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人教2018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人教2018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
材料: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3、农民收入的近1/3、出口创汇的近 2/5都来自乡镇企业,而且这些都是国家财政很少支持的情况下实现的。1996年 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达13508万人;2000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为12816万 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7.33%。 到2000年底,有38家乡镇企业 的商标成为全国驰名商标,有 216个产品获得中国乡镇企业名 牌称号。
为了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1980年,四川首先在广汉县 进行了人民公社政社分开、恢复乡政府的改革试点。图为取消人 民公社后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川广汉县向阳乡人民政府。
项目 所有制形式
经营方式 分配方式
影响
人民公社
公有制 统一经营 集中劳动 统一分配
没有积极性 农业发展停滞
贫穷
家庭联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 (3)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后,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 解决,但无法使农民致富, 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节省出 来,那么该如何解决农民 致富和农村剩余的劳动力 的问题呢?
(三)发展: (1)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土地公有、包产到户、 自主经营
调动积极性 农业大发展
结合成功或失败的经验,说明生产关系变革应遵循什么规律?
应遵循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住生产关系的变 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
(1)在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 合,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包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 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 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 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 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 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 织签订承包合同。
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剩下都是自己的
调动积极性 农村经济发展 开始富裕
拓展: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事件
土地改革(1950- 1952)
核心内容 地主私有 农民私有
意义 解放生产力开辟农业发展道路
农业合作社(1953)
私有制
公有制
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人民公社化(1958)
一大二公
挫伤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2.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材料二:1956年夏天,上海天气很热,一家企业想买一批风扇,就打报告到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果经过11个部 门的层层审批,等申请报告批下来,夏天早过去了。 材料三: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 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 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两则材料说明国有企业中存在哪些问题?
(3)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农民个体经济是单纯的以农民个体力量进行的一家
一户的落后的生产方式;承包责任制下,集体统一农田基本建设,是家庭分散经营 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制度。
(4)产品分配方式:农民个体经济不存在按劳分配和集体提留;承包责任制
贯彻了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5)发展后果:个体经济的经营方式落后,个体力量薄弱,亦无法采用农业
机械和新技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利于 改革农业经营结构,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商品化、现代化。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 行时的标语“联产承 包好”。
3、推广: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 普遍实行。 1984年,全国99%的生产队选择了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际已不存在。
河南新乡华星制药厂(刘庄)
河南新乡刘庄村 山东滕州大宗村
江苏江阴华西村 河南临颍南街村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
(一)背景:1、农村改革成功,为继续深化改 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 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 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 的讲话)
绿色蔬菜基地
水 果 生 产 基 地
花卉生产基地 茶叶生产基地
(2)乡镇企业的发展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或个人创办的 各类企业。乡镇企业原来叫社队企业, 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基本没有活力。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 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城 市化进程。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一)背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 村开始。 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人民 公社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过程 (1)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 盈亏。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 (2)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 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1)背景:农民个体经济是建国后,为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经土地改革形成的;
承包责任制是为纠正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弊端而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2)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农业合作化前,土地等生产资料归个体农民私有,实
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承包责任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土地和生产资料所 有权归国家和集体,农民只是享有经营和使用权。
材料一:“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 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材料二:改革后一年,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人均收入 从22元增加到400元,生活有了改善。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 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拓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我国农业合作化前的农民个 体经济的主要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