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高中语文散文部分第一单元动人的北平同步检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魁梧(kuí)狼藉(jiè)狭隘(ài)媲美(pì)B.嗜好(shì) 压轴(yà) 裸体(luǒ) 轴承(zhóu)C.珐琅(fà) 街衢(qú) 露脸(lù) 褴褛(lǚ)D.祈年(qí) 露天(lù) 调查(diào) 嬉戏(xī)答案 D解析A项“藉”读jí。
B项“压”读yā。
C项“露”读lòu。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陈老师说,这部著作虽语言直白,但内容________,中学生现在还难以理解。
②睡前适量的运动可以分散注意力,使紧张的精神________下来,有利于睡眠。
③昨晚,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遇真宫主殿________化为灰烬。
A.艰深松弛顿时B.艰涩松弛马上C.艰涩松懈马上D.艰深松懈顿时答案 A解析“艰深”指(道理、文辞)深奥难懂;“艰涩”指(文辞)晦涩,不流畅,不易理解。
“松弛”指不紧张;“松懈”指注意力不集中,做事不抓紧。
“顿时”指立刻(只用于叙述过去的事情、局面);“马上”指立刻。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有的人真心地宣传科学启蒙民众,也有的人利用科学以售其奸,一时间,令人真假难辨,莫衷一是。
B.我们公司的灯光设计师,在室内灯光设计大赛中拿过一等奖,他的设计一定会让您的新居蓬荜生辉。
C.尽管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音乐仍深得观众的喜爱。
D.林林自卫失手致人死亡,的确有罪,但罪不当死;判林林死刑,量刑过重,罚不当罪,同样有损法律的公正。
答案 D解析D项“罚不当罪”指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A项“莫衷一是”指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B项“蓬荜生辉”指用以称谢他人过访之辞。
C项“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
4.(2013·北京)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几年,食品药品在安全方面出现的问题被媒体接连曝光,不同职能部门各管一段的监管模式也因此受到了社会的质疑。
B.第九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在北京永定河西岸盛大开幕,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为了方便游客,专门开设了电瓶车专线。
C.据世界黄金协会分析,2013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的原因,主要在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
D.日前,交通管理部门就媒体对酒驾事故的连续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
答案 A解析B项“对于513公顷的园博园”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删去“对于”。
C项“主要在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所致”句式杂糅,删去“所致”。
D项“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成分残缺,在“查处”后补充宾语“力度”。
二、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8题。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
一个城市与人相似,各有不同的品格,有的卑污狭隘,好奇多疑;有的宽怀大量,豪爽达观。
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
它包容着新旧两派,但它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
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北平却不理这回事。
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
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有数百万的昆虫。
这些昆虫如何能知道树的大小,如何生长根,在地下有多深,还有在别枝上寄生的是什么昆虫?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5.第一节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北平的特点: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
作用:全文的总起,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总领全文内容。
6.第二、三节表现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写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二、三节采用对比的方法,表现了北平新与旧、雅与俗共存的特点。
7.画线句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六字为主,结构一致,节奏鲜明,朗朗上口。
“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的反问句更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8.第四节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明了北平的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手法,北平的居民之于北平,就像某只昆虫之于大树。
把北平比喻成大树,是来表明北平的历史悠久和文化底蕴的深厚。
将深刻的道理寓于形象生动的语言之中。
(二)(2013·北京)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9~12题。
浙江的感兴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断: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埠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到过。
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店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面涂了厚厚的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和白。
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谨严、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间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方,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而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的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
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为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
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浏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少年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
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
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
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
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股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重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
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
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
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山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
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算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
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则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
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抹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湖岸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几抹青色。
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
没有人能把西湖看得轻飘飘的。
它是有性格的。
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予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兴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
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
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
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E.文章勾勒出一幅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和江南图景。
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判断。
A项文中写到了饮食,但没有证据证明饮食“占有重要地位”,也无法证明“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属无中生有。
D项文中多次提到“水”,“水”的确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根据第5段的论述可知;但“水”并没有贯穿全文内容,并非“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
10.文中说:“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 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色彩鲜明、谨严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
②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
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
解析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文章前半部分的重点是“绍兴与鲁迅”,而“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这句话是对文章前半部分的一个总结句。
题干中的两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眼中的绍兴的特点”“我眼中的鲁迅的特点”,答题区间分别在第4段和第6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