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题》专题练习汇总

中考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题》专题练习汇总

中考化学《实验和科学探究题》专题练习汇总1、在实验室中可用如图所示装置来制取气体,甲是实验室常用的气体发生装置,通过分液漏斗可以向锥形瓶中滴加液体。

(1)制取氧气时,在甲的锥形瓶中放入二氧化锰,在分液漏斗中加入的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液体反应物不是一次性加入到锥形瓶中,而是通过分液漏斗逐滴滴加,其优点是。

(2)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时,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填导管口的字母)。

若将丁装置装满水来收集氧气,此时氧气应从(填“f”或“g”)口进入。

(3)可用过滤的方法回收二氧化锰,过滤所用的玻璃仪器除漏斗外还需要用到。

(4)在装置甲的分液漏斗中加入盐酸,锥形瓶中放入石灰石可以用来制取二氧化碳,通常可以选用什么试剂来检验所制得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写出检验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如图1是利用数字化仪器测定CO2含量的探究实验。

(1)按照图A所示连接实验装置,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2)用装置A制取CO2气体,并分别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两锥形瓶气体备用,其中用排空气法收集时,应选用的装置为(填B或C)。

(3)采用D图装置,将注射器中等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的CO2气体的锥形瓶内(NaOH溶液均过量),得到如图2所示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锥形瓶内压强变化的原因。

(4)该实验说明收集到CO2的含量较高(填“排水法”或“排空气法”),请结合右图说明你的理由:(5)请设计实验,证明反应进行到300s时,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6)向盛有12g石灰石(杂质不参与反应)样品的锥形瓶中,加入100g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呈酸性,锥形瓶内固体与溶液的总质量为107.6g,请计算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

3、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中,小明和老师用数字化设备测定了溶液温度及pH值随时间变化变化的关系曲线图。

(1)根据曲线图,可知该实验是将(选填“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盐酸”)滴加到另外一种试剂中。

该反应为。

A.吸热反应B.放热反应(2)a为温度曲线上的最高点,a、b两点对应的时间相同,则b对应的纵坐标数值为。

(3)分别取样,依次进行以下实验:①将b点处溶液中的溶质结晶,采用方法。

②取c点样品于试管中,加足量水稀释后溶液的pH 7(填“>”、“<”或“=”)。

(4)若发现氢氧化钠溶液试剂瓶敞口放置,经检验该试剂中含有碳酸钠,请设计实验检验该样品中仍含有氢氧化钠。

4、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实验室内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三位同学分别选择了三类不同的物质进行实验①观察到甲实验的现象,证明样品已变质。

②写出进行乙实验时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③请你在丙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证明已经变质的样品中还含有氢氧化钠。

④由上述实验可知,氢氧化钠必须保存。

5、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

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性。

【实验验证】【分析与思考】(1)若溶液呈碱性,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

然后过滤,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得到氯化钠晶体,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方案一:取样,加入金属锌,若观察到,则所取溶液星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碳酸钠溶液,若有气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6、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及鉴别是中学化学重要的研究内容。

(1)课堂上在完成“利用氯化钡溶液鉴别氯化钠和碳酸钠”的实验后,对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Ⅰ.溶质为氯化钠;Ⅱ.溶质为氯化钡和氯化钠;Ⅲ.溶质为。

【设计方案】(2)同学们在实验操作训练中,利用稀盐酸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A,B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然后对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了探究。

①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的物质是什么?②小明取废液,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盐酸。

若有气泡产生,则为了证明溶质成分,还需要补做的实验是什么?(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7、金属是生产生活中重要的材料。

(1)如图1是铝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其相对原子质量是;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2,那么a元素是(写元素名称)。

(2)做铁丝燃烧的实验时,做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发现A中铁丝燃烧,B中铁丝不燃烧,其原因是。

A集气瓶中加入水的目的是。

(3)在进行金属性质的实验时,某同学将铁粉加入到盛有硫酸铝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没有气泡产生。

