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鹰无人侦察机目录一、概述二、结构特点:三、武器控制与电子系统四、技术特点分析与述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rq-4a“全球鹰”是美国空军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无人机。
作为“高空持久性先进概念技术验证”(actd)计划的一部分,包括“全球鹰”和“暗星”两个部分在内的“全球鹰”计划于1995年启动。
1999年6月到2000年6月是“全球鹰”在美军组织下的部署和评估阶段。
根据经费的情况,各种需求按优先顺序的在各个批次中得到满足。
到第二个生产循环,即“全球鹰”block 10批次,美军在作战能力评估中正式确定“全球鹰”具有了完整的作战能力。
长13.4m,翼展35.5m,最大起飞重量11610kg,最大载油量6577kg,有效载荷900kg。
一台涡扇发动机置于机身上方,最大飞行速度740km/h,巡航速度635km/h,航程26000km,续航时间42h。
可从美国本土起飞到达全球任何地点进行侦察,或者在距基地5500km的目标上空连续侦察监视24h,然后返回基地。
机上载有合成孔径雷达、电视摄像机、红外探测器三种侦察设备,以及防御性电子对抗装备和数字通信设备。
合成孔径雷达的探测距离范围为20~200km,能在一天当中监视1.374×105km2的面积,图像分辨率为0.9m,可区分小汽车和卡车;或者对1900个2km×2km的可疑地区进行仔细观察,图像分辨率为0.3m,能区分静止目标和活动目标。
电视摄像机用于对目标拍照,图像分辨率接近照相底片的水平。
红外探测器可发现伪装目标,分辨出活动目标和静止目标。
侦察设备所获得的目标图像通过卫星通信或微波接力通信,以50Mb/s的速率实时传输到地面站,经过信息处理,把情报发送给战区或战场指挥中心,为指挥官进行决策或战场毁伤评估提供情报。
“全球鹰”于1998年2月首飞,在actd计划执行期内完成了58个起降,共719.4小时飞行。
1999年3月第二号原型机坠毁,携带的专门为“全球鹰”设计的侦察传感器系统毁坏;1999年12月,三号机在跑道滑跑时出现事故,毁坏了另外一个传感器系统。
因此在之后的试飞中,没有加装电子/红外传感器系统。
但测试了单独的合成孔径侦察雷达,并获得了侦察影像。
2000年3月试飞继续,6月一个完整的“全球鹰”系统重新部署到了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研制国家:美国型号:global hawk 全球鹰研制单位: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造价:完整的全球鹰约4800万美元,加上研发费用为7000万美元现状:现役一、概述全球鹰高空远程无人飞行器(hae uav)计划是为了满足空中防御侦察办公室(daro)向联合力量指挥部提供远程侦察能力的需要而设计的。
全球鹰具有从敌占区域昼夜全天候不间断提供数据和反应的能力,只要军事上有需要它就可以启动。
rq-4a“全球鹰”是美国空军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无人机。
作为“高空持久性先进概念技术验证”(actd)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于1995年启动。
actd计划最初由国防先进研究项目处管理,1998年10月转由怀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空军系统计划办公室接管。
后来“暗星”计划于1999年1月取消。
“全球鹰”的研制计划分为三部分:设计,研制与试验,部署和评估。
相关厂商包括电气系统es公司,信息科技it公司,综合系统is公司,舰船系统和构成公司。
2005 年8月,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接到美国空军合同,于今年秋初提供2架生产型rq-4a。
这项2100万美元合同6月2日授予。
这些飞行器将加入目前支持全球反恐战战区的先进概念技术验证型“全球鹰”无人机行列。
迄今已部署的“全球鹰”在200次任务中飞行了4300多战斗小时。
“全球鹰”于1998年2月首飞,在actd计划执行期内完成了58个起降,共719.4小时飞行。
1999年3月第二号原型机坠毁,携带的专门为“全球鹰”设计的侦察传感器系统毁坏;1999年12月,三号机在跑道滑跑时出现事故,毁坏了另外一个传感器系统。
因此在之后的试飞中,没有加装电子/红外传感器系统。
但测试了单独的合成孔径侦察雷达,并获得了侦察影像。
2000年3月试飞继续,6月一个完整的“全球鹰”系统重新部署到了爱德华兹空军基地。
2001年4月22日,“全球鹰”完成了从美国到澳大利亚的越洋飞行创举。
既便是有人驾驶的飞机,也只有其中少数能够跨越太平洋,如大型民航客机。
这是无人机首次完成这样的壮举。
飞行距离远也使得“全球鹰”可以逗留在某个目标的上空长达42个小时,以便连续不断的进行监视。
“全球鹰”的地面站和支援舱可使用一架c-5或两架c-17运送,“全球鹰”本身则不需要空运,因为其转场航程达25002千米,续航时间38小时,能飞到任何需要的目的地。
全球鹰在2001年4月进行的飞行试验中,达到了19850米的飞行高度,并打破了喷气动力无人机续航31.5小时的任务飞行记录。
这项记录曾经是compass cope-r无人机保持了26年之久的世界记录。
二、结构特点:“全球鹰”机身长13.5米,高4.62米,翼展35.4米,最大起飞重量11622千克。
翼展和波音747相近,因此“全球鹰”是一种巨大的无人机。
“全球鹰”机载燃料超过7吨,最大航程可达25945千米,自主飞行时间长达41小时,可以完成跨洲际飞行。
可在距发射区5556千米的范围内活动,可在目标区上空18288米处停留24小时。
