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30分)
1.行政授权:行政授权是授权的一种形式,指行政组织内部上级机关把某些权力授予下级行政机关或职能机构,以便下级能够在上级的监督下自主的行动和处理行政事务。
2.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执行是指在行政相对人拒不履行国家行政主体所作出的,并且已经生效的具体行政行为所确定的义务,有关国家机关依法强制该相对人履行该义务,或者由国家机关本身或第三人直接履行或代为履行该义务,然后向义务人征收费用的法律制度。
3.相对方参与原则:相对方参与原则,一般是通过以下四方面得以贯彻和实现的:(1)表明身份程序。
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要通过一定方式向行政相对方表明自己的身份,包括配有明显标志或出示证件。
(2)行政相对方有了解行政行为内容并要求说明理由的权利。
(3)听证程序和调查程序。
行政相对方有对可能影响自己权益的行政行为发表意见的权利。
(4)行政相对方享有知识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如何选择救济途径的权利。
4.行政补偿:行政补偿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因合法的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损失,由国家依法予以补偿的制度。
5.行政裁定:诉讼期间,人民法院针对行政程序问题作出的裁判,称为行政裁定。
行政裁定是与行政判决具有同样法律效力的裁判形式。
二、简答题(30分)
1. 行政权与行政权限的关系。
答:行政权,是依照法律规定,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
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之一。
行政权是由国家宪法,法律赋予或认可的,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规范,对公共事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权力,是国家政权和社会治理权的组成部分;行政权限,是指法律规定的行政主体行使职权所不能逾越的范围或界限。
行政权是国家权力的一种,而行政权限是法律规定的一个范围界限。
2.试述行政诉讼一审判决的种类。
答:(1)维持判决: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
(2)撤销判决:①主要证据不足;②适用法律、法规错误;③违反法定程序;④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3)限期履行判决: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
(4)变更判决: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5)驳回原告诉讼请求的判决:①起诉被告不作为理由不能成立;②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存在合理性问题;③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因法律、政策变化需要变更或者废止;④被告在一审期间改变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原告不撤诉,人民
法院经审查认为原具体行政行为合法;⑤其他应当判决驳回诉讼请求的情形(不适宜适用前四种判决时)
(6)确认判决:合法或者有效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判决维持或者驳回诉讼请求 (补充性判决:不适宜适用撤销判决、限期履行判决、变更判决时)
3.行政违法的特征有哪些?
答:行政违法的特征:(1)行政违法的主体必须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不可能构成行政违法;(2)行政违法违反的是行政法律规范,侵害的是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3)行政违法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害,但尚未构成犯罪;(4)行政违法依法应当承担行政责任。
三、论述题(40分)
1、试述行政行为的效力。
答:行政行为成立便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产生法律上的效力。
一般说来,行政行为具有以下效力:
1.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是指有效成立的行政行为,具有不可变更性,即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和不可争辩力。
对于行政主体来说,非依法定理由和程序,不得随意改变其行为内容,或就同一事项重新作出行为;对于行政相对方来说,不得否认行政行为的内容或随意改变行为内容,非依法也不得请求改变行政行为。
2.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主要表现为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方的拘束力两方面。
3.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所谓“公定力”,是指行政主体作出的行政行为,不论合法还是违法,都推定为合法有效,相关当事人都应当先予以遵守和服从,这是行政效率原则的要求。
4.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是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主体依法有权采取一定手段,使行政行为的内容得以实现的效力,如强制受罚人缴纳罚款。
行政行为具有执行力,并不等于所有行政行为都必须执行,有些行政行为就不涉及强制执行问题。
同时,也并不意味着行政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强制执行,一般来说,必须是在相对方拒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行政行为才需要予以强制执行。
2、试述行政处罚的原则。
答:行政处罚的原则指对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应当遵循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准则。
1.行政处罚公开原则:《行政处罚法》第4条第3款规定:“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任何法律都要遵守一定的立法程序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实施过程也要公开,这是公开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
2.行政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行政处罚法》第5条规定:“实施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
守法。
”既要发挥处罚的威慑、惩罚作用,又要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建立一个良性的行政管理体制。
3.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行政处罚法》第6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所给予的行政处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对行政处罚不服,可以依法中请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行政机关违法给予行政处罚受到损害的,有权依法提出赔偿要求。
”行政机关依法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是为了维护正常社会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非法损害违法行为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4.行政处罚法定原则:《行政处罚法》第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
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这就是行政处罚法定原则,是行政处罚最重要的原则,也是依法对行政处罚提出的根本要求。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含义:①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必须有法定的依据。
②行政处罚只能由行政机关或者其他有权机关实施。
③实施行政处罚必须遵守法定的程序。
5.行政处罚公正原则:《行政处罚法》第4条第2款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这就是行政处罚公正原则。
6.行政处罚不免除应依法承担的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的原则
《行政处罚法》第7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
”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构成了我国的法律责任制度,这三种法律责任的性质是不相同的,不能相互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