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统一性发展与反社会行为成因青少年同一性发展探讨这个问题的主要是埃里克森,儿童在进入青少年期的时候由于身体和心理各方面的变化会出现统一性危机,他说成功的解决同一性危机取决于个体是否解决了此前在儿童期中的危机;没有一种健康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以及勤奋感的话,要建立一种和谐的统一感就有困难;青少年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或她成年期中的危机所作努力的效果。
从所有可能的以及想象的到的关系中,年轻人必须在个人问题上,在职业方面,在性领域,以及在意识形态方面作出一系列范围更小的决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一性状态:同一性达成:个体在经历危机和探索阶段之后作出了抉择;从多种测量指标来看,达成同一性的人都要比其他人在心理上更为健康;他们的成就动机、道德推理能力、与同龄人的亲密关系、反思能力,以及职业成熟度等测量指标上的得分都最高缓冲时期:个体正处于危机和探索时期;处于缓冲期的个体,在焦虑指标上得分最高,在于权威有关的方面表现出了最高的冲突水平,而且自身是最不坚定也最没有威严的。
同一性阻滞:个体做出抉择,但未经历一个危机和探索时期同一性阻滞的个体最容易服从权威,表现出最多的成见,并且对于他人的赞许由最为强烈的渴望,自主性水平最低,同父母的关系最为紧密同一性混乱:个体没有作出坚定的选择,也不试图去做这样的选择。
同一性混乱的个体,表现出最多的心理问题和人际交往问题,他们最容易社会退缩,而且表现出和同龄人的亲密关系水平是最低的。
同一性建立与人格特征:同一性达成者的青少年,在外倾性维度上的得分较高而在神经质上的得分较高;阻滞的青少年开放性维度上的得分较低;同一性混乱的青少年神经质维度上的得分较高,开放性和宜人性维度上的得分较低;人格可能影响了同一性的发展。
同一性发展与教养方式:同一性发展良好的个体更可能来自充满温情的家庭,而非对个体过分加以限制的家庭;缺少来自父母的温情,往往会于出现抉择方面的问题有关,出现同一性混乱;缺乏父母对个体的鼓励,则同在进行大范围探索方面出现问题有关。
同一性危机解决:构建同一性既是心智过程,也是一种社会过程,关键在于青少年同他人的交往;重要他人的反应,就塑造和影响了青少年发展中的同一感;年轻人所在的社会(尤其是那些对青少年具有影响力的个体)在塑造青少年自我感中所发挥的作用;青少年构建了一种同一性,社会则赋予了青少年同一性。
同一性发展的社会环境:同一性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文化中,在同一社会的不同亚文化中,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之中都会有所不同;年轻人所接触到的选择越多,以及必须做出抉择的领域越多,在建立同一感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问题也越多;当前青少年经历长期而艰难同一性危机可能性比以往大得多Kroger(1993)。
心理社会缓冲期:现代社会中同一性发展必然存在的复杂性,创造了对于心理社会缓冲期的需求;即青春期中一段不会受到过度责任和义务约束的“隔离时期”,而这样的责任和义务会妨碍年轻人追求他们自我发现;美国社会鼓励青少年在学校里度过较长的时间,从而给她们一段缓冲期,他们可以认真思考未来的计划,而不必急于作出无可挽回的决定。
化解同一性危机:建立同一感的个体会体验到一种幸福感,一种“心归其位”的感觉,一种知道会往哪里去的感觉,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于获得了在乎的人的认同的确定感;如果个体在一系列基本的方面最初了选择,并且承担起了相应的人生责任——职业、意识形态、社会、宗教、种族以及性方面的人生责任——此阶段的同一性危机就能得以化解。
EG:两个高中生,他们的数学成绩很好,他们以后立志当一个数学家,他就会在内心塑造一个数学家的自我形象,但是随着他的成长学习,进入到高校了,接触知识多了,也发现自己的兴趣是音乐,于是他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这就是当年很火的一个组合的故事。
他们随着自己的成长不断去发现自己,纠正自我的一个过程。
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同一性延期偿付”。
反社会行为成因所谓反社会行为就是指个体为了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而违背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做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损害乃至严重破坏的行为。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是对社会文化体系或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法律与社会公德及学校纪律的违背,它不仅危害青少年身心发展,而且还会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反社会行为,正确认识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成因,并有效防范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对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成因:(一)生物因素1、遗传因素对有关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研究进行元分析,发现40% ~50%表现出反社会行为的个体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也显示,那些一出生就和他们的亲生父母分离,并由有经验、富有爱心的养父母抚养的孩子,依然会在后天表现出较强的攻击行为。
