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户外部分中草药图谱

户外部分中草药图谱

26
香附
• • • • 性味:辛微苦甘,平。 归经:入肝、三焦经。 宜忌: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 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 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 (1)理气解郁:用于肝气郁结之胸胁及胃腹胀痛。 • 配柴胡、青皮治胸胁痛。 配高良姜(名良附丸)治 胃寒痛。 • (2)调经止痛:用于肝气郁结之月经不调、小腹 胀痛。
19
水蜈蚣
水蜈蚣
• 【分布】:生长于水边、略旁、水田及旷野湿地。全国大 部分地区有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 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东北等省区。 • 【性味】辛,平。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 捣敷。 • 【功用主治】治感冒风寒,寒热头痛,筋骨疼痛,咳嗽, 疟疾,黄疸,痢疾,疮疡肿毒,跌打刀伤。
4
一点红
• 【源形态】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10-70厘米。茎直立, 无毛或被疏毛,时有分枝。茎下部的叶片长5-10厘米,通 常卵形,琴状分裂或具钝齿,上部的叶小,通常全缘,基 部耳状,多少抱茎,无柄,叶背常为紫红色,故别名红背 叶。花期长,春末至冬初开放,头状花序,长12-14毫米, 具长柄,花枝通常二歧分枝。总苞绿色,圆柱状,基部稍 膨大,苞片1列,约与花冠同长;花紫色,全为两性管状 花,花冠先端5齿裂。瘦果圆柱形,长约4毫米,有棱,冠 毛白色,柔软。
• [别名]苦荬、老鹳菜、盘儿草、鸭舌草、苦 球菜、兔仔草、牛舌草、土蒲公英、黄花 菜、苦碟子、苦丁菜、败酱草、墓头回。 • 为菊科野苦荬属植物抱茎苦荬菜。以全草 入药。夏季( 5~6月)间开花时采收全草, 晒干。 • [化学成分] 含黄酮苷约0.5%。
9
苦买菜
•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痈疖亲毒;乳痈; 咽喉肿痛;黄疸;痢疾;淋证;带下;跌打损伤
香附
24
香附
25
香附
• 别名:香头草、回头青、雀头香(《江表传》), 莎草根(《别录》),香附子(《唐本草》),雷公头 (《纲目》),香附米(《本草求真》),猪通草茹 (《陆川本草》),三棱草根(《中药志》),苦羌头 (《中药材手册》)。 • 产地:生于荒地、路边、沟边或田间向阳处。分 布于辽宁、河北、 山东、山西、江苏、安徽、 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 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其中山东产者称东香附,浙江产者称南香附,品 质较佳。
15
火炭母
【性味】微酸、微涩,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消滞,凉血止 痒,明目退翳。用于痢疾,肠炎,消化不 良,肝炎,感冒,扁桃体炎,咽喉炎,白 喉,百日咳,角膜云翳,霉菌性阴道炎, 白带,乳腺炎,疖肿,小儿脓疱疮,湿疹, 毒蛇咬伤。 【贮藏】置干燥处。
16
水蜈蚣
17
水蜈蚣
18
• 别称:裂叶秋海棠、三荚草(《岭南采药录》),金钮子 (《广州植物志》),金钮草(《福建民间草药》),夜摩草 (《广西药植图志》),寒气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 十字草(《江西民间草药》),姜虫草、露水草、水牛草、 三步跳(《贵州民间药物》),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 (《四川中药志》),水香附、燕含珠(《重庆草药》),发 汗草(《中国药植图鉴》),山蜈蚣、水乌梅、无头香附、 龙吐珠(《泉州本草》),金牛草、水香草(《湖南药物 志》),一粒雪、土柴胡、三角草、落地杨梅、三箭草 (《闽东本草》),球头草、顶棍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 手册》),雷公草、地杨梅、三人扛珠(《江西草药》),寒 热头草、三角棱草、一粒珠、九头香、细竹草、杨梅草、 苦香子、水竹钵(《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三棱环、一粒 子草、黄古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水金钗(《陕西中 草药》),水土香(《福建中草药》),钢拳头(江西《草药 手册》),库鞠恣托(藏名)。 • 【化学成分】含挥发油。牡荆素等黄酮类
20
水蜈蚣
【附方】 ①治时疫发热:水蜈蚣、威灵仙,水煎服。(《岭南采药录》) ②治赤白痢疾:鲜水蜈蚣全草一两至一两五钱,酌加开水和冰糖五钱, 炖一小时服。(《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疮疡肿毒:水蜈蚣全草、芭蕉根。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 志》) ④治跌打伤痛:水蜈蚣一斤。捣烂,酒四两冲。滤取酒二两内服,渣 炒热外敷痛处。(《广西药植图志》) ⑤治一般蛇伤:水蜈蚣二两。捣烂,酒二两冲,内服一两,一两搽抹 伤口四周。(《广西药植图志》) ⑥治皮肤瘙痒:水蜈蚣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⑦治百日咳,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水蜈蚣干品一两至二两。水煎服。 (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⑧治疟疾:水蜈蚣一两。水煎,于疟发前8~4小时服。(《江西草 药》) ⑨治小儿口腔炎:水蜈蚣根茎一两。水煎,冲蜂蜜服。(《浙江民间 常用草药》) ⑩治风湿骨痛:水蜈蚣一至二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⑾治刀伤骨折:鲜水蜈蚣捣绒,包患处,一天换药两次。(《贵州草 药》) ⑿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水蜈蚣鲜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 中草药》) ⒀治气滞腹痛:水蜈蚣鲜全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21
