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原五种常见病的防治策略

高原五种常见病的防治策略

高原五种常见病的防治策略
[摘要]高原常见病主要包括日光性皮炎、指甲凹陷、脱发、高尿酸血症等常见病,严重威胁着常驻高原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上述 5 种高原常见病的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全国共有8000万人口长期居住在海拔2500m以上地区[1]。

近年来,从平原移居高原的人数越来越多,如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后,数以万计的援建者从平原移居高原,参与青海玉树灾区的重建。

高原低氧一方面引起高原特发病:如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等高原特发病;另一方面平原的一些常见病在高原也拥有了特有的特征,例如日光性皮炎、指甲凹陷、高尿酸血症等,这些高原常见病严重威胁着常驻高原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高原常见病的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雪盲
雪盲是雪地作业或行军中发生的一种急性光源性眼病,主要因强烈的阳光通过雪地反射,经过人眼晶体的聚焦到达视网膜黄斑部,造成组织的热灼伤而致视力下降。

临床表现为双眼刺痛、灼痛、眼睑痉挛、结膜充血、水肿、畏光、流泪、视物变形等;严重者角膜出现弥漫性上皮脱落,造成暂时性失明,其危害较大。

某军校学员325人在高原(海拔3100m)高寒山地雪地,开展负重行军的训练科目,行程13k m,人均负重30k g,训练时间6h。

未戴墨镜246人,发病人数144例;佩戴墨镜61 人,发病3例。

总发病人数147例,其中轻度76例,中度43 例,重度28例[2]。

雪盲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止痛和防止感染,在
高原地区户外活动戴有色眼镜是预防雪盲的有效方法。

2 慢性唇炎
慢性唇炎是发生在唇部的炎症性疾病,病程较长,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因较复杂,可能与物理、化学、腺体异位、个体素质等因素有关。

在寒冷、干燥季节,风吹日晒,常使唇部干裂发炎,咬唇者更易患此病。

吉治宏等人通过对高原某地的126例慢性唇炎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男76例,女50例,年龄26 ~63岁,平均年龄38.5岁,生长于高原本地的38例,进驻高原15年以上50例,15年以下38例,汉族87例,回族27例,藏族12例。

其中光化性唇炎51例,糜烂性唇炎22例,干燥脱屑性唇炎20例,肉芽肿性唇炎13例(其中巨唇4例),腺性唇炎7例(其中巨唇1例),真菌性6例,诊断不明7例[3]。

本病多发于下唇,也有上唇发病者。

病情长,有反复发作史,以冬、春干燥季节多发,严重者可四季发病。

唇粘膜肿胀,
色暗红,干燥,有广泛灰白色秕糠状鳞屑,或有皲裂,局部发痒发干,灼痛不适。

严重者可有糜烂、脓性分泌物,可影响到嘴唇功能(粘连后不能张开)。

根据各型临床表现特点,光化性、糜烂性唇炎主要采取局部湿敷抑制渗出,控制感染;真菌性唇炎使用抗真菌药物;干燥脱屑性、腺性唇炎及肉芽肿性主要应用糖皮质激素。

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研制的护唇膏可有效促进唇创面愈合,明显减轻疼痛,显著降低高原唇炎的发生率,是治疗和预防高原地区唇炎有效的药品[4]。

3 日光性皮炎
因日光照射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皮肤病统称为日光性皮炎。

从发病机理上看,日光性皮炎可分为光毒性皮炎与光变应性皮炎。

光毒性皮炎由光毒性反应所致,这种反应没有变态反应机制,大部分对日光敏感的人均可发生,首次曝光即可发病。

光变应性皮炎由光变应性反应所致,多由于皮肤接触了光感物质,或通过进食和注射等途径使光感物质达于皮肤,曝露日光后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才发病。

