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根源及改善对策
作者:赵曦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6年第10期
摘要: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受到全球市场经济化形势的影响越发深刻,各个行业领域在市场经济转型的新体制下均表现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
然而在市场经济急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却受到诸多惯性因素的影响而普遍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唯有找到影响国有企业运作效率低下的根源,才能有效改变国有企业的现状。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源及改善策略。
关键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改善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态势一片良好,国有企业的资本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与时俱进地创新。
然而相比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主体的特殊性,往往更容易受到传统管理理念与行为的惯性影响,价值传统经营体制的残留,致使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在应对行业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明显疲软,难以抗衡部分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由此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难境地。
对此,只有国有企业正视现状,全面提高运营效率,才能有效强化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即针对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与对策展开分析,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源
国有企业相比于其他类型企业具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经营主体方面,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国有企业在国家的扶持作用下具有着更高的稳定性,决定了其生命力往往更强。
在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尤其激烈的新时期,国有企业也已充分认识到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性,由此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均在通过各种方式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首先应该深入分析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源。
第一,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效率意识薄弱。
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者都是从基层员工做起,在企业历经多年发展之后走上领导岗位,而传统时期的国有企业运营机制相对固定,受到传统观念意识等影响,一些管理者并不具有敏感的市场经济视野,不重视企业运营效率,仅以做好岗位特定职责为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企业的效率提升理念落实不充分。
尽管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意识到提高运营效率的必要性,但也难免因相关水平的不足和经验的匮乏限制了相关举措的高效落实,致使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沦为空谈。
第三,国有企业效率提升缺乏创新。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均相对单一,创新力度不足亦弱化了国有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力度,致使国有企业运营效率难以通过有效创新而有所进步。
第四,企业员工队伍力量薄弱。
员工是国有企业整体效率生产的基础,所以没有强大的员工队伍最为支持,国有企业很难快速持久的提升整体效率。
一线生产力量的薄弱必然导致效率降低,这也是影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根本性原因之一。
第五,信息化工具应用不到位。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各领域的生产经营都开始网络化和信息化。
国有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应用不到位,必然影响
整体企业效率提高,脱离网络社会的生产实际,没有网络技术和工具的支持,效率提升存在明显困难。
二、国有企业效率改善对策
1.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效率意识。
国有企业效率的提升,需要依赖于国有企业管理者对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提高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效率意识。
这就需要国有企业不断强化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并加速推进改制进程,通过效率意识在国有企业中的融入,强化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效率提升观念,进而全面提高对企业效率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率提高目标落到实处。
在此基础上,由国有企业经营者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迎合市场经济浪潮对国有企业内部组织结构进行整改,并通过各项工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强化企业对竞争风险的防范能力,在企业内部创设良好的效率工作环境。
2.强化国有企业的效率提升理念落实。
经济竞争时代,国有企业的危机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态势的加剧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与生存发展的强势冲击,而提升国有企业效率作为国有企业的一项重要建设内容,更应当通过效率的全面提升致力于拉动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效率先行”的重要原则,将经营、管理与决策等等方面均限定在“效率生产”范围之内,通过高质量的效率提升方案为国有企业自身的一流化发展奠基。
3.明确国有企业效率创新方法的意义。
在经济竞争时代,对国有企业的生产方式进行创新实为必要举措,意在能够将效率提升全面贯彻到企业管理进程当中,通过保证效率提高的实效性为国有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贡献出积极的力量。
对此,国有企业有必要明确生产创新的现实意义。
本文认为,生产效率提升方法创新对于国有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通过效率基础为国有企业经营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供保障,通过对国有资产风控水平的提升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护航;其次,有利于为国有企业的效率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并整合国有企业的多方面力量共建统一的联动高效工作机制;第三,效率提升工作的创新还有利于聚合企业内部力量进而促进产业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第四,有利于保证国有企业对子公司管控的实效性。
4.强化国有企业员工队伍力量。
国有企业效率的提高,需要基于国有企业内部的员工整体能力定位,只有国有企业能够切实对员工队伍建设予以正确的认识,才能通过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切实约束到国有企业各项生产事务的顺利贯彻和实施。
一般来讲,要求国有企业员工设置应当以相关领域的高级管理人员为主,工作应直接对企业的部门代表负责,对重大生产决策项目予以严格把控。
另外,国有企业的员工队伍作为确保生产效能的重要力量,有必要引起国有企业对此的高度重视并致力于强化员工队伍建设,包括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等,并保证员工顾问队伍的专业水准。
对此,当前已有诸多研究达成了共识,未来国有企业效率提升和生产创新亦需要将人才梯队的建设和强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
5.应用信息化工具创新生产方法。
信息化工具在国有企业效率提升中的应用实为大势所趋。
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时期,信息化应用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提高运作效能的重要依赖,国有企业亦有必要与时俱进打破传统生产模式的束缚,借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实现对国有企业内部各项生产制度、生产合同管理以及诉讼管理等等流程的信息化管理,并逐步推进国有企业效率提高管理创新工作朝向标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运营效率实为当前国有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根本动力。
因此,国有企业应当正确认识现阶段自身运营存在的问题,深层次挖掘效率低下的原因,通过行之有效地整改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续航。
,只有国有企业正视现状,全面提高运营效率,才能有效强化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即针对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原因与对策展开分析,具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延兵,米增渝. 创新、模仿与企业效率——来自制造业非国有企业的经验证据[J]. 中国社会科学,2011,04:77-94+222.
[2]刘瑞明. 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再考察[J]. 经济学(季刊),2011,02:603-618.
[3]魏峰,荣兆梓. 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的比较和分析——基于2000-2009年20个工业细分行业的研究[J]. 经济评论,2012,03:75-81.
[4]洪功翔,董梅生. 国有企业一定低效率吗?——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阐释[J]. 教学与研究,2012,08:40-48.
[5]刘建丽,张文珂. 中央国有企业投资管控效率对股东回报的影响——基于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目标的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14,08:109-121.
[6]王今朝,龙斧. 中国“国有企业效率效益”问题的理论误区与认识论、方法论原因——四评“国有企业效率效益必然低下”[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06:3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