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实词: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4

文言实词:通假、古今异义、偏义复词4

文 偏 今 通言 义异假 复 义 、实 词、古 词
【知识网络】
1、通假字 文言实词 5、词类活用 4、偏义复词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通假字
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代汉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字,而用另
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代。这种现象叫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 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有的词古今词 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 物了。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汤:古代本义为”热水”,今则菜汤、米汤等。
“为”是“是”。再如“妻子”“地方”“可以”“因为”“祖父”“不行”“突
出”“前进”“不过”“十一”等,课本内外,比比皆是。
方法感悟
(一)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 正确理解古今异义,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
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与蔺相如》) 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 译为“指出来, 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 [今义] 举动,名词
8、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 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 语表示了。 目 现换成“眼睛” 寡 现换用“少” 足 现换用“脚”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愿为市鞍马。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高考考查实词的重点之一是
古今同形异义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
• [古义] 地位低,见识短浅(中性词) • [今义] 品德低下 (贬义词)
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 [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中性词) • [今义]为正义而舍弃生命 (褒义词)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 [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 (中性词) •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 (褒义词)
通假。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那个字
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都要按本字来解
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3、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5、举酒属客 “属”通“嘱”:劝人饮酒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代替“溟”,“溟”,水旁,是
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
“海”的意思。
“尊”代替形声字“樽”,“樽”,木旁,是“酒杯”的意思。
“材”是形声字,代替声旁字“才”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①距关,毋内诸侯 “内”通“纳” ,接纳、使· · 进入 “距”代替本字“拒”,“把守”的意思。
然后 古 现 然而 古 现
这样以后 表示顺承的关联词。 这样却 表示转折的关联词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1)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 [古义] 那 / 实际上
• [今义] 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副词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古义] 跟随 / 而且 • [今义] 表示更进一步,连词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 [古义] 当中 / 夹杂着 • [今义] 当中,名词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 [古义] 品行 / 做
6、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 变化,要么由“褒”变“贬”,要么由“中性词” 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 坏人的帮凶,贬义词。 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 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练习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
练一练
1、张良出, 要 2、君子
1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项伯

生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畔之 闵凶

3、寡助之至,亲戚 4、臣以险衅,夙遭 5、拜送书于 庭 6、唯大王与群臣
叛 悯


熟 7、愿伯俱言臣之不敢 倍 德也 背 8、扁鹊望桓侯而 还 走 旋
孰 计议之

练一练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古义]指父母兄弟,或内外亲属 • [今义]旁系亲属 5)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 • [古义]指老人或长辈 • [今义]指岳父 6)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天论》) • [古义]妖异、奇怪的现象 • [今义]指迷信传说中的怪物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直 ”通 “值”
“禽 ”通 “擒”
“坐”通“座”,座位
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修治。 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②同音形异通假
如:手裁举
“裁 ”通 “才”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通“德”,感激 “蚤 ”通 “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再如: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叛 “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遇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4.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 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
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 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4.解释下列下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②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的意思。
③“召有司案图”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 ④〔一厝(cuò)朔东〕一座放在朔东。厝,同“措”,放置。
小结
文言文中的通假涉及面广,但中学课文所涉及的并不多,充其量就是一 百几十个,如果依据通假字的有关规律去归类整理,平时多识记一些常见的 通假字,这对文言文阅读大有帮助。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古今异义
什么叫古今异义?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
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
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 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 “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 文言文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类别
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两大变
2.词义缩小
顾名思义,就是词的涵义或表达的范围缩小了。 如由泛指演变为专指等。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 气味。“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这里的“臭”必须解释为“气味”。 再如:“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 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二世使人让章邯
4)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赤壁怀古 》)
• [古义] 杰出、英俊(褒义词) • [今义] 生活放荡(贬义词)
5)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孔雀东南飞》)
• [古义] 迎接(中性词) • [今义] 奉承、拍马屁 (贬义词)
7、单音偶合
指两个单音节的词语放在一起刚好和现代汉语中的
双音节词形式相同,但意思不同的情况。
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或不平常。今义:副词,表程度。 ②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⑤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黄河,专有名词 [今义]泛指江河
是女子不
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 [古义]专指女子相貌好看 • [今义]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1.解释下列各句中下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 呼。 (3)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古义:秋季。 今义:一年。
怎样掌握通假字
(1)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
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
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
(2)要了解通假的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四类:
①同音形近通假:借字和本字的读音完全相同。
如:列缺霹雳
“列 ”通 “裂”
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再如: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D)
A.或师焉,或不焉 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句读之不知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 A.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失其所与,不知
高考真题[2009江苏卷] B.治国不失秉 “秉”通“柄”,权柄 高考真题[2010湖北卷] C.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畜”通“蓄”,储备 “监”通 “鉴 ”, 高考真题[2010山东卷] 引申为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通“猝”,仓猝 “教训” 高考真题[2011浙江卷] (2)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 (《新唐书.张文瓘传》) 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 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不能不省察。
2.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