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样卷参考答案答案

样卷参考答案答案

一、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 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不准确。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3分)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只有用发展了的理论才能指导发展了的实践。

(7分)
2.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答案要点]
不正确。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格表现价值是相对性,价格与价值量和质上是经常背离的。

(7分)而且有价格的东西可以没有价值,如未开垦的土地等。

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3分)
3.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案要点]
不正确。

把剩余价值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5分)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

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5分)
4.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成反比,所以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对自己不利的。

[答案要点]
不正确。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是对社会劳动生产率而言的。

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对商品生产者有利。

(4分)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生产者为了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想办法降低自己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商品生产者为了实现这一点,就必然会不断地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以,认为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对自己不利的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6分)
二、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
1.〔答案要点〕
( l )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7分)
( 2 )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可能一次完成。

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8分)
2. [答案要点]
(1)第一部类的剩余价值率为200%,资本有机构成为5:1。

(5分)
(2)3000c+60v+120m=480(5分)
(3)简单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第一部类生产的部分生产资料卖不出去。

(5分)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计30分〗
1、试论述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并用以阐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的含义。

[答案要点]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放在的两种不同的状态,它们是辨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7分)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是我国经过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而发生质变的结果。

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新质基础上新的量变。

因此,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社会。

(4分)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社会有若干质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旧的思想和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的影响等实际情况,决定了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的两边准备,是不能达到新的阶段的。

(4分)
2. 为什么说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怎样理解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答案要点]
社会历史是由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它具有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1)社会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的形成与实现无需人的参与,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起作用。

社会历史规律则直接同人的有目的活动相联系。

认识社会历史规律不能离开人的活动,但又不能把人的活动等同于社会历史规律。

必须从人的物质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社会历史规律。

(5分)
(2)社会历史规律虽然不同于自然规律,但同样具有客观性。

社会历史规律虽然存在并实现于人的活动之中,但并不等于是主观随意的东西。

社会历史规律是社会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它的客观性根源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

(5分)
(3)人的活动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

人们总是在既定的历史舞台上从事着现实的实践活动。

同时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历史前提来理解人的活动,也不能离开社会历史条件来理解社会历史规律。

(5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