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文化调查报告中国茶的源流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的古字)而解之。
”我国有关茶的记载的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所以我国也称得上是茶的起源地。
后来有陆羽的《茶经》、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等都对茶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
《神农本草》、《食论》、《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书中均有关于“茶”的条目。
诗人李白、陆游、袁枚、苏轼等都有记录茶的诗篇。
中国茶的用法发展1药用在我国,饮茶之始,是“食饮同宗”。
我们祖先仅把茶叶当做药物,他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羹汤,供人饮用。
传说早在四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就有“得荼而解毒”之说。
经过后人长期实践,发现茶叶不仅能解毒,而且配合其他中草药,可医治多种疾病。
《神农本草》记载有“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
东汉神医华佗在《食论》中也说茶味道较苦,但经常服食的话则有利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明代顾元庆在《茶谱》中写道:“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痤、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世界最早的茶叶专著——陆羽《茶经》、清代黄宫绣在《本草求真》都有相关记载。
2食用食用茶叶,就是把茶叶作为食物充饥,或是做菜吃。
《晏子春秋》中就有记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晏子就将茶作为下饭的菜食用。
东晋郭璞《尔雅》注疏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做羹饮。
”上述为古代的食茶之说,流传至今还有一些原始形态的茶食,如擂茶。
在湖南、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等地都有浓郁的吃擂茶风习。
擂茶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鲜茶叶)做成,故又名“三生汤”。
实际上,“三生”也并不仅仅只有三种食物,原料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故其还有“五生汤”“七宝茶”等名称。
还有一种叫做“姜盐豆子茶”:取适量茶叶和炒香的黄豆、芝麻、姜、盐放入茶碗中,直接用开水沏泡即成。
豆子茶是十分古老的一种食茶,在广大的南方水乡地区,都能寻见它的影子。
不过流行在江南地区的豆子茶只能算半原始的食茶了,若要追寻它更古老面貌,或许,至今还保存在湘西等地的侗族中的“豆子茶”,是最可借鉴的。
3饮用饮用就是把茶作为饮料,或是解渴,或是提神。
中国的饮茶,在秦统一巴蜀之前就已经在巴蜀兴起了。
巴蜀的茶事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华阳国志》中云:“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密……皆纳贡之。
”材料中记载了西周初年,巴蜀向周朝进贡的物品,其中就有茶。
秦汉至西晋这一阶段,巴蜀茶事进一步发展,达到繁盛时期。
在西汉成帝时王褒《僮约》中就有所反映:“脍鱼炰鳖,烹荼尽具”“武阳买茶,杨氏担荷”。
反映了当时成都一带,饮茶已成风尚,在富豪之家,饮茶还出现了专门的器具。
并且茶叶已经商品化,还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
巴蜀的茶风的对外传播也包括向北方传播。
但由于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西汉时,茶是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才传到了当时的京城长安。
由于上层社会对饮茶的崇尚,饮茶之风在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也发展起来。
饮茶方法的演变1唐代烹茶唐人饮茶讲究鉴茗、品水、观火、辨器。
在饮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唐朝是我国饮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到唐代中期饮茶已蔚然成风。
陆羽写出了《茶经》,创制二十四器,还将饮茶分为赏茶、鉴水、列具、烹煮、品饮等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使人感受到在饮茶过程中置身于美的境界之。
唐代饮茶开启了品饮艺术的先河,使饮茶成为精神生活的享受。
2宋代点茶宋代饮茶方法在唐代基础上又迈进了一步,迅速发展了合于时代的、高雅的点茶法。
点茶法比唐代煎茶法更讲究,包括炙茶,碾罗、候汤、点茶等一套程序。
宋代点茶用饼茶,在点茶之前,还要用沸水冲洗杯盏,预热饮具。
3明清泡茶中国饮茶在经历唐宋的高峰之后,又迎来了另一个高潮,明清时代无论是茶叶的生产和消费,还是茶的品饮技术都发生了变革,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中国茶饮史上留下灿烂辉煌的一页。
明朝的宁王朱权“崇新改易”,简化饮茶程序4当代饮茶随着沸水冲泡法主导地位的确立,清饮成为我国大部分人的主要饮茶方式,但调饮方式依然存在。
除此之外,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再加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不断加深,当代的饮茶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和形式,如袋泡茶、灌装茶、冷饮等。
中国茶文化精神茶文化: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其精神财富的部分。
1茶文化的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即人们从事茶叶生产的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即有关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制度文化:即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
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
