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马说》导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马说》导学案 苏教版

、、。(韩愈唐柳宗元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按要求用文中语句填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韩文分论说、杂文、传记、抒情四类。他的论说文多以明儒道反佛教为主要内容,逻辑性强、观点鲜明、锋芒毕露,能体现他的文风。《师说》、《原毁》、《争臣记》是代表作。他的小品文笔锋犀利、形式活泼,《杂说四·马说》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韩愈的传记文继承《史记》传统,叙事中刻画人物,议论、抒情妥帖巧妙。《张中丞传后叙》是公认的名篇。他的抒情文中的《祭十二郎文》又是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韩愈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
马说
课题
马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学习ຫໍສະໝຸດ 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正确地翻译课文。
2.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
3..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自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托物寓意】
“托”是借、假托的意思。通过描绘具体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或者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多用于诗歌、散文创作)。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导入课文
1.以伯乐相马导入。 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背景链接】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11~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尺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 pián )槽枥( cáo )( lì )粟( sù )
外见( xiàn )食马( sì )
二.填空:
1.、《马说》作者,是(朝代)著名文学家。韩愈,人称韩昌黎。“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请写出“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的姓名:、、、、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贞元八年(七九二)进士。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于穆宗时,召为国子监祭酒,历任京兆尹及兵部、吏部侍郎。他是唐代着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谲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