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写法
•
《邯郸冬至夜思家》和《除夕作》这两首诗 都妙在是从对面落笔,虚实结合,运用联想和想 象写思家之切,凄怆忧愁,伤心悲苦,情感表达 含蓄深沉。
• 转换描写角度,巧抒思家之情
从军行七首·其一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
原野荒寂,四顾苍茫,天地悠悠,瞭望台高高耸 立。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时间又逢黄昏, 久戍不归的征人“独坐”孤楼,思情正随着青海 湖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就在这寂寥的环境 中,缕缕笛声呜呜咽咽地传来。这恰似一根导火 线,本应使边塞征人积郁心中的思情大肆爆发, 但诗人却耐人寻味地将读者视线引向一个出人意 料的画面——“金闺万里愁”。粗略一看,这似 乎冲淡了诗歌的表现力。其实,诗人所要表现
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
体充实,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戎昱
移情于物 对 写 法
《移家别湖上亭》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月 夜》 杜甫
移情于人
思乡怀人
《除夕作》 高适 《邯郸冬至夜思家》 《早寒有怀》 孟浩然 白居易
《送魏二》
王昌龄
落笔对方,将自己的感情表达的更加含蓄深沉
月 夜 杜甫
• 诗人仅用寥寥四十字,便写尽了乱世伉俪深情。 老杜身陷叛军之手,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女,焦心 忧虑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 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担忧牵挂,直写妻女, 代为之思,神驰千里之外。也因此不是直接倾诉 自己月夜思家的痛苦,而是直接从对面着笔,写 妻子月夜思忆丈夫的凄凉,感情的深挚造成了诗 笔的深曲苍凉。 •
•
正如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所评:“代为 之思,其情更远”。 • 笔以曲而欲达,情以婉而欲深。唐诗中的这 些思念类诗歌,从对面落笔写来,把我们的视线 从眼前荡开去,穿越时空,直视向对方的那双眼 睛,倾听远方的那颗心跳。思乡、思亲、思家、 思友,情感迂回百转,肝肠寸断,情何以堪?凄 美之情苦入骨髓,婉曲之妙沁人心脾,令人读罢 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
细心体味,这种诗从对面飞来的表现手法,我 觉得就是作者故意拐了一道弯,从而创造了很多 的妙处。
• 一、给诗歌造成含蓄美
• 二、可以使感情更深沉
• 三、把读者带进联想与想象的美妙境界中
对面落笔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黄昏独坐海风秋。 的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正好通过
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衬出来,天 更吹羌笛关山月, 地之外的金闺“万里”情愁反衬出征人 思念之深之远之痛之彻之浓之烈。末句却
无那金闺万里愁。
无那:即无奈。
从对面写来:不直说战士对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 切,而说他想到妻子在万里之外因为挂念自己而 忧愁伤心,夫妻两人对长久的别离、无望的等待 都同样地无可奈何。这就把广大守边战士的苦闷 心情典型地表达出来,并取得了令人感动和同情 的艺术效果。
9
移情于人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 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 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 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这是诗词中“对写”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 领字来结构全篇。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后两句运用从对方写起的手法,作者想象故 乡亲人在这个冬至深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自己, 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把深挚的“思家”之情抒发得更委婉含蓄。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作者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写自己思情至深, 却写兄弟们因缺少自己而深感憾念。好像遗憾的不是 自己不能和故乡兄弟共度重阳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 节悲伤未能和自己团圆;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 ”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 贴眷念。如此构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写己思 人,而写人思己,更见己思之深切。这种写法看似平 静,实则深沉,兄弟手足之情,浓郁感人至深 。 这种诗从对面飞来的表现方法,出 乎常情地写出了作者心中深厚的思乡之情。
表达技巧又叫艺术手法,包括: 1 、修辞技巧: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 双关、反复等 2 、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描写方式:细节、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议论、抒情(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 3 、 表现手法:衬托、对比、渲染、联想、想象、 欲扬先抑 4 、 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铺垫等。
移情于物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物的一种情感, 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 于另外的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 实质上作者对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 真,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
是诗词中“对写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 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 李白 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 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别,怎能不无限眷恋,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 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我”远行,怀着 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 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渡荆门送别
诗的二三联是如何抒发诗人 的思乡之情的?请做简要赏 析。 ——颔联用“遥隔”两字 表明了诗人离家遥远,不 能归家,透露出思乡之情; 颈联先用“泪尽”他想这 一典型细节,反映出诗人 思乡之情的强烈。然后从 对方落笔,假托家人遥望 “天际”的“归帆”盼望 着自己的归去,巧妙含蓄 的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7
•
题目中的“送别”,不是送别朋友,应为告别故 乡。 • 诗人不直说自己如何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对 自己如影随形,不舍恋恋。 明写故乡山水对自己 万里相送,一往情深,实抒自己对故园蜀地魂牵梦 绕,无限眷恋,情意抒发别致而富有趣味。如此从 对面故乡山水落笔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无 边。反复品读,令人不禁叫绝拍案。
• 落笔故山水,妙写思乡情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
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
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 “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 之处。作者采用拟人化 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 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 抒情,移情于物,通过 对柳条、藤蔓、黄莺的 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 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遥想重阳事,浓浓兄弟情
清人浦起龙谈到这首诗时说:“心已驰神到彼, 诗从对面飞来。”这两句话,突出点明了此诗 所采用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对写法”。 今夜鄜州月, 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 后的长安。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作者 闺中只独看。 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此诗 遥怜小儿女, 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 一层。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 未解忆长安。 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 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 香雾云鬟湿, 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 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 清辉玉臂寒。 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 何时依虚幌, 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 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双照泪痕干。 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清人评价这首诗“悲婉微致,精丽绝伦”,确 不为过。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简析。 提问变体: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或何种技巧。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 (3)运用这种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此处相思,彼处着墨
——诗歌鉴赏中的
对写法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表达技巧题的设题方法 2、学习诗歌表达技巧题的一般解题步骤 3、掌握“对写法”
在浩如烟海的诗歌中,有一类诗作抒 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 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 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品 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 悠长之感。 这是一种什么方法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縻他乡的旅人,读这首诗时, 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 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 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 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前 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 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 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 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 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 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 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 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 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 更鲜明。
对写法的特征和作用
二.“落笔对面”可以弥补直抒胸臆时的一泄 无余之不足,别有风致,富有意境,给人以 无限的回味和遐想,这样曲折达意,委婉抒 情,言在彼而意在此,能在常情常理上翻出 新意。清人浦起龙谈及此类诗歌时说“心已 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这两句话形象的 描述出了对写法的特点。
古典诗歌表达技巧
——对写法
“对写法”
在中国古典诗歌游子怀乡思人类的诗歌中有一种很特殊的 表现手法,即诗从对面飞来。这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
独特的写作技法。本来诗人明明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作
者却撇开自己,不直接描述,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 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也叫“对 写法”或“对面”悬想。 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