三、武器控制与电子系统“全球鹰”可同时携带光电、红外传感系统和合成孔径雷达。
光电传感器工作在0.4到0.8微米波段,红外传感器在3.6到5微米波段。
光电系统包括第三代红外传感器和一个柯达(kodak) 数字式电耦合器件(ccd)。
合成孔径雷达具有一个x波段、600mhz、3.5千瓦峰值的活动目标指示器。
该雷达获取的条幅式侦察照片可精确到1米,定点侦察照片可精确到0.30米。
对以每小时20到200千米行驶的地面移动目标,可精确到7千米。
一次任务飞行中,“全球鹰”既可进行大范围雷达搜索,又可提供7.4万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光电/红外图像,目标定位的圆误差概率最小可达20米。
装有1.2米直径天线的合成孔径雷达能穿透云雨等障碍,能连续的监视运动的目标。
四、技术特点分析与述评:2001年4月22日,“全球鹰”完成了从美国到澳大利亚的越洋飞行创举。
要知道,既便是有人驾驶的飞机,也只有其中少数能够跨越太平洋,如大型民航客机。
这是无人机首次完成这样的壮举。
飞行距离远也使得“全球鹰”可以逗留在某个目标的上空长达42个小时,以便连续不断的进行监视。
“全球鹰”的地面站和支援舱可使用一架c-5或两架c-17运送,“全球鹰”本身则不需要空运,因为其转场航程达25002千米,续航时间38小时,能飞到任何需要的目的地。
“全球鹰”更先进的优点是,它能与现有的联合部署智能支援系统(jdiss)和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联结,图像能直接而实时的传给指挥官实用,用于指示目标、预警、快速攻击与再攻击、战斗评估。
rq-4a还可以适应陆海空军不同的通信控制系统。
既可进行宽带卫星通信,又可进行视距数据传输通信。
宽带通信系统可达到274mb/秒的传输速率,但目前尚未得到支持。
ku波段的卫星通信系统则可达到50mb/秒。
另外机上装有备份的数据链全球鹰飞行控制系统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和惯性导航系统,可自动完成从起飞到着陆的整个飞行过程。
五、装备情况及型号演变:2005年12月,雷声公司获一项新合同,为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的“全球鹰”项目生产地面设备。
该“全球鹰”项目将支持美国空军rq-4a/b“全球鹰”无人机系统。
该项合同的财务条款未透露。
雷声公司将制造"全球鹰"的另外一些地面设施,包括发射和回收单元、任务控制单元(mce)和有关的地面通信设备。
该无人机系统可近实时向战术指挥官提供高分辨率图像数据。
从每架“全球鹰”无人机获得的传感器数据,可通过宽频带射频或卫星数据链路传输到任务控制单元。
然后,这些数据分发到现有的指挥和控制系统,或直接发送到已正确装备的战术战场用户或情报使用中心。
这次授予的地面设施是来自第4批次“全球鹰”低速初始生产计划。
同“全球鹰”地面设施一起,雷神公司的空间与机载系统部还为“全球鹰”生产传感器组件。
无人机无人飞机:飞行员的军心浮动还体现在装备方面。
重型的F-22是冷战之后美国空军最重要的战斗机,其超群的飞行性能、隐身能力和网络战能力是美国空军傲视世界蓝天的资本。
为了补充F-22的数量,美国空军还研制了轻型(实际上在重量上已经接近苏-27一级的上一代重型战斗机了)战斗机F-35。
但是流年不利,美国空军的明星战斗机F-22在生产187架之后就早早终止生产。
美国空军曾坚持必须装备至少339架F-22 才能维持可靠的战斗力,这已经从最初的650架的要求削减了差不多一半了。
但是昂贵的反恐战争、暴跌的美国经济和对未来战争的评估使美国空军的愿望落了空,前空军参谋长莫斯利在B-52误挂核弹横穿美国后被罢了官,实际上踩了核安全的红线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原因是不识时务,不顾陆军承担了反恐战争大头的大局,继续沉迷于以空军为主敲碎中国、俄罗斯等潜在对手的传统战争模式,坚持要求大量采购F-22,被新账老账一起算。
现在F-35虽然还没有到削减数量的时候,但价格扶摇直上,这一切使得美国空军对飞行员数量的要求大有降低。
更大的危险则来自无人机。
在第一次伊拉克战争期间,无人机主要用作战场侦察,为己方的空军和炮兵指引目标。
但战争中伊拉克士兵向无人机投降的场面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想象,战后无人机不仅继续行之有效的战场侦察,还开始挂载“地狱火”反坦克导弹等对地攻击武器,执行搜索-攻击任务。
无人机可以长时间在战场上控徘徊,一旦发现目标,可以招唤空军或者炮兵攻击,也可以自己直接攻击,为战场指挥官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随着航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的升限和航程极大地提高,长航时的“全球鹰”可以达到36小时以上的巡航时间,足以以美国为基地,不着陆、不加油在世界的天空巡弋。
至少在理论上,美国空军可以将无人机从美国本土起飞,在美国本土控制,出发到全球各地执行战斗任务。
事实上,在阿富汗的很多无人机战斗任务就是从美国本土基地直接控制的。
“全球鹰”这样的无人机可以长航时飞行,可以从美国本土起飞,到全球执行任务从美国本土基地直接控制遥远的无人机有很多好处。
第一,昂贵的控制站可以固定在美国本土基地上,减少了搬迁和远程部署的费用;第二、美国本土的控制站减少了警卫、保密和国际政治上的麻烦,不需要获得所在国政府的合作就可以自主行动;第三,金贵的控制人员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每天可以像上下班一样,不需要亲临战场,承受战斗环境的艰辛和危险。
但这最后一条实际上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