高原地区紫外线特别是短波紫外线增强,日光性皮炎发病率较高。

蔡生花等对112例高原日光性皮炎临床分析,发现这些病例均有日光暴晒史,表现为暴露部位的水肿性红斑、水泡,且有明显的烧灼感或刺痛感。

在上述文献的112例病人中,夏秋季节发生率最高,5月份2例( 1.79%),6月份7例( 6.25%),7月份20例(17.86%),8月份34例(30.36%),9月份38例(33.92%),10月份11 例(9.82%) [5]。

本病起病急,病史清楚,症状、体征简单,易于诊断,但有时应注意同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诊断依据为有日光暴晒史,暴露部位皮肤红肿或水肿性红斑、水泡,发病与季节关系大,自觉烧灼及刺痛感。

对于光毒性皮炎,对日光敏感者可采用防光剂在日晒前15分钟涂于暴露部位,或戴草帽和白色手套。

已经发病者主要采用外用药物疗法,以消炎、止痒、止痛为原则,一般可以外用炉甘石洗剂,有全身症状者可以对症处理。

对于光变应性皮炎,可以口服如维生素或烟酰胺等,阻抑或减弱光敏作用。

较严重者病例,可以口服强的松。

有条件者局部外涂二氧化钛乳或炉甘石洗剂,严重者应用皮质类固醇乳膏。

经常参加室外活动,不断增强皮肤对光线的耐受性,是预防本病的关键,由第二军医大学研制的高原护肤霜具有较强的抗紫外线作用,在实际应用中收到较好的效果[6]。

4 高原指甲凹陷症
高原指甲凹陷症(又称反甲)是一种指甲变形的疾患,多发
生在我国西藏、青海、新疆等海拔2000m以上高原地区人群中,发病率一般劳动者为50%~60%。

重体力劳动者可高达90% 以上。

该病的发病率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体力劳动者或经常接触冷水者容易发生,发病率与高原缺氧症状、维生素A缺乏、核黄素、抗坏血酸缺乏症无明显的关系。

指甲凹陷严重者,局部疼痛、出血,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影响工作,是高原医学的一个问题。

治疗高原指甲凹陷症的主要措施包括:口服抗缺氧药物,滋阴补气、活血化瘀的中药,营养物质。

预防主要是做好抗缺氧作用,加强营养支持,并做好劳动防护[7]。

5 高原高尿酸
高尿酸血症(h y p e r u r i c e m i a,H U A)是尿酸合成增加和(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全球性上升趋势。

研究表明H U A是痛风的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多种疾病,如肾病、糖尿病、特别是心血管病密切相关,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一种疾病,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杨聪等对西藏某地的地区8304名健康体检的尿酸进行分析,发现H U A的发病率,在男性中为32.7%,女性中为4.8%,并且男性在各年龄组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8]。

高原地区人群喜好进食肉类食物,特别是含有大量蛋白质的牛羊肉等富含嘌呤类食物。

其次,高原缺氧使体内乳酸浓度增高,竞争性的抑制血尿酸的排泄,引起尿酸增高,以及高原缺氧引起红细胞增多,产生嘌呤代谢产物尿酸增多,内源性细胞分解产物增多,也引起血尿酸增多是高原尿酸增加的主要原因。

当机体内尿酸浓度较高,形成痛风,本病是由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所致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它的主要特点是体内尿酸产出过多或肾脏排泄减少,从而引起血中尿酸增高。

尿酸增高至一定程度后就会在组织内,尤其是关节中沉积而引起关节炎的反复发作,严重者可造成关节活动障碍和畸形,并累及肾脏,导致肾结石,甚至慢性肾功能不全。

对于痛风的所有病人确诊后均给予:(1)一般治疗,如戒酒,不进食高嘌呤食物,多饮水,碱化尿液;(2)急性发作期用秋水仙碱;(3)服秋水仙碱的同时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以减轻关节肿痛。

近年来,随着高原地区的经济发展,移居高原地区的人数越来越多,高原的常见病种类也较多,本文重点列举了高原地区的最常见疾病,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做一简单介绍,为广大高原医生和移居高原人员做好高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做指导,有利提高他们在高原地区的劳动能力,增强他们的身体健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