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王逸与班固的屈原评价之争_蒋方
王逸与班固的屈原评价之争_蒋方
第 25 卷 第 4 期 2006 年 8 月
江汉大学学报 ( 人文科学版 )
Journal of J ianghan U n ivers ity( H um an ities S ciences)
V o.l 25 N o . 4 A ug ., 200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逸与班固的屈原评价之争
蒋 方
( 湖北大学 文学院 , 武汉 430062) 摘 要 : 王逸与班固的屈原评价之争 , 焦点在于 , 班固以屈原为 贤臣 , 王 逸则强调 屈原是 忠臣 。 班固的读
屈原 , 继续了自贾谊司马迁以来的 士不遇 主题 , 却变同情的愤怨为 明哲的平静 , 于是带出了认为屈原 过于激烈的 批评 。 王逸的读屈原 , 则由士不遇的命运感伤而转变为忠君眷国的道德表彰 , 从而也 弱化了屈原 的怨君疾世 之情 。 他们转变了自贾谊司马 迁以来士人阅读屈原而注重情感 的接受维 度 , 将理性 的阐释放 在了阅 读活动 的首位 , 并使 士不遇的哀伤与忠君眷 国的坚贞成为屈原阅读史上的两大主题 。 关键词 : 王逸 ; 班固 ; 屈原评价 ; 接受 维度 ; 理性阐释 中图分类号 : I20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6152( 2006) 04 0026 04
江汉大学学报
总第 25 卷
极选择 , 却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正是由于 对退避意义的认识提升 , 东汉士人对待士不遇的心 态远较西汉士人平和。 从贾谊司马迁而开始的对屈原之死的质询 , 是 生活在汉帝国的士人在怀才不遇之时看不到自身出 路的苦恼 , 而 经过扬雄 之 遇不遇 命也, 何必湛身 哉 的叹惋, 到东汉班固张衡等人, 则提出 了 明君 子之所守 , 密尔自娱于斯文 的解决之途。正是 在这种阅读背景之下 , 班固注 离骚 , 强调屈原出 众的才华, 而不赞成其愤激的情感与自杀的行为, 主 张以明哲的平静来对 待命运的坎坷, 而有 非明智 之器 的批评。
二
士 是对中国古 代知识分子的统 称。这个知 识群体诞生在战国时期 , 特定的情境使士人一出现 在历史舞台上就呈现出这样的群体特性: 他们追求 着功业声名 , 尽管这种追求的实现不能完全离开权 力的支持, 而由于他们是凭藉着知识与智慧去建立 功业, 这就赋予了他们尊道自贵、 傲视王侯的品格。 但是, 随着战国纷争的形势为统一的专制政权所取 代 , 士人在功名追求中渐渐失去了选择的自由 , 也就 日渐失去自己作为知识群体而存在于社会的主体自 由 , 士人由此而落入功名追求与个体人格的矛盾和 困惑之中。生活在汉帝国的士人是最早感受到这种 矛盾与困惑的士人。他们从阅读屈原而提炼出来的 士不遇 主题, 就反映了他们所面对的困境与出路 探讨。 屈 原之 载于 历 史, 最 早见 于 贾谊 的 吊 屈原 赋 , 司马迁则是屈原最早的传记作 者。一篇抒情 之作, 一篇传记之作 , 着眼各有所重, 而屈原那忠诚 的品格 , 卓越的才能 , 在作者的笔下, 都受到高度的 赞扬, 他那放逐的遭遇 , 悲壮的自沉, 都得到深深的 同情。无论贾谊还是司马迁 , 都在作品中通过与楚 国污浊现实的对比, 强调了屈原的坚贞不俗, 宁死不 渝 , 叹息他 的 遭世罔 极, 逢 时不祥 , 推尊 其志向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因此, 他们对屈原的自杀表 示了沉重的惋惜。