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一、精选教学材料.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境,因此,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创设合理的情境,并且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为数学思维提供条件,是教师课前的重头戏。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不妨选择一些重大的事件,如把2010上海世博会开幕式及世博会的来由,制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中回放一些精彩场景,并配以富有激情的解说,这样的情境不仅富有时代气息,在数学教学中体现与时俱进,同时使学生了解世博,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
这样的材料富有趣味性和知识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历人手,探究发现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老师可提议:“互相说一说你在日历上发现了哪些知识,看谁发现得多。
”课后,可以给出这样思考题:小明家与外婆家相距很远,小明很想念外婆,外婆答应去看小明,小明在家一天天的数日子,盼着外婆来,两个月后,外婆真的来了,猜猜小明一共数了多少天?这样的题结合了生活实际,由于邻近两个月有几种不同的情况,答案是多样化的。
学生从生活中学数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题技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现实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种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在轻松
愉快的环境中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联系实际,因材施教,调动每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农村的孩子性格较内向,再加上农村信息相对比较闭塞,见识不广,知识面较窄,学习起点较低。
此外,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课外书籍极少,供学生选择的学习资料受到了限制。
因此,老师要尽量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探索和理解的氛围,与学生平等对话,给予孩子们恰到好处的点拨。
教学时,让孩子运用农村特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知识,抓住农村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敢说、想说,充分锻炼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在课堂上进行动手探究实验。
课前准备一些素材,如沙子、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圆锥,同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不同底但等高的圆柱、圆锥。
实验前,先让学生进行猜想,然后用准备的材料进行分组实验,装沙子验证。
通过学生操作、质疑、讨论、分析来完成教学内容,最终得出结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全班分成六组进行实验,其中两组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另外两组用不等底但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还有两组用同底不等高的圆柱、圆锥。
最后得出“等底等高”这个关键条件所引起的变化。
通过实验操作活动,每个同学都亲自参与,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愉快的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兴趣自然也更浓了。
为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内容,针对农村学生,课后作业可以给出这样的题:不通过测量,估量出一堆稻谷、大米或黄豆
的重量。
把熟悉的生活素材引入学生的课堂,每个孩子对这些素材都有着自己的理解,都有话要说。
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舞台,学生少了平时的束缚,畅所欲言。
例如,学习《圆的画法》时,让学生想想,生活用品中,哪些是圆的,生活中用什么方法画圆?日常用品中形状是圆形的很多,脸盆、水桶、水缸、纽扣等,学生随口都能说出几样。
有的同学可能用稻草在地上画圆,也有用圆形石头或其他圆形物体为模型画圆。
课堂气氛正热烈时,让学生用圆规画一些指定大小的圆,用剪刀剪下来,折一折,量一量,大家一起找到圆心、半径、直径,并找出相互之间的关系。
最后再留一道课后作业题:“请准备一把直尺、一根细绳,自己设计方案,量一量家里圆形物品的直径。
”进一步拓展有关圆的一些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再加上丰富多彩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学好数学。
三、抓住孩子的心理,以故事、童话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童话是孩子们非常喜欢、非常感兴趣的,把有关的数学知识和童话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情境,情景交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采用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天热口渴难忍,孙悟空让猪八戒去找水,八戒没找到水,在地里摘了个大西瓜。
悟空提议:‘为公平起见,师徒每
人四分之一。
’八戒一脸不高兴:‘西瓜是我找来的,我最少吃五分之一。
’沙僧听了直笑:‘给你八分之一如何?’八戒听了高兴地接过来,忽然,他拍着脑袋说:‘我真傻。
’猪八戒为什么说自己傻?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八分子一哪个大,哪个小?分数的大小怎样比较?通过童话故事情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轻松地学会了怎样比较分数的大小。
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时,给学生编造一个故事引入:“老师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鱼塘边的梨树上结了几十个梨子,突然一阵大风刮过,掉下来9个,树上还剩多少个呢?在梦里,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们谁能帮一帮老师?”一个小小的故事,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两位数的减法。
由于题目没有限定梨的个数,学生能给出很多的假设和答案,让大家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能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体现社会发展的新成果,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数学知识建构。
四、巧用激励话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小学生更是如此。
课堂上,老师把学生当作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常用的鼓励话语有:“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当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肯定行,再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遇到沉默寡言、不
愿意回答问题的学生,可以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一试,轻轻的说给老师听一听。
”“真不错!声音稍微响亮一些,同学们就听到了。
”“老师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啊!”
“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的想法很有创意”、“了不起”、“有进步”、“好”、“对”等激励性、鼓励性语言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有能力,有独创性,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兴趣,那么他就会自觉地、热心地、专心致志地去接受新知识,从而事半功倍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采用开放式教学,发散思维,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数学家徐利治先生说,创造力与知识量和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
在数学的教学中,开放式教学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采用“一题多编”,多角度自编符合图意的题;“一题多变”,相同属性的条件、问题、句式变换;“一题多解”,常规解法、简便解法、独特解法;“一题多问”,并列性连问、递进性连问、对比性连问;“一题多改”,对判断题所供材料改条件或改结论;“一题多条件”,选择适当条件解题等开放式教学方式,能让更多的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例如,一题多解,能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联想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数学问
题的技能技巧,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诱导学生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开放题答案不唯一,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学习更具灵活性和创造力。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通过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情感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当他受到情感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 90%,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情感激励后,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好教学策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快乐地学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