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语文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鱼我所欲也》一、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7.《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内容理解1.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向“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2.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设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生活常理就近设喻,化抽象为具体可感,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引出论题。
3.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举例(略)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4.“乡为……今为……是亦不可以已乎?”这一句式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综合运用了排比、对比、反问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一些人在穷困危急的情况下可以拒绝别人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中却见利忘义的事实,摆出同一人今昔判若两人的表现,引人深思,表达了孟子对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再次印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辩力量。
5.请写出与本文观点一致的两句诗。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
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7.请概述一个“舍生取义”的典故或例子。
(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4)刘胡兰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
(5)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6)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8.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9.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为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唐雎不辱使命》通假字: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3.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4.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二.一字多义:以: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4.以君为长者(把)5.以头抢地耳(用)徒: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夫: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怒: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动词)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使: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派遣;出使)而:1.挺剑而起(表修饰,不译)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3.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之: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者:1.以君为长者(……的人)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然:1.虽然(这样)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于:1.受地于先王(从)2.仓鹰击于殿上(到)3.请广于君(给)三、古今异义:1.非若是也(古:这样。
今:今常用作判断词)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
今:不弯曲)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
今:常用作休息)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
今:容易,简单)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
今:连词)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
今:徒弟)7.秦王色挠(古:屈服。
今:轻轻地抓)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
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
今:感谢或凋落)9.以头抢地耳(古:撞。
今:抢夺)四、词类活用:1.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2.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为动词,扩充。
3.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4.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
5.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和流,使动用法,使……倒下,使……流血6.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五、特殊句式: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受地于先王——状语后置请广于君——状语后置仓鹰击于殿上--状语后置《唐雎不辱使命》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4.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5.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6.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7.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
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
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
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8.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送东阳马生序》考点整理一、内容理解1.开头统领全文的词语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幼时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作者趋百里之外求学的原因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作者对“同舍生”的优越生活条件毫无羡慕之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二、问题探究1.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自己成年之求学的艰难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目的: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文章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作对比有何作用?更为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
3.归纳作者最终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4.“深山、巨谷、穷冬、烈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天气的恶劣、旅途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的艰难,衬托出作者不怕吃苦、勤奋好学的品质。
5.作者从哪些方面与将自己当年求学情行与当今太学生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1)衣食(生活条件):廪稍之供、葛裘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2)住宿(学习环境):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3)从师(师资条件):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4)书籍(图书资料):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经过四层对此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
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太学生如果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哪些学习的秘诀?答:①学习要勤奋;②求师要诚心;③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7.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苦为乐。
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答: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8.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9.你觉得“先达”对学生“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一: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信任,共同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学习和成长。
二: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
同时,尊师长是传统美德。
10.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
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11.写出有关“勤学”的诗句、事例、成语和名人名言。
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勤学事例:①唐朝李白铁杵磨成针――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③战国时代孟柯改过勤学勤学成语:①囊萤映雪―②悬梁剌股―③凿璧偷光―④韦编三绝―⑤圆木警枕勤学的名人名言:①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③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④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