贾谊说: 凤漂漂其高逝兮 , 夫固 自缩而远去 , 历九州而相君兮, 何必怀此都也。 司马迁说 : 怪屈 原以彼 其材 , 游诸 侯, 何国 不容 ? 而自令若是。 贾谊因才高遭忌而疏放长沙, 司马迁 是自呈忠言而触罪受刑 , 他们都强调屈原的才高志 洁而不遇于世, 在对屈原的表彰与同情中寄寓了对 自身不公正遭遇的愤怒。生活在大一统帝国中的他 们已不再拥有战国之士游行天下的自由, 除了忍辱 , 别无出路。他们对屈原不去楚国的质询, 不理解屈 原为何有路而不行, 其实是由于自己的困境而产生
既明且哲 , 以保其身。 斯为贵矣。 他在列举经书 古贤的处世之道后 , 批评说: 今若屈原, 露才扬己, 竞乎危国群小之间, 以离谗贼。 这是说, 屈原处危 国乱世而执著 忠谏, 不辨形势而陷己于祸。又 责 数怀王, 怨恶椒兰 , 愁神苦思, 强非其人 , 忿怼不容, 沉江而死 , 亦贬 絜狂狷景行之士 , 即谓屈原不能通 达君之不可要求的道理, 又不能自释其忠信被谤的 怨愤 , 品行虽高洁, 行为却狂狷, 不合于明哲保身、 哀 而不伤 的经 训。因 此, 班 固对 屈原 的总 体评价 是 虽非明智之器 , 可谓妙才者也 。 王逸对班固批评屈原之不明智则大不以为然。 他说 : 若夫怀道以迷国, 详愚而不言 , 颠则不能扶, 危则不能安, 婉娩以顺上 , 逡巡以避患, 虽保黄耇 , 终 寿百年, 盖志士之所恥 , 愚夫之所贱也。 这就是说, 士之忠君 , 当直言谏诤, 死而后已 , 不可以避祸而不 进, 全身而不言。因此, 今若屈原, 膺忠贞之质, 体 清洁之性 , 直若砥矢 , 言若丹青, 进不隐其谋 , 退不顾 其命 , 此 诚 绝 世 之 行, 俊 彦 之 英也 ( 楚辞章句 序 ) 。王逸视屈原为天下第一忠臣, 极力宣扬其忠 贞讽谏之意, 如谓 离骚 是 言己放逐离别 , 中心愁 思, 犹依道径, 以风谏君也 ; 九歌 是 上陈事神之 敬, 下见己之冤结 , 讬之以风谏 ; 九章 是 章者, 著也 , 明也。言己所陈之忠信之 道, 甚著明 也 ; 故 以班固对 屈 原的 批 评是 亏 其高 明 , 而 损 其清 洁 者也 。 比较班固与王逸的屈原评价之争, 其实焦点在
矣。 ( 后汉书 卷 61)王逸写给樊英的劝勉信虽不 可得见, 但也一定是以志士许身、 忠君报国为宗旨。 樊英在读王逸信后而改变多年来的坚持 , 除二人之 间的友谊与信任, 王逸的 古譬喻 一定有相当的说 服力。以王逸对屈原忠信事君的无限赞许, 他所引 用的 古譬喻 中 , 想必是有屈原在的。尤 其是安、 顺之时, 外戚专恣, 宦官擅权 , 朝政淆乱 , 大臣多以缄 默守身而乏谔谔之风, 许多人都把振兴朝纲、 澄清天 下的希望寄托在以清高著称的名士身上。王逸之劝 勉樊英接受征聘, 就是一例。樊英入仕后而无所建 树, 毁其清名, 时论甚至以为是王逸的劝勉之过。由 此也可见王逸系心朝廷的殷切。 在这种背景之下 , 王逸读屈原, 注楚辞, 最为强 调的就是屈原对君主的忠贞。同是解释 离骚 的 名称之义 , 司马迁说 : 离骚者 , 犹离忧也。 班固说: 离 , 犹遭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沿袭司马迁的解释 而对 离 字作进一步的说明 , 强调屈原在 离骚 中 抒写的是贤才不遇明君的忧伤。而在王逸, 屈原诸 作之中, 离骚 被冠以 经 之名 , 解释说: 离 , 别 也。骚, 愁也。经, 径也。言己放逐离别 , 中心愁思, 犹依道径 , 以风谏君也。 他强调的是不遇之士对昏 聩之君 的不 弃不 离。