则滤液中所含金属离子一定有(填写序号)。

①Al3+②Al3+、Fe2+③Al3+、Fe3+④Fe2+、Cu2+⑤Al3+、Fe2+、Cu2+(4)实验室用如图4装置进行模拟炼铁的实验。

①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要证明实验中有二氧化碳生成,还需将装置如何改进?8、(2019商丘市虞城县模拟)同学们分别利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探究中和反应。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佳润同学利用传感器获得实验过程中溶液的pH,得到如图所示的变化曲线,则她进行的操作是将(填“氢氧化钠”或“盐酸”)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当加入溶液质量为a克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3)子涵同学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为了确定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小明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得出“两种物质已恰好完全中和”的结论。

小贝同学认为该结论不对,原因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包括操作、现象及结论)。

9、(2019南阳市内乡县模拟)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

(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图1微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

①挤压滴管后,写出单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点燃系在细铁丝下的火柴,待火柴快燃烧尽时立即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管中并塞紧,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③采用微型实验装置的优点有哪些?(答出一条即可)(2)另一化学兴趣小组选用如图2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CO2,并验证其部分性质。

①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C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③请在D中简要补画出CO2的收集装置图。

④要证明在E装置中C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应如何操作?(写出实验步骤和现象)10、酸、碱、盐是几类重要的化合物,他们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生成。

(2)某化学小组进行“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实验:将盐酸滴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实验无明显现象。

取反应后的部分溶液加热、蒸干、得到白色固体。

以下是探究白色固体成分的实验,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

请填写下表:实验反思: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可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反应终点。

(3)“粗盐提纯”指除去NaCl中的泥沙和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

某同学设计了除去三种可溶性杂质的实验方案:先将固体溶解,然后向其中依次加入过量的BaCl2、NaOH、Na2CO3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蒸发结晶。

请回答:①溶解、过滤和蒸发操作中都用到一种玻璃仪器是什么?该仪器在蒸发操作中的作用是什么?②加入Na2CO3溶液的目的是什么?③以上方案还需完善,请说明原因并加以补充。

11、某班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1)甲同学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在烧杯中加入约5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色。

接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再用玻璃棒,发现溶液为无色,于是甲同学得出两者恰好中和的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乙同学对甲同学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并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猜想一:只有NaCl猜想二:NaCl和HCl猜想三:NaCl和NaOH以上猜想中,你觉得不合理的是。

为了验证另外两种猜想,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反思交流】实验结束后,废液处理方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倒入下水道B.倒入废液缸C.带出实验室。

【拓展延伸】乙同学再设计一个验证猜想二的实验: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氧化铜粉末,若,猜想二成立。

参考答案1、解:(1)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通过分液漏斗逐滴滴加过氧化氢溶液,其优点是: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快慢;故答案为:过氧化氢溶液;2H2O22H2O+O2↑;可以控制化学反应的快慢(或速率);(2)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氧气时,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abcf;若将丁装置装满水来收集氧气,此时氧气应从短管进入,因为氧气的密度比水小;故答案为:abcf;g;(3)可用过滤的方法回收二氧化锰,过滤所用的玻璃仪器除漏斗外还需要用到烧杯和玻璃棒;故答案为:烧杯和玻璃棒;(4)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把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是二氧化碳;故答案为:澄清石灰水;CO2+Ca(OH)2═CaCO3↓+H2O;2、解:(1)按照图A所示连接实验装置,首先要形成密闭空间,所以用止水夹家住胶皮管,然后通过推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密闭空间的压强,具体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用止水夹夹紧胶皮管,轻推或轻拉注射器活塞,松开活塞后,观察活塞是否回到原来的位置。

(2)用装置A制取CO2气体,用排空气法收集时,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所以应该用向上排空气法,所以应选用的装置为B。

(3)采用D图装置,将注射器中等量、等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注入用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收集的CO2气体的锥形瓶内(NaOH溶液均过量),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导致得到如图所示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即压强减小。

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4)由图排水法收集的二氧化碳引起的压强变化明显,说明该实验排水法收集到CO2的含量较高,理由: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排水法收集到的气体,锥形瓶内压强变化较大(5)反应进行到300s时,由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此时需要确定是否有剩余的氢氧化钠,所以就是检验是由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过程中先检验并除去碳酸钠,然后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确定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具体操作为:取锥形瓶内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向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原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相关主题