十八里 坡;那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与血红的高 梁……所有这一切,都能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 感染力。
• 第三阶段是1987以《红蝗》的发表为标志:《檀 香刑》 《丰乳肥臀》 《酒国》 《蛙》等 • 特色:在成功的煊赫中放松了节制,那些曾经受 着艺术规则约束的感觉描写,在作品中变成了一 种铺展和宣泄,创作不再是一个精心采撷和酿造 的过程,而变成了对艺术材料与非艺术材料的兼 收并蓄;感觉描写被大量抛洒,艺术想象信马由 缰,于是他的某些艺术作品水准有下降趋势。
• 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既是一部汪洋恣肆、 激情迸射的新历史主义典范之作,又是一部借刑 场为舞台、以施刑为高潮的现代寓言体戏剧。它 以极度民间化的传奇故事为底色,借助那似非常 传统的文本结构,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非凡 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独创性,张扬了作者 长期所崇尚的那种生命内在的强悍美、悲壮美。 同时,在这种强悍和悲壮的背后,莫言又以其故 事自身的隐喻特质,将小说的审美内涵延伸到中 国传统文化的内部,并直指极权话语的深层结构, 使古老文明掩饰下的国家权力体系和伦理道德体 系再一次受到尖锐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