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定风波公开课详案

定风波公开课详案

定风波公开课详案
定风波详案
• 1、兴趣导入:有人说:柳永的词只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手执红牙板,吟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的词,必须要找关西大汉,怀抱铜琵琶,手绰铁板,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为什么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只有女孩才能把那种韵味唱出来,而苏轼“大江东去”就必须找关西大汉唱呢, 不同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这就要求我们在诵读时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做一趟关西大汉,通过诵读来学习苏轼的另一佳作《定风波》。

希望可以打破时空限制跟苏轼达到心灵相通。

2、提出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诵读
1、预读课文(三分诗词,七分读。

请同学大声地自由诵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出
节奏,读出情感。

然后我们请同学起来试着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

) 3
2、个人诵读,学生点评,生生互动。

师生共探节奏,语气和情感。

3、听读(现在让我们来聆听名家诵读,同学们在书上划分节奏和标注重音和轻声,揣
摩情感。

)
4、齐读
二、赏读
那么初读完作品后,让我们来赏析内容,师示范朗诵小序,提问全班同学,请问这首词的小序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有何作用, 3
很好,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带着问题对全词进行思考,这个问题是走在风雨中的东坡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或者说在风雨中东坡是什么样子的,独立思考后可以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完整文字,五分钟后我请同学起来展示自己的成果。

生回答
师落实
明确:
1、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

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豪迈。

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随意而安。

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

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五祖一位弟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倒有几分禅意了)……
2、从节奏到形象,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情感,如果让你找出最能体会作者心愿的词,你会想到哪个字,
板书:归因(风雨)
1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

那么词人因何而
归,“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那么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联系写作背景谈。

) 生说
(背景穿插: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

(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欲投江自尽。

但谪贬路上,壮美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

由此可见苏轼之归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风雨,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人生仕途的风雨。

——回首。

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归到何处,
苏 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多次。

他要往哪归,与学生共同探讨拓展: 二、展读
结合文本及选读的两首诗词、以前的相关作品分析: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 hu2声)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个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
他想归哪儿,(形体,神:心)板书:归果(心)。

(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生探索
师讲解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

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

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从雨一直下,到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彩虹总让普通的我们欢喜我们忧,然而东坡却不躲雨也无悲喜,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四、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网上有一篇文章,说道: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

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
2
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生说
师结: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五、美读
女:莫听/穿林/打叶声,男:何妨/吟啸/且徐行。

女: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男:一蓑/烟雨/任平生。

女: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男:山头/斜照/却相迎。

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结束语: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苏轼的人生,苏轼的作品,苏轼的心灵。

但愿时时心有东坡词,人生从此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附板书:定风波
苏轼
因:风雨

果:心
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