2、病理生理因素反社会行为个体一般都有其人格基础,而人格障碍患者虽然没有发现神经系统解剖生理上的病变,但有人根据大脑边缘系统与情绪和行为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推测,人格障碍患者的大脑边缘系统可能发育不够健全或者有某些缺陷。
(二)心理因素1、早期生活经历(1)父母教养因素。
不合理的教养态度,父母对孩子要求规范和自身角色设定上的不一致,使孩子无法发展出正确的自我统合感,从而反之形成他们孤独、抑郁或有暴力倾向的个性,一旦受挫,极易产生攻击行为。
(2)同伴交往因素。
有研究显示,儿童小学阶段的同伴排挤经历是导致青春期行为问题的强有力的危险性因素。
在青春期与不良同伴的接触对青少年行为的正常发展呈递增性不良影响。
(3)早年精神创伤的影响。
强烈的精神创伤,如双亲亡故、性侵犯等往往给儿童人格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有研究表明有被体罚和虐待等早期创伤的儿童会产生对敌对线索的高度警惕性和倾向于恶意的归因偏见,从而增大其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4)学习失败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迫于生存的压力不得不热忠于应试教育,忽略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学生产生厌学对立情绪。
一些教师歧视后进生,极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有的甚至采取变相体罚。
老师的冷漠、同学的嘲笑使他们心中产生了难以磨灭的阴影,这些都极大的增加了处于青春期个体产生反社会行为的风险。
2、青春期的心理特点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还很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定、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侵犯行为。
在对反社会青少年案例的分析发现有三种心理特征有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有关。
(1)自我中心。
从个体心理学的经验中我们可知,反社会者对别人很少抑或都不感兴趣,他们只能合作至某一限度(比正常人低),当一个问题他们觉得无法解决时(其实在别人身上往往易于解决),他们的合作便崩溃了,自我中心开始起作用。
(2)缺乏控制力。
反社会者的兴趣在于直接的快感,并不善于对自己进行控制,其他人仅仅是他达到自我目的的手段。
(3)自我评价错误。
反社会者往往在社会现象中寻找有利于己的种种消极因素,形成一套反社会的消极逻辑,他们的自我评价可能是:我的这种行为完全是被罪恶的社会现实给“逼”出来的。
以上三种心理特征在一般的青少年中也是极为常见的,只是程度有轻重缓急罢了,在青春期若不加以良性疏导,会对青少年的发展造成极坏的影响。
(三)社会–文化因素行为问题一般都有其人格基础,而人格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社会化问题,因此社会–文化因素在反社会行为形成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如下:(1)社会经济地位低下。
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意味着低劣的教育,犯罪率高、人口密集、警察保护不足的居住条件。
当他们发现一些同龄人过着奢侈的生活时,嫉妒随之产生。
他们觉得富人所享受的权利是不应该比自己多的,自己在身体构造和心理意识方面与他们并无差异。
这种不公平的贫富悬殊直接导致了的青少年反社会行为。
(2)社会生活变动或社会生活事件。
对于处于青春期的人来说,频繁迁居、升学或辍学、家庭增加新成员等社会生活变动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生活变动的越多,青少年的人格障碍或行为问题表现的就越明显。
(3)媒体舆论因素。
有研究者在大量地考察了电视电影中的暴力镜头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关系之后发现,暴力影片对观众至少产生了四种影响:暴力镜头直接传授攻击行为的类型;改变了人们对攻击行为的抑制;使人们对暴力行为失去敏感的反应而习以为常;暴力镜头形成了人们的一种现实意向——错误地认为这是生活中的必然行为。
青少年由于受不良影视、网络、书刊的影响,长期沉浸于这种不良文化氛围中,过多摄入其中传递的错误信息,引起社会价值的偏离,使他们的行为失去准则。
(四)生物–心理–社会文化的交互作用任何对人类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都不是在独立起作用的,以上谈到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三方面既各有各的独特内容,同时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这三者中,生物因素是最基础的部分,心理因素是在生物因素的基础上起作用的,社会文化因素是在前两者共同的基础上起作用的,它反过来直接影响和制约心理因素,而对生物因素的影响则是间接的,一般来说通过心理学因素的折射作用才能实现。
EG:还记得当年的“杀人魔王”马加爵吗?他残忍的杀害了室友,并且还把不相关的的人也牵扯进来了。
很显然马加爵同学是形成了反社会人格了。
他是一个很自卑的人,这是错误的自我评价;同学小事上就是因为请客的矛盾而产生了杀人的念头,这是自我中心;而且他还杀死了跟这件事情不相关的人,这是控制力极差。
产生这样的人格了,其家庭教养方式也一定存在问题。
而且他还沉迷于武侠小说里的打打杀杀,这是媒体的因素了。
还有好多的因素,一定符合上述的理论,但是获得的细节实在是太少,不好妄加推断。
这样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的交互作用造成了他的反社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