行为文化:即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以茶礼、茶俗以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
心态文化:及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
2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是指导茶文化活动的最高原则。
中国茶道精神,是和中国的民族精神、中国民族性格的养成、中国民族的文化特征相一致的。
茶道是以一定的环境氛围为基础,以品茶、置茶、烹茶、点茶为核心,以语言、动作、器具、装饰为体现,以饮茶过程中的思想和精神追求为内涵的,是品茶约会的整套礼仪和个人修养的全面体现,是有关修身养性、学习礼仪和进行交际的综合文化活动与特有风俗。
3茶文化的重点是茶艺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在一定意义上包含以下几个方面:a茶艺的范围仅仅限于泡茶和饮茶的范畴,种茶、卖茶和其他方面的用茶都不包括在此行列之内。
b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
c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
4茶艺的特点哲理为先:中国茶艺最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净。
审美为重: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
个性为要:中国茶艺注重意境,百花齐放。
实用为佳:茶是用来喝的,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
中国茶俗1擂茶——流行于我国南方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的传统饮茶习俗。
2镇巴烤茶——陕西汉中东南约180km的镇巴一带,山民春、夏、秋、冬四季都喝烤茶。
3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白族招待宾客用著名的三道茶。
4雷响茶——云南白族人家招待客人的另一道茶。
5油盐茶——傈僳族聚居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饮茶方法。
6龙虎斗——玉龙雪山下的纳西族的一种茶。
7竹筒茶——居住在澜沧江畔、孔雀之乡、凤尾竹下、主楼之上的傣族喝的一种茶8侗族打油茶——又称煮油茶,在广西、湖南、贵州及其毗邻地区流传颇广,尤其在广西恭城的侗族聚居地非常普遍。
9酥油茶——藏族流行的一道茶。
10回族盖碗茶——以茶具命名的一道茶,俗称盖碗子、盖碗盅。
茶树知识1、茶树的起源:是一种多年生的木本、常绿植物,属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原始花被亚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
起源于距今1亿年以前的晚白垩纪,对于茶树的原产地,近代一些学者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学者已经确认是在中国,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2、茶树品种的命名与分类一是以品种产地命名。
如产于浙江省淳安县的鸠坑种、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的黄山种。
二是以品种形象命名。
如叶小瓜子的瓜子种、叶似柳树叶的柳叶种、叶形如槠树叶的猪叶种。
三是以叶片大小命名。
如小叶种、中叶种和大叶种。
四是以发芽迟早命名。
如早生种、中生种、晚生种、清明早、不知春和瞌睡茶等。
五是以芽叶或叶片色泽和茸毛多少来命名。
如紫芽茶、白茶和白毛茶等。
六是根据产地并结合芽叶性状来命名。
如产于云南勐海县的勐海大叶种,产于福建省福鼎县芽叶茸毛特多、芽色银白的福鼎大白茶等。
七是按品种特点来命名。
如叶片如槠树之叶、发芽整齐的槠叶齐,芽叶黄绿色、发芽早的菊花春,新梢生育期长、霜降前后仍有芽叶可采的迎霜。
八是冠以地名或单位并加以编号的新品种。
如龙井43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育成的适制的龙井茶的新品种。
浙农25和浙农113等为浙江农业大学育成的新品种,台湾1号至台湾15号等由台湾省茶叶试验场育成。
(七)茶叶知识1、茶叶分类的方法按照制造方法和品质上的差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青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按照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按照加工过程分为粗加工、精加工和深加工。
按照销路分为外销茶、内销茶、边销茶和侨销茶四类。
按照生产地区分,如阿萨姆红茶、云南红茶、浙江龙井。
还有则就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类。
还有的将非茶之茶也列为一类,如罗布麻茶、人参茶、杜仲茶。
2、茶叶依加工方式及发酵程度大致分为不发酵类、半发酵类及全发酵类,各茶类制造流程如下:不发酵茶类茶青——炒青——揉捻——干燥——龙井茶青——炒青——揉捻——滚桶初干——滚桶整形——再干——眉茶、珠茶茶青——蒸青——初揉——中揉——精揉——干燥——煎茶半发酵茶茶青——室内摊青萎凋——烘青——轻揉——焙干——白类茶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8%~25%——炒青——揉捻——干燥——文山包种茶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8%~25%——炒青——初干——热团揉——再干——乌龙茶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50%~60%——铁观音茶茶青——日光萎凋(热风萎凋)——室内萎凋及搅拌(进行部分发酵)——发酵程度50%~60%——炒青——回干——揉捻——干燥——膨风茶、白毫乌龙全发酵类补茶青——室内萎凋——切青——揉捻——补足发酵——干燥——切青红茶补茶青——室内萎凋——揉捻——解块——补足发酵——干燥——工夫红茶补茶青——室内萎凋——揉捻——揉碎——补足发酵——干燥——碎红茶补茶青——室内萎凋——揉捻——筛分——再揉——补足发酵——干燥——分级红茶3基本茶类(1)绿茶绿茶类属不发酵茶(发酵度:0)颜色:碧绿、翠绿或黄绿,久置或与热空气接触易变色。
原料:嫩芽、嫩叶,不适合久置。
香味:清新的绿豆香,味清淡微苦。
性质:富含叶绿素、维生素C。
茶性较寒凉、咖啡碱、茶碱含量较多,较易刺激神经。
(2)红茶红茶类属于全发酵类(发酵度:100%)颜色:暗红色原料:大叶、中叶、小叶都有,一般是切青、碎型和条型。
香味:麦芽糖香,焦糖香,滋味浓厚略带涩味。
性质:温和。
不含叶绿素、维生素C。
因咖啡碱、茶碱较少,兴奋神经效能较低。
(3)青茶青茶类属于半发酵茶(发酵度:10%~70%)颜色:青绿、暗绿。
原料:两叶一芽,枝叶连理,大都是对口叶,芽叶已成熟。
香味:花香果味,从清新的花香、果香到熟果香都有,滋味醇厚回甘,略带微苦亦能回甘,是最能吸引人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