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发生和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师生关系的性质、模式和质量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因此,师生关系一直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否在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两方面个体的发展方向与发展质量。
对于实现创建和谐师生关系这一目标来说,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交流、互动、合作成为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途径。
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不平等,致使师生双方身处在压抑的教育环境中,就无法实现教育目标和教育意义,也会影响到师生的身心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术的顶峰是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这句话充分说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趋势和历史潮流,更是实现我国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形势下的教育,在不断发展前进中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面对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如何改革,如何突破,建立何种师生关系等问题上需要重新思考、重新认识和再次探讨。
师生关系是教育环境中的最重要的基础关系之一,对其认识的程度关涉和决定着教育的效果与质量,也被看做是判别教育成败与否的关键。
因此,着眼、着力于构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已走入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系、促进学校稳定发展及师生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来,已成为关系教育能否持续良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育的实施过程是师生之间彼此互动、相互交往、相互学习,以求共同实现自身提高与发展的一个过程。
师生关系融合于整个教育活动中,不仅关系到教育的效果与质量,而且也关系到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个体。
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强调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关注每一个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的培养及全面发展情况,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更加看重师生互动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能否完成相互提高与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这一理念的要求与推动下,使传统形式下的师生单向的教与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双向的互教互学,因此,需要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发展和提高自我的师生双方更需要一种平等、互助的和谐师生关系。
(3)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获得实效的有力保障师生关系的状态表现与特定的教育环境相连结,存在于实际的教学实践和具体的教育管理过程中。
当今的教育环境下,任何教育机构和教育单位都强调学生基本素养的养成、能力需求的培养和提升。
同时也在不断强调教师职业的规范化,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工作质量和职业素养,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成长轨迹。
在教育教学实际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间进行情感传递、互动交流的纽带和桥梁,身处和谐关系中的学生在学习上会更加的积极与主动,教师也会不断地关爱学生。
这样,不仅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且为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成为达教育教学活动获得实效的有力保障。
在传统观念下的教育活动中,教师的职责被固化为单方的“传道、授业、解惑”,所体现的是教师的核心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未体现,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兼顾教师与学生双方互为主体的地位,师生关系必然会是一种支配与服从的存在状态。
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教育的改革,教育方法与思路的转变,新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呈现,师生关系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但是没有质的根本变化,也未从支配与服从的状态中完全挣脱出来,依然存在许多让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现象。
有的教师单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自身的职责,将自身的角色单一化,在学生的人格与能力培养上一片空白;有的教师奉行“严师出高徒”思想,束缚了学生的独立意识与个性发展;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注意言行,没有做到为人师表,失去了威信与感召力,这些问题、现象在直接影响着学风和校风,影响着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简言之,师生关系是否在和谐的状态下存在与发展,制约着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1)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与学的质量师生关系是师生之间的思想、道德、智慧、人格的全面的、生长相依的一种情感约万方数据定。
在教育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师生在交往行为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下促成自己丰富、独立的人格,以师生互动参与创造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培养师生关系的和谐带来美好的思想情感。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传授专业技能的职责,而且要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以个人感情投入、人格魅力或者行为表现积极影响着学生。
注重开发学生的情感资源,激发出更大的潜力,以提高学生成长效率,创建人性化、民主化、平等化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受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让学生的思想得以绽放,有效地发挥学生自身主动求知的欲望,提高和发展自我。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知识、信息日益丰富,新事物不断涌现的今天,教师要转变观念,放低姿态,在某些方面应该积极主动向学生学习。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新时代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灵活,热情饱满,富有激情。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也应从学生活跃的思维中汲取新鲜的血液,充实自己,激励自己。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共同参与到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来,调动彼此参与的积极性,活跃彼此的思维,交流思想、探讨知识,形成生动活泼的交往氛围,共进步,共发展,教学相长。
(2)和谐师生关系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目前,在进行实际教育教学时,或多或少地伴随着师生间诸多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并以复杂多变的形式存在。
如:师生在教与学中所处主体性地位上的矛盾;教师的严格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反叛之间的矛盾;师生的文化生活背景的差异带来的矛盾等等。
师生在价值观、目标、角色、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产生矛盾与对立,并在教育过程中以直接或间接、公开与非公开的形式抑制对方实现自己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告诉我们,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之间进行着相互斗争,但又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之间又互相依存。
因此,应该在矛盾的运动过程中看到事物的前进与发展。
所以,我们需要辩证地分析、认知教育过程中的师生矛盾,充分挖掘和利用师生关系中对立矛盾的正面功能,构建以相互包容、关爱为基本立足点,以师生平等为人性基础,以走向理解和沟通为价值取向,以师生的沟通对话为现实途径的和谐师生关系,达到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实现教育目标的双重目的。
总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发展的实际要求,对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以教师为主导构建与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和管理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意识,直接关系着教育和管理中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以教师为主导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迫在眉睫。
1.加强教师的民主与法制意识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首先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与管理中应树立正确的培养学生观,要认识到学生作为社会个体的情感、人格尊严与价值,加强民主和法制意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维护学生的权利,这样师生之间才能有效沟通,建立和谐关系。
提高教师的法制意识和修养,使学生获得充分的尊重,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
积极明确师生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参与实际的教学,是学生的权利,也是教师的义务。
教师积极营造民主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或管理中来,在实践中培养素质、提高能力;倡导民主意识,教师要用自己道德品格和个性精神去感染学生,贴近学生,交流彼此的想法和观点,在互动交流中共创和谐的教育氛围。
2.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修养在教学与管理中能够积极地、科学地引导学生,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素质修养,包括:完备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职业素养、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
(1)完备的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水平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在知识日益丰富、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要有时代紧迫感,只有与时俱进,保持眼界开阔、思想敏锐,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增强文化素质,才能与新时代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交往,才能赢得信赖与尊重,才能产生良好的师生关系。
因此,教师必须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并且拥有宽广的教学视野,广泛的社会实践性知识。
教师要不间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自觉提升授课艺术,师生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无论如何,教师都要提升自身修养,提高知识水平,为学生树立典范的光辉形象。
(2)良好的职业素养教师要想有效地从事教育活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会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甚至学生会积极的效仿,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有利于产生师生间的良好互动。
坚定教育职业的态度。
教师肩负着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光荣使命,坚定的事业心和较强的荣誉感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基本态度。
强化热爱学生的情感。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只有热爱学生,增进与学生的情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才能去塑造学生n1J。
教师对学生的爱能产出巨大的力量,其产生的能量和效果是无法想象的。
加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为了做好教育工作,教师就要与学生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双方间的关系。
教师要加强团结协作意识,充分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密切配合得观念,用集体主义原则来调节与学生的关系。
树立以身作则的榜样。
“言传身教”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手段。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n2|。
教师必须做到以身作则,行为示范。
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先为人格之师后为知识之师才不愧为真正的教师。
教师只有足够的人格魅力,才能吸进学生,拉近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引导与感化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优秀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层次,还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水平。
教师首先应勤于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由于职业的需要,教师必须是一个终身学习者,要不断抓住学习、借鉴和反思提高的机会,要学会比较,寻找差距,自觉地投入到课堂教学研究之中去,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永保鲜活,使自己能够胜任新时代的教学讲台,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的新时期的优秀教师。
加强教师的教育能力。
学生的思想日渐丰富与多元化,社会化程度很高,独立性很强,对教育的要求也更加苛刻。
因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能力,如:认识与理解学生的能力,教育预见能力和应变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应该不断丰富知识和积累经验以提高教育研究、教育预见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维护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