水蜈蚣【临床应用】
①治疗疟疾 取水蜈蚣全草连根(晒至半干)2~3 两,水煎3~4小时。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或前1天 顿服,连服3天。共治48例,其中21例用2两,服 药前血检找到疟原虫,服药后症状消失,厚血片 未查得疟原虫者15例;用3两的27例,有效24例。 认为剂量不宜少于3两,煎药时间不少于3小时, 服药不少于3天。但据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寄 生虫病研究所用小白鼠所作的实验结果证明:水 蜈蚣对鼠疟原虫作用不佳,可以初步肯定抗鼠疟 原虫无效;同时观察到水蜈蚣根部的浓缩煎剂与 乙醇回流浓缩液均具毒性,因此,用大剂量的水 蜈蚣进行临床试验前,极有必要先做测毒试验。 ②治疗乳糜尿 取干水蜈蚣根茎、桂圆各2两,水煎 服,每天1剂,或代茶,连服15天。治疗100余例, 22 均有一定效果。
• 生于山野、路旁、村边。主产广东、广西、福建、贵州、 江西。 采制 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趁鲜切段,晒干。
5
一点红
• 化学成分 含微量氢氰酸、生物碱、酚类。
性味 性凉,味微苦。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炎,利尿。用于肠 炎、痢疾、尿路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结 膜炎、口腔溃疡、疮痈。 【注意事项】孕妇慎服。
11
火炭母
12
火炭母
13
14
火炭母
• 【别名】翅地利、火炭星、火炭藤、白饭草、白 饭藤、信饭藤 。
• 蓼科植物火炭母为多年生草本,全株均可入药。 • 主产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 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等地, 日本、菲 律宾、印度也有分布;生于山谷、灌丛、水沟边 或湿地上。 • 用途: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扁桃腺炎、咽喉炎、 赤白带下、风湿骨痛、肠炎、痢疾、皮炎、湿疹、 跌打损伤、乳痈疮疖
27
香附的传说
从前有个姑娘叫索索,天生丽质,心地善良。 有一年,古砀郡大 旱,十月无雨,百草皆枯。索索迫于生计嫁到故黄河边的一个茅庄, 不料这里正闹瘟疫,大人小孩胸闷腹痛,自从索索嫁来以后,丈夫安 然无恙,问索索,索索也不知,丈夫隐约感到,索索身上有股香气, 断定这是驱疫的奥秘,于是便让索索外出给众人治病,不几天,全村 人又都露出了笑脸。 • 庄户人家闲着没事,又扯起索索看病来,一传十,十传百,传到 索索丈夫耳朵里,竟成这样的话:“……索索每到一家,就脱去衣服, 让大人小孩围过来闻……”丈夫虽有拯救乡亲之心,但决不容这种方 式,于是两人常闹别扭。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夹的夜晚,丈夫下了毒 手把索索害死了。名声不好的女人是不能入棺的,秫秸一捆埋到河边。 不几天,就在索索的坟上长出几缕小草,窄窄的叶,挺挺的茎,蜂也 围,蝶也绕,有人说:索索风流,死后也招小虫子。丈夫听后,挖地 三尺,把尸骨深埋。可过了一段时间,小草又冒出,依然招蜂引蝶, 丈夫又去挖又去埋,可草越挖越多,越埋越旺。于是人们后悔了:索 索死的冤屈,千万不要再挖了,将来万一再闹心口痛,说不定这草能 治病…… • 直到今天,尽管药名改叫香附子,可当地人仍叫它索索草。可惜 的是要想用它理气止痛,必挖出其身,三个根球一个比一个深。
中草药
• • • • • • • • • • 一点红 苦买菜 火炭母 水蜈蚣 香附 地稔 旱墨莲 风轮草 大丽花 白背花 • • • • • • • • • 小构树 穗序葱木 梵天花 黄槐 落地生根 乌桕 苦楝树 两面针 假连翘
1
一点红
2
3
一点红
学名:Emilia sonchifolia (Linn.)DC. 英文名:Sowthistleleaf Tasselflower,Red Tasselflower 科名:菊科 Compositae 别名: 叶下红、羊蹄草、红背叶、七十二枝花、假芥兰、 山羊草、天毛草、野芥兰、牛尾膝、喇叭红草、羊蹄角、 散血丹。 来源 为菊科植物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 (L.)DC.的全草。
6
一点红
• 【制法】去杂质洗净,鲜用或干用。 【性味归经】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消肿。上呼吸道感 染,咽喉肿痛,口腔溃疡,肺炎,急性肠炎,细 菌性痢疾,泌尿系统感染,睾丸炎,乳腺炎,疖 肿疮疡,皮肤湿疹,跌打扭伤。
【用法用量】 0.5-1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缚患 处。
7
苦买菜
8
苦买菜•28Fra bibliotek地稔29
地稔
• • • • • 别名:铺地锦、地红花 为野牡丹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地稔原产于中国南方地区,越南也有分布。 【性味功能】:甘、涩、平 【归经】《闽东本草》:"入肝、肾、脾、 肺四经。" • 【临床应用】治疗 消化道出血
30
地稔
• 【功用主治】活血止血,清热解毒。治痛经,产后腹痛, 血崩,带下,便血,痢疾,痈肿,疔疮。 ①《生草药性备要》:"叶,煎水,洗疳痔热毒、麻疥烂 脚,蛇伤。" • ②《陆川本草》:"止血,解毒,消炎。治子宫出血,痢 疾,疮痈溃烂红肿。" • ③《闽南民间草药》:"清热解毒,活血消疝。治赤白痢, 产后腹痛。" • ④《闽东本草》:"治痛经,崩带,血痢,痔瘘,风疹, 疝气。"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 用:煎水洗或捣敷。 【宜忌】《闽东本草》:"孕妇忌用。恶麦冬、硫黄、雄 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