在 司马 迁和班 固的 解释 中, 离 通 罹, 骚 为忧 , 遭 忧作 辞 即 发 愤而 抒 情 , 抒写的是 怀才不遇者的一己忧伤。王 逸之释 离 为别 , 骚为愁, 并与 犹依道径以风谏君 相联 系, 这离别之愁就不是士之不遇的个人忧伤 , 而是士 谏君而君不听的去君离国之愁。王逸是将 离骚 视为屈原之忠君不渝的道德情感的抒写。 离骚 是 楚辞章句 一书的首篇, 王逸从解释篇 名开始, 将贾谊司马迁以来汉代士人阅读屈原的价值取向由 士不遇的个人忧伤转向了忧君忧国的道德情感。 这种以道德情感为主导的阅读取向贯穿于王逸 的整个注解。其 离骚叙 称 : 屈原履忠被谗 , 忧悲 愁思 , 独依诗人之义而作 离骚 。 诗人之义 , 即 儒学所宣扬的 诗经 的讽谏精神 , 是臣下对君主的 不渝之情 , 故 讽谏 与 思君 是王逸在注解中常常 提到的字样。如言 九歌 是 上陈事神之敬, 下见 己之冤结 , 讬之以风谏 ; 惜诵 是 此章言己以忠 信事君, 可质于神明 ; 哀郢 是 此章言己虽被放, 心在楚国 , 思见君而不得 ; 思美人 是 此章言己 思念其君 , 不能自 达 等。他 论析 离 骚 之文 , 是 依托五经以立义 , 将文中物象的象征说成是 依 诗 取兴 , 强调 其词温而雅 , 从而弱化了屈原的
一
东汉王逸作 楚辞章句 , 解说屈原身世, 发明 屈骚意义, 训释楚语方物 , 使后人无论是读屈原 , 还 是读楚辞, 都不能舍其书而他就 , 在屈原作品的传播 接受史上, 功莫大焉。王逸说自己之所以作此书, 是 不满前人班固、 贾逵的 离骚经章句 义多乖异 , 事 不要括 , 因此 , 复以所识所知 , 稽之旧章, 合之经 传 , 作十六卷章句 。而对班固的屈原评价 , 批评尤 为激烈。这就引出了屈原接受史上的一大争议 , 后 人或支持王逸的观点 , 或支持班固的看法 , 而支持王 逸者占大多数。但是, 若深入探讨王逸与班固争论 的实质 , 就可以发现, 两人是在不同的背景下讨论问 题 , 而王逸的观点之深刻影响后来读者的重要原因 , 是他调整 了 自西 汉 以来 的 士人 阅 读屈 原 的 价值 取向。 王逸与 班固 争论的 焦点 在 于, 班固 以屈 原为 贤臣 , 王逸则强调屈原是 忠臣 。 班固也肯定屈原之忠 , 如言屈原 忠诚之情 , 怀 不能已 , 如言 屈原以忠信见疑, 忧愁幽思而作 离 骚 ( 离骚赞序 ) , 对屈原的遭遇 充满同情与理 解 , 对 离骚 之作深加赞扬。但他认为刘安将 离 骚 与 国风 小雅 相并而颂, 斯论似过其 真 。 因为, 君 子道 穷, 命 矣, 故 潜龙 不 见, 是 而无 闷。 关雎 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 宁武保如 愚之性 , 咸以全 命避害 , 不 受世患。故 大 雅 曰 :
收稿日期 : 2006- 05- 10 作者简介 : 蒋 方 ( 1950- ), 女 , 湖北武汉人 ,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 主要从事先唐 文学的教学与研究 。
26
2006年 第 4 期
蒋
方 : 王逸与班固的屈原评价之争
于如何看待臣之谏君。班固注意的是屈原的行为方 式 , 王逸强调的是屈原的忠信品格。班固不否认屈 原的忠贞, 而他之批评屈原 露才扬己 , 是因为屈 原置身于 危国群小 而诤谏不已 , 终至不容于朝 , 沉江而死, 故谓之 非 明智 。他所讨论的问题, 换 句话讲 , 即士在不遇明君而遭贬黜之时当如何处世 ? 他的评论是沿袭了自西汉贾谊司马迁以来士人阅读 屈原的价值取向而得出的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