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一、选择题
1.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不明□。
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
”(注:□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历史背景是()
A.红军转战南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2.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赞成票。
这件事表明()
①德日在国联中起操纵作用②英法等大国纵容意大利的侵略③国际形势有利于意大利的侵略④国联制裁侵略、维护和平的宗旨具有虚伪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3.下图是西班牙国际纵队的海报。
在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的民族战争中,国际纵队()
①为抗击法西斯的侵略所组建②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组建③体现了强烈的国际主义精神④在法西斯集团的分化下瓦解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4.西班牙内战时,英国与法国实行的“不干涉”政策实际上是纵容侵略政策。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
A.客观上限制了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进行援助
B.直接支持佛朗哥叛军
C.直接支持德意公开干涉西班牙
D.客观上限制了西班牙共和国取得武器援助
5.在德国法西斯不断扩展自己势力的同时,为使西方列强相信,德国“是反对赤祸的决定性堡垒”,希特勒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B.大力扩展陆军
C.大力发展军事工业D.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埃塞俄比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然资源丰富。
意大利占领埃塞俄比亚,不仅能把意属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连接起来,还可以控制英法从红海到印度洋的航道,加强其在地中海东部的势力。
所以,墨索里尼上台后,处心积虑地准备入侵埃塞俄比亚。
材料二“国际纵队”由54个国家的反法西斯主义者组成。
“国际纵队”的战士在志愿参与西班牙反法西斯斗争时,都在一份誓言中签过名,这一誓言的结尾是这样的:“我自愿来到这里,为了拯救西班牙和全世界的自由,如果需要,我将献出最后一滴血。
”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西斯国家侵略埃塞俄比亚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西班牙内战的性质。
(3)分别指出20世纪30年代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的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协定签订后,希特勒曾对他的党羽说:“我们必须……利用布尔什维主义的幽灵来遏制凡尔赛诸国,要使他们相信,德国是反赤祸的决定性堡垒。
这是我们渡过危机、摆脱《凡尔赛和约》和重新武装的唯一方法。
”
材料二日本驻英国大使吉田茂指出:“尽管日本军部说防共协定只不过是反共的意识形态问题,但这个完全是表面上的借口,骨子里显然是要和德意联合起来对抗英法,并进而对抗美国。
”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协定”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德日的这一策略取得了成功?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吉田茂为什么说德、意、日要联合起来对付英法和美国。
(3)请以20世纪30年代的事例证明德、意、日三国已挑战了英法和美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平津局势紧张,津浦路列车只能北达济南,从济南南下避难的人突然增多。
【答案】B
2.【解析】早在1933年,德国就退出了国联,所以凡是含①的选项均错误。
【答案】B
3.【解析】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失败后,国际纵队解散。
国际纵队并不是在法西斯的分化下瓦解的,因此,④的叙述不正确。
【答案】A
4.【解析】本题考查“不干涉”的含义。
该政策是指不向交战双方提供武器援助。
而当时力量对比上法西斯力量占上风,且法西斯力量可以从德意获得武器援助,故“不干涉”政策实际上起到了纵容侵略的作用,客观上限制了西班牙共和国从英法美获得武器援助。
【答案】D
5.【解析】1936年,德日签署了《反共产国际协定》。
当时法西斯的势力不断增长,但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过早刺激英、法、美等国,“反共”成了它们结盟的最好招牌。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6.【答案】(1)①埃塞俄比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并且自然资源丰富。
②法西斯国家企图控制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扩大战争作准备。
(2)西班牙内战既是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反动保守势力的革命战争,同时也是一场有国际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3)埃塞俄比亚1935~1936年抗意民族解放战争,是非洲地区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
它不畏强暴、坚持抗敌的精神,给世界人民以宝贵的启迪。
西班牙1936~1939年的局部战争,由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它牵制了德、意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支持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7.【答案】(1)1936年11月德日签订的《反共产国际协定》。
这一策略表面上打起了“反共”的旗号,好像站在了英法的一边。
(2)原有的国际关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由英法和美国主导,德、意、日三国受到束
缚。
随着三个法西斯国家势力的增长,它们加快了侵略扩张的步伐,注定最终要打破原有的国际秩序。
(3)德:1935年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并于次年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1936年德国干涉西班牙内战。
意: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
日: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制造七七事变全面侵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