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由来故事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
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
下。
”“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
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
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
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
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
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
每逢他
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
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
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
此后,寒食、
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
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
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
每届清明,人
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从前,有个叫王二毛的农夫,他勤劳善良,热心助人,是个难得的好心人。
清明节那天,他和同村的村民一起上山扫墓。
这时他看到一个陌生的白发老妪正坐在
山脚下长吁短叹,希望上山扫墓的村民能背她上山。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山上的路并不
好走,到处是泥泞,山又陡,平常自己一个人走都不好走,更何况还要背着一个人呢?很
多上山的村民都拒绝了老妇人的请求。
只有王二毛走上前去,表示愿意帮助老人家。
老妇人很高兴,马上跳到了王二毛背上,王二毛这才吓了一跳,原来别看那老妇人瘦
骨伶仃的,背上才发现,比挑上百来斤粮食还沉。
但王二毛啥也没说,沉一脚浅一脚地背
着老妇人朝山上走去。
走了一个时辰,老妇人也没有要下来的意思,又走了一个时辰,王二毛实在忍不住问:“老婆婆,您要扫的墓到底在哪啊?”老妇人听了笑着说:“你别问,到了自然会告诉你。
”王二毛便不问了,喘着大口的粗气,继续朝前走。
又走了一个时辰,终于老妇人指着山顶的一个突起的小土丘,说:“就是这里了。
”
王二毛赶紧把老妇放下,并立在原地不动,老妇好奇道:“你怎么不回去啊?”王二毛心
想这哪成,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你上山还要我背,下山就能自己走下来?于是便说:
“老婆婆不碍事的,等您祭扫完了,我再背您下山。
”
老妇人听了,哈哈大笑:“你自己还要扫墓呢?这样上山下山几个来回,你的腿脚还
能受得了吗?”王二毛拍拍胸脯说:“没事,年轻着呢!”老妇人又说:“可是我只要求你
背我上山,并没有要你背我下山呀?”
王二毛一根筋,以为老妇说得是客气话呢,坚持要背她下山。
最后老妇不得不道出实情:原来她就是这座山的山神婆婆。
今天早上她和山神打赌,如果谁能在自己上山扫墓的
时候,还能不辞辛苦地背一个不相识的老人家上山,她便赢了,证明这个村庄还是有好心
人在的,同时她会保证这个村庄风调雨顺。
王二毛听说如此,方不在坚持,正要转身下山,又被山神婆婆叫住了:“年轻人,感
谢你背我上山,我要送件礼物给你。
”说着从身上拿出一个布包来,然后山神婆婆化成一
股烟消失了。
王二毛回到家,打开布包一看,是一包干菜笋,布包里面有一行字写道:“清明不吃
笋菜汤,脚骨有点酸汪汪。
”王二毛抓了点干菜笋,用滚水冲泡,果然清香四溢,清淡爽口。
到了第二天,别人因为上山扫墓而四肢酸胀,只有王二毛依旧步履如飞。
不过王二毛
一直都是个善心人,他就把这个干菜笋拿出来和村民分享。
后来便有了家家都制干菜笋的
景象,而每到清明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不忘在就餐时做一碗笋菜汤,希望自己的家人骨健
筋强,身体健康。
这是一个无雨的清明,乍暖还寒。
迷睡了多日的赵氏,突然在清晨苏醒过来,儿孙们一阵惊喜。
这是一座无碑的孤坟,坟土新培。
赵氏被搀扶着站在坟前,身后跪着她的儿孙们。
坟窑里焚烧的火纸呼呼地舞动着。
象
是又再追忆半个世纪发生的那遥远而耳熟的故事。
一个新婚不久已有生孕的妻子,把心爱的丈夫送出大巴山,送到了抗日前线,转战数
载音信全无。
日本投降了,她带着儿子兴高采烈地去寻找久别的亲人。
然而,找到的却是
一件手工缝制的已满是弹孔的衬衣和一枚闪光的勋章。
母子俩没有向部队提出任何要求,
含泪返回故乡。
母亲带着对丈夫的永远思念,儿子带着从未见到生父的终身遗憾,掩埋了
一个仅装有两件遗物的棺木。
孤独的一座坟凸现在大巴山中一个无名而荒芜的小山上,孤寂凄凉。
而自从有了这座坟,每逢清明,荒山上孤坟旁便会多几棵新植的松柏。
年复一年,从没间断。
不知不觉五
十年过去了。
秃山早已被绿树覆盖,孤坟始终被松柏掩映。
参天的大树与新植的小苗相间,构成年轮分明的林带。
起伏山林却没能掩盖赵氏一生的辛酸、坎坷和不老的情结。
“赵哥,我又来了,带着我们的儿孙种清明树了。
时间过的好慢,一年见你一次真不
容易呀。
今天险些来不了啦,不过我迟早一定会来的。
我说过你不会寂寞不会被遗忘的,
有这些清明树陪伴你,你并不孤独。
时间过得真快呀,一转眼,连咱们的儿子都当爷了。
赵哥呀,我这辈子也真够……不说了,我知道你不爱听那伤心的事。
说些别的吧!”赵氏低声自语着。
火纸渐渐烧尽,纸灰随风轻轻飞升。
这个无雨的清明,一座孤坟的周围又多了数棵新植的松柏。
其中有一棵竟是一位八十多岁老妇人亲自种植的清明树。
第二年的清明时节,阴雨绵绵,在那棵清明树旁多